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稳定共表达细胞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建立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AR)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稳定共表达细胞.方法 ① 将pcDNA3.1-α1A-AR-3×FLAG重组质粒转染至U2OS-EGFP-NFAT2细胞,经潮霉素B(Hygro-B)200 mg·L-1 压力筛选后加入α1A-AR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NE,10 μmol·L-1)孵育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细胞核内绿色荧光强度,验证EGFP-NFAT2 核转位,筛选得到稳定表达α1A-AR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该细胞和对照细胞U2OS-EGFP-NFAT2中α1A-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③将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NE(10-8~10-5 mol·L-1)或α2-AR激动剂右美托咪定(DMED,10-8.8~10-5 mol·L-1)孵育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EGFP-NFAT2 核转位.④将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α1-AR拮抗剂萘派地尔(1 μmol·L-1)组、NE(1 μmol·L-1)组、萘派地尔+NE(各1 μmol·L-1共孵育)组、α2-AR拮抗剂阿替美唑(0.1 μmol·L-1)组、DMED(0.1 μmol·L-1)组、阿替美唑+DMED(各0.1 μmol·L-1 共孵育)组和萘派地尔+DMED(萘派地尔1 μmol·L-1 与 DMED 0.1 μmol·L-1共孵育)组,药物孵育时间均为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EGFP-NFAT2核转位,验证该细胞α1A-AR功能的特异性.结果 ①Hygro-B压力筛选得到58株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NE 10 μmol·L-1孵育后,其中50号细胞核内绿色荧光强度最强,故选定其为稳定共表达α1A-AR和EGFP-NFAT2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②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可明显表达α1A-AR蛋白,而对照细胞U2OS-EGFP-NFAT2中未见α1A-AR蛋白表达.RT-qPCR结果显示,该细胞在传代5~20代内α1A-AR mRNA均稳定表达,其表达水平为对照细胞的500~800倍.③NE或DMED使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中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加,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94×10-7和6.15×10-8 mol·L-1.④与溶剂对照组和萘派地尔组比较,NE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强(P<0.01),而萘派地尔+NE组EGFP-NFAT2核转位较NE组明显减弱(P<0.01).与溶剂对照组和阿替美唑组比较,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强(P<0.01),阿替美唑+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与DMED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而萘派地尔+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较DMED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 成功构建稳定共表达α1A-AR和EGFP-NFAT2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可用于靶向α1A-AR化合物筛选和受体分子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对体外循环致大鼠脑损伤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对大鼠体外循环(CPB)致脑损伤、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组进行麻醉诱导及穿刺置管操作,机械通气60 min,不行CPB;C组建立CPB并持续60 min;A组CPB前30 min腹腔注入α2-AR激动剂右美托咪定25 μg/kg,建立CPB并持续60min;B组体外循环前30 min腹腔注入右美托咪定25 μg/kg+乙酰胆碱能受体拮抗剂甲基牛扁碱6 mg/kg,建立CPB持续60 min。CPB后2 h断头取右侧脑海马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取左侧的海马组织免疫印迹法检测NF-κB/p65蛋白的表达。采血液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S组海马锥体细胞形态正常完整,C组锥体细胞受损情况较重,核固缩,间隙增宽,A组受损较轻,仅见少量锥体细胞死亡,B组受损较A组重;C组、A组和B组S100β、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 P<0.05)。与C组比较,A组S100β、IL-6和TNF-α水平降低( P<0.05)。C组、A组和B组NF-κB/p65的表达升高( P<0.05),与C组比较,A组NF-κB/p65表达降低( P<0.05),B组NF-κB/p65表达高于C组、A组( P<0.05)。 结论:α2-AR激动剂能够调低CPB时NF-κB信号表达,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可能是α2-AR激动剂实现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阿片类镇痛药治疗慢性疼痛病中国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是慢性疼痛病重要的临床治疗药物之一,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离子通道药物、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肌肉松驰药、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调节骨代谢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和中成药等。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慢性疼痛病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的指南尚未见报道。本指南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疼痛病诊疗专项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牵头制订。专家组系统检索和评价了ICD-11七大类慢性疼痛病的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问题涉及的有效性证据,并针对特殊的慢性疼痛病患者如老年、妇女和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受损患者等提出了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非阿片类镇痛药治疗慢性疼痛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乌拉地尔注射液不合理应用致低血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78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196/93 mmHg(1 mmHg=0.133 kPa)]予乌拉地尔注射液10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缓慢静脉滴注以降压,控制滴速为40滴/min,滴注过程中若血压降至目标值时暂时停药。静脉滴注乌拉地尔注射液40 min、输入药液约80 ml时,患者血压降至152/70 mmHg,暂时停药。交班护士未对接班护士介绍患者病情和乌拉地尔使用情况,接班护士也未核对医嘱,误将剩余的170 ml乌拉地尔在60 min内(60滴/min)滴注完毕。5 min后,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并剧烈呕吐等低血压反应,血压降至136/66 mmHg。立即给予补液治疗,约2 h后患者血压升至158/76 mmHg,不适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降低大鼠门静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阻滞剂能否降低和拮抗α1AR激活导致的大鼠门静脉高压,为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提供新思路。方法:α1AR激动剂选用去氧肾上腺素,α1AR阻滞剂选用阿呋唑嗪,采用门静脉穿刺注射给药并测量门静脉压力。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所有大鼠均在给药前测量基础门静脉压力;对照组大鼠按体重经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L/g),门静脉高压模型组大鼠经门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以上两组在给药5和10 min后分别测量门静脉压力;阿呋唑嗪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予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5 min后测压,再予阿呋唑嗪(0.9 μg/g),在5 min后再次测压;阿呋唑嗪预防组大鼠经门静脉给予阿呋唑嗪(0.9 μg/g)预处理1 min后测压,再予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在1、5和10 min后测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对照组、门静脉高压模型组、阿呋唑嗪治疗组和阿呋唑嗪预防组分别有4、6、8、5只大鼠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高压模型组大鼠给药5和10 min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8.045±7.636)、(15.515±5.440) mmHg(1 mmHg=0.133 kPa) ,均高于给药前[(8.452±2.830)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9、2.82,均 P<0.05)。阿呋唑嗪治疗组大鼠在注射阿呋唑嗪5 min后,门静脉压力为(10.088±3.743) mmHg,低于本组注射去氧肾上腺素5 min后[(16.146±4.324) mmHg ]和门静脉高压模型组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0 min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0、2.22,均 P<0.05)。阿呋唑嗪预防组大鼠给药前,注射阿呋唑嗪后,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后各时间点的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α1AR是参与门静脉压力调节的重要因素,其阻滞剂能降低和拮抗α1AR激活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对防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体积小于40 ml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坦索罗辛单药治疗前列腺体积(PV)<40 ml的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入组PV<40 ml的BPH合并OAB患者300例,平均(66.9±7.7)岁,调查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口服坦索罗辛0.2 mg,每晚1次,治疗4周,采集治疗前后OAB症状评分(OABS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VR)。以OBASS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年龄、生活习惯、治疗前症状评分、PV、Qmax、PVR等因素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完成研究257例,治疗有效169例,总体治疗有效率65.8%,轻、中、重度O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6%、62.4%、38.5%,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037, P=0.001);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2例以轻度头晕为主,1例出现恶心的症状。OAB治疗有效组基线OABSS评分、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效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OABSS评分( OR=0.735, P<0.001)和吸烟( OR=2.111, P=0.029)是影响坦索罗辛治疗PV<40 ml的BPH合并OAB有效性的相关因素。 结论:坦索罗辛对PV<40 ml的BPH合并轻度OAB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基线OABSS评分、吸烟是影响坦索罗辛对此类患者OAB症状疗效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诱发新生大鼠中枢神经毒性的机制:与脑红蛋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诱发新生大鼠中枢神经毒性的机制与脑红蛋白(Ngb)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7日龄,体重12~16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1):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右美托咪定组(SD组)和七氟烷+右美托咪定+育亨宾组(SDY组)。七氟烷麻醉方法:吸入8%七氟烷麻醉诱导,3%七氟烷麻醉维持4 h。于麻醉结束时,SD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SDY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后立即腹腔注射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育亨宾0.5 mg/kg。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于麻醉结束后24 h时处死,取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区Ngb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gb、细胞色素c(Cyt c)和caspase-3表达水平;剩余大鼠在28日龄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 结果:与C组比较,S组Ngb、Cyt c和caspase-3表达上调,逃避潜伏期延长(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加重,Ngb荧光强度增强;与S组比较,SD组Ngb表达上调,Cyt c和caspase-3表达下调,逃避潜伏期缩短(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减轻,Ngb荧光强度增强;与SD组比较,SDY组Ngb表达下调,Cyt c和caspase-3表达上调,逃避潜伏期延长(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加重,Ngb荧光强度减弱。 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诱发新生大鼠中枢神经毒性的机制可能与激活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上调Ngb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超引导下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海县第一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坦索罗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首次治疗后结石排净率、结石排出时间、治疗次数、首次治疗14 d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平均动脉压(MAP)、VAS评分、出血量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M、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3%(58/65)]低于观察组[98.46%(64/65)](χ 2=4.80, P < 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3.97±0.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59±0.87)分]( t=13.87, P < 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输尿管结石首次治疗排净率[61.54%(40/65)]显著低于观察组[78.46%(51/65)](χ 2=4.43, P < 0.05);结石排净时间[(18.98±3.52)d]、治疗次数[(2.53±0.50)次]均显著高于观察组[(12.27±2.77)d、(1.64±0.55)次]( t=12.08、9.66,均 P < 0.05);观察组尿Kim-1[(89.46±42.46)mmol/L]高于对照组[(72.75±17.65)mmol/L],Scr[(101.75±24.53)μmol/L]和BUA[(348.76±29.8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9.53±30.56)μmol/L、[(397.65±35.64)μmol/L]( t=-2.93、5.82、8.48,均 P < 0.05);观察组麻醉诱导后20 min MAP[(83.45±12.65)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61.68±9.75)mmHg],术中出血量[(112.65±30.74)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0.68±35.67)mL]( t=-10.99、9.94,均 P < 0.05);观察组IgG[(8.56±1.74)g/L]和MDA[(7.74±0.74)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75±1.68)g/L、(5.21±0.65)mol/L]( t=2.70、20.71,均 P < 0.05),IgM[(1.23±0.32)g/L]和SOD[(71.75±8.57)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5±0.45)g/L、(90.64±9.73)U/mL]( t=-4.67、-11.75,均 P < 0.05)。 结论:B超引导下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索罗新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提升治疗效率,在临床中值得借鉴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对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东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降压药物处方进行分析。以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ATC)编码判断药物类别。使用ATC信息对包含降压药物的数据进行筛选,并按ATC类别分组统计数量和占比。由通用名判断药物品种。依据处方中的诊断信息筛选出包含高血压西医诊断的处方。该研究中高血压合并症包括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卒中和血脂异常7种。处方合理性分析包括联合用药合理性、药物用量合理性和药物价格合理性。采用约定日剂量(DDD)法来分析药物用量合理性。将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估计用药合理性的定量指标,DUI >1判定为用药过量。药物价格合理性基于药品的价格和是否为“4+7”方案中的药物进行判断。 结果:共筛选出658 140张包含高血压诊断及降压药物的处方,销售总金额为9 658.11万元人民币,涉及7类、60种常用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在各合并症高血压患者的处方中开具的数量均为最多,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最少。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利尿剂的占比为21.17%(505/2 385),远高于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P均<0.05)。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利尿剂的占比则低于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P均<0.05),而β-受体阻滞剂(BB)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更易被选择[BB为59 348(21.08%),ARB为51 356(18.24%)]。合并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BB的占比低于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P均<0.05),但ARB和复方制剂的占比均较高( P均<0.05)。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BB的占比高于其他合并症( P均<0.05)。合并心房颤动或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处方中CCB的占比较高( P均<0.05)。单一降压药物处方数占比最高,为61.19%(402 745/658 140)。联合用药处方中二联用药处方占比最高,为72.19%(184 392/255 395)。在二联用药处方中,以CCB为基础的组合处方数最多,为122 350张(66.36%)。在三联用药处方中,以ARB为基础的组合处方数最多,为48 915张(89.50%),其次为CCB[44 732(81.85%)]。不合理联合用药的处方数为2 174张(0.33%)。60种降压药物中48种DUI>1。处方中共计出现7种“4+7”方案中的降压药物,分别为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氯沙坦、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总处方数为109 227张(16.60%),占所有可能“4+7”方案降压药物的40.92%(109 227/266 993)。 结论: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的降压药物种类众多、药物选择基本合理,但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方案欠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且存在用药过量以及“4+7”方案未完全落实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 1受体阻滞剂用于上尿路结石体外碎石后石街排石治疗的临床药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坦索罗辛及特拉唑嗪用于上尿路结石体外碎石后石街保守排石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尿路结石行体外碎石治疗后发生输尿管下段石街患者共77例,依所服用α 1受体阻滞剂种类分为坦索罗辛组42例及特拉唑嗪组35例,对比分析两组排石疗效以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率为80.95%(34/42),显著高于特拉唑嗪组的60.00%(21/35)( P<0.05);坦索罗辛组平均肾绞痛发作频次为0.50次,显著低于特拉唑嗪组为2.11次( P<0.05);坦索罗辛组平均肾绞痛最长持续时间为0.71 h,显著低于特拉唑嗪组的1.78 h( P<0.05);坦索罗辛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9.52%(4/42)、心悸发生率为11.90%(5/42)、晕厥发生率为0.00%,均显著低于特拉唑嗪组的31.43%(11/35)、34.29%(12/35)、11.43%(4/35)( P<0.05)。 结论: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石街的保守排石疗效显著优于特拉唑嗪,同时具有较低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