-
我国西南地区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西南地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应用现状。方法:研究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对我国西南地区35~75岁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心血管健康资料,检出高血压患者,并收集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名称、服药剂量和频率。分析不同特征亚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和个体影响因素,常用药物类型和联合用药组合模式。结果:共394 957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高血压患者159 014名,年龄为(58.8±9.5)岁,男性占40.2 %,29.8 %的患者接受了降压药物治疗。30 445名患者上报了具体用药信息,其中22.5 %接受了联合用药治疗,在不同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及心脑血管病史组别中联合用药比例基本一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肥胖、糖尿病的患者更可能接受联合用药治疗,而家庭年收入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联合用药的可能性较低。单药治疗以钙拮抗剂为主(58.6 %),联合用药以使用传统复方制剂最常见(31.4 %),其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钙拮抗剂(22.4 %);冠心病患者的联合用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为主。 结论:我国西南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低,降压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不规范之处,联合用药率亟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拉地尔注射液不合理应用致低血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78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196/93 mmHg(1 mmHg=0.133 kPa)]予乌拉地尔注射液10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缓慢静脉滴注以降压,控制滴速为40滴/min,滴注过程中若血压降至目标值时暂时停药。静脉滴注乌拉地尔注射液40 min、输入药液约80 ml时,患者血压降至152/70 mmHg,暂时停药。交班护士未对接班护士介绍患者病情和乌拉地尔使用情况,接班护士也未核对医嘱,误将剩余的170 ml乌拉地尔在60 min内(60滴/min)滴注完毕。5 min后,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并剧烈呕吐等低血压反应,血压降至136/66 mmHg。立即给予补液治疗,约2 h后患者血压升至158/76 mmHg,不适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格列净致糖尿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3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24 h停用达格列净,术前1 d晚8:00禁食和停用口服药物。手术当日行体外循环前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及血糖均正常。术后7 h拔除气管插管。手术次日葡萄糖11.2 mmol/L,阴离子间隙13 mmol/L,恢复术前降糖、降压和调脂药物治疗,恢复正常饮食。术后第3天早晨,患者出现呼吸浅快、纳差、尿多、烦躁等症状,血气分析示pH 7.0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11 mmHg(1 mmHg=0.133 kPa),碱剩余-24.5 mmol/L,实际碳酸氢根3 mmol/L;葡萄糖10.4 mmol/L,钾离子5.3 mmol/L;尿常规示酮体(+++)。经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胰岛素治疗,10 h后复查血气分析pH 7.44,PaCO 2 32 mmHg,碱剩余-2.5 mmol/L,实际碳酸氢根21.7 mmol/L,阴离子间隙12 mmol/L;葡萄糖6.7 mmol/L;尿常规示酮体(++)。术后第4天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应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胰岛素注射液进行血糖管理,因考虑患者酮症酸中毒与达格列净相关,停用该药。术后第15天降血糖方案调整为二甲双胍0.85 g口服、2次/d,阿卡波糖50 mg口服、2次/d,格列美脲2 mg口服、2次/d。此后,患者空腹血糖维持在8.2~10.6 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8.2~13.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3%,未再出现酮症酸中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7.5%[定义: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18岁以上人群中有多达2.45亿高血压患者 [1]。1%~2%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发展为高血压急症 [2],高血压急症介导的靶器官损害主要表现为肺水肿/心力衰竭(3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9%)、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8%)、脑出血(11%)、主动脉夹层(2%)和高血压脑病(2%) [3]。高血压急症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高,需要及时降压治疗。乌拉地尔(urapidil, URA)是一种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简称α1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控制高血压急症、重度和极重度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以及围手术期高血压。201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布了《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随着指南的更新及URA在高血压急症应用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加,进一步细化URA在高血压急症管理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急诊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2013版共识进行了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拉鲁肽治疗多药联合血糖控制不佳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应用利拉鲁肽治疗后血糖、血压控制良好、心功能改善的诊治经过。患者为53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7年,乏力1周入院。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T2DM合并CAD。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中段以下全闭,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多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差,给予利拉鲁肽0.6 mg、1次/d治疗,使用3 d无特殊不适后调整剂量为1.2 mg、1次/d,联合调脂抑聚、抑制心肌重构、降压、降尿酸治疗。现患者坚持应用利拉鲁肽1年,血糖控制良好,无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取得良好的心血管获益。利拉鲁肽在降糖的同时能够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培门冬酶致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接受培门冬酶(PEG-Asp)治疗期间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6月2日,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PEG-Asp治疗期间发生CVST的23岁男性T-ALL/LB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全身增强CT等检查。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方案断定。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1年7月24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此外,以"门冬酰胺酶""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asparaginase""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lymphohematopoietic system""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接受门冬酰胺酶(Asp)治疗后发生CVST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0月20日。总结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Asp治疗期间发生CVST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及防治等资料。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于2020年6月2日因"咳嗽、吞咽困难2个月,加重伴胸痛3 d"入院。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血常规、全身增强CT检查等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T-ALL/LBL,于第1、5疗程分别接受PVAP(泼尼松+长春新碱+表柔比星+PEG-As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和PVA+L(地塞米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PEG-Asp)方案巩固治疗。患者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骨髓完全缓解(CR),胸部压迫症状缓解、出院。②出院后第3天,患者因"持续头痛3 d伴抽搐3次"再次入院。其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3.03×10 9/L、102 g/L、44×10 9/L和85%;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示,纤维蛋白原(Fib)值、D二聚体(D-D)值、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Ⅲ活动度、血浆蛋白S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蛋白C活性分别为1.4 g/L、0.51 μg/mL、12.9 s、1.17、16.1 s、25%、49.8%、27%和31%;血栓弹力图结果示,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α、血栓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分别为3.9 min、11.7 min、34.0°、20.6 mm和-9.636。头颅增强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检查结果示,双侧额部脑外弧形异常强化,考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梗死。③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患者被诊断为CVST,遂采取甘露醇降压、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阿糖胞苷+地塞米松+甲氨蝶呤方案鞘内注射预防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治疗期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1 150 mL。治疗后患者头痛缓解,无抽搐后出院。随访7个月,患者病情稳定。④文献复习: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6篇,共纳入8例接受Asp治疗后均出现CVST的患者。对其进一步治疗中,单独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为1例,PEG-Asp为6例,2种制剂均应用为1例;4例发病时AT-Ⅲ活性偏低,8例患者发病后均接受凝血因子抗凝治疗,5例患者一般状况良好,2例血栓仍存在,继续接受抗凝治疗,1例因并发症停用抗凝治疗。 结论:T-ALL/LBL患者接受PEG-Asp治疗存在并发CVST风险,应充分评估高危因素,加强院内、外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积极预防CVST,并尽早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对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东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降压药物处方进行分析。以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ATC)编码判断药物类别。使用ATC信息对包含降压药物的数据进行筛选,并按ATC类别分组统计数量和占比。由通用名判断药物品种。依据处方中的诊断信息筛选出包含高血压西医诊断的处方。该研究中高血压合并症包括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卒中和血脂异常7种。处方合理性分析包括联合用药合理性、药物用量合理性和药物价格合理性。采用约定日剂量(DDD)法来分析药物用量合理性。将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估计用药合理性的定量指标,DUI >1判定为用药过量。药物价格合理性基于药品的价格和是否为“4+7”方案中的药物进行判断。 结果:共筛选出658 140张包含高血压诊断及降压药物的处方,销售总金额为9 658.11万元人民币,涉及7类、60种常用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在各合并症高血压患者的处方中开具的数量均为最多,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最少。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利尿剂的占比为21.17%(505/2 385),远高于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P均<0.05)。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利尿剂的占比则低于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P均<0.05),而β-受体阻滞剂(BB)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更易被选择[BB为59 348(21.08%),ARB为51 356(18.24%)]。合并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BB的占比低于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P均<0.05),但ARB和复方制剂的占比均较高( P均<0.05)。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BB的占比高于其他合并症( P均<0.05)。合并心房颤动或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CCB的占比较高( P均<0.05)。单一降压药物处方数占比最高,为61.19%(402 745/658 140)。联合用药处方中二联用药处方占比最高,为72.19%(184 392/255 395)。在二联用药处方中,以CCB为基础的组合处方数最多,为122 350张(66.36%)。在三联用药处方中,以ARB为基础的组合处方数最多,为48 915张(89.50%),其次为CCB[44 732(81.85%)]。不合理联合用药的处方数为2 174张(0.33%)。60种降压药物中48种DUI>1。处方中共计出现7种“4+7”方案中的降压药物,分别为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氯沙坦、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总处方数为109 227张(16.60%),占所有可能“4+7”方案降压药物的40.92%(109 227/266 993)。 结论: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的降压药物种类众多、药物选择基本合理,但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方案欠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且存在用药过量以及“4+7”方案未完全落实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某院就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法,对2021年1月至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62例心房颤动患者展开分析,随访患者的抗凝情况将其分为抗凝有效组(117例)和抗凝无效组(45例).对两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明确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比例,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降压药物、调脂药物、硝酸酯类、止血药物应用占比,心功能不全占比、射频消融术占比、持续性房颤占比,入院心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有效组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占比、肿瘤占比、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抗凝无效组;住院时间短于抗凝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6.206,95%CI=1.342~28.698)、持续性房颤(OR=1.737,95%CI=2.397~4.184)、D-二聚体<0.5 mg/L(OR=4.659,95%CI=1.590-13.649)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较佳,应对高龄、持续性房颤、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高危患者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凝方案,改善抗凝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科室出现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不良反应作为本研究对象,分析其不良反应的类型、特点,并总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 500例确诊为高血压并服用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0%(138/1 500),以心脏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最高,包括心律失常、心悸、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其余还包括低血压、外周水肿、牙龈增生、便秘、头晕、面部潮红;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应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未发生者在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钙离子拮抗剂类别、药剂类型上出现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动力学作用和治疗效果,积极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