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康管理视角下多重慢病患者用药安全与药物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多重慢病患者群体逐渐扩大。这些患者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增加了用药错误的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新时代健康管理背景下,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已成为核心任务。对于居家多重慢病患者的用药管理,不仅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科医师肩负的重要职责。为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多重慢病患者面临的用药不当风险以及用药安全现状和挑战,并从健康管理视角提出相应的用药管理策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治疗联合抗抑郁药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CACR)治疗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就诊的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CACR干预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版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智力水平。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CACR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CACR治疗,每天1次,每次注意、记忆训练各20 min。2组患者于入组时、治疗后8周分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Stroop色词测验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最终纳入缓解期抑郁症患者67例,其中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18例(57%),女性14例(43%),年龄(29.0±9.2)岁;CACR干预组35例,男性20例(56%),女性15例(44%),年龄(28.0±9.2)岁。2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版得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病程、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干预前2组患者WCST、连线测验、Stroop色词测验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干预后,CACR干预组患者WCST总测验次数[(76.8±14.3)比(83.6±14.6)]、持续错误次数[(24.4±3.3)比(27.4±4.8)]、随机错误次数[(17.9±3.1)比(22.2±4.3)]低于对照组,正确次数[(27.9±1.8)比(26.6±2.6)]高于对照组( P<0.05);连线测验B时间[(86.1±15.6)s比(119.6±16.2)s]短于对照组( P均 <0.05)。WCST分类完成次数、连线测验A时间、Stroop-C正确个数、Stroop-C完成个数、Stroop-CW正确个数、Stroop-CW完成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CR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缓解期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罗伊模式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罗伊模式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对白血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罗伊模式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方式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睡眠质量、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在症状、功能和单项测量中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肝、肾功能改变率、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用药错误发生率、跌倒坠床发生率、输血错误发生率、药物外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身份识别执行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罗伊模式和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为基本的护理方式有助于改善白血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焦虑情况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质量控制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182例,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 n=91)和观察组( n=91)。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入院宣教等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质量控制,护理后1周对二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3个月后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1 w护理操作、基础护理、护理科研及健康教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理后1 w低血压、穿刺部位渗血、导管滑脱、体外循环凝血及配方执行错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饮食、治疗、定期检查、用药、功能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质量控制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拉地尔注射液不合理应用致低血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78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196/93 mmHg(1 mmHg=0.133 kPa)]予乌拉地尔注射液10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缓慢静脉滴注以降压,控制滴速为40滴/min,滴注过程中若血压降至目标值时暂时停药。静脉滴注乌拉地尔注射液40 min、输入药液约80 ml时,患者血压降至152/70 mmHg,暂时停药。交班护士未对接班护士介绍患者病情和乌拉地尔使用情况,接班护士也未核对医嘱,误将剩余的170 ml乌拉地尔在60 min内(60滴/min)滴注完毕。5 min后,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并剧烈呕吐等低血压反应,血压降至136/66 mmHg。立即给予补液治疗,约2 h后患者血压升至158/76 mmHg,不适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制剂使用情况及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制剂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前瞻性将140例老年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全程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吸入剂药物知识掌握情况、吸入剂操作评分、错误操作发生率、疾病症状评分以及肺功能。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吸入剂相关药学知识掌握评分均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吸入剂药理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掌握情况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t=5.905、7.064、5.356、5.211、19.600,均 P<0.05)。两组患者吸入剂操作评分均随时间升高( F时间=64.259, P<0.05),研究组吸入剂操作评分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 F时间×组间=5.237, P<0.05),研究组吸入剂操作评分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 F组间=7.218, P<0.05)。研究组患者吸入装置操作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7%(4/70)比18.6%(13/70), χ2=5.423、 P=0.020)]。两组患者比较,研究组咳嗽、咳痰、气喘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11.602、9.282、11.225,均 P<0.05),研究组FEV 1%和FEV 1/FVC均高于对照组( t=4.049、3.148,均 P<0.05)。 结论: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提高了患者对于COPD的认识、吸入装置使用的正确率和依从性,从而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了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致嗜铬细胞瘤患者高血压危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4岁副神经节瘤女性患者,使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预防化疗引起的呕吐,5 min后出现心悸、出汗、头痛、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血压升高至214/101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危象,给予乌拉地尔25 mg静脉注射,并持续监测患者血压,约12 h后患者症状好转,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说明书提示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禁用甲氧氯普胺。本例患者因使用该药发生高血压危象,延长了住院时间,属于F级用药错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目前临床护士在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2019年2月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4个病区用药过程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观察记录表,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经历中断事件的当事护士进行观察;成立优化团队,建立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于2019年3—12月在同病区实施该方案,方案实施后对护士进行观察。本研究的研究类型为单盲非同期临床对照试验。结果:经过10个月的方案应用后,护士执行给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频率由12.68次/h降低至8.29次/h;干预前低优先级事件占68.34%(2 340/3 424)。干预后低优先级事件占59.17%(1 216/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390, P<0.001)。干预前消极型结局事件占80.02%(2 740/3 424);干预后消极型结局事件共占77.52%(1 593/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72, P=0.027)。干预前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1.14%(39/3 424);干预后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0.58%(12/2 055),经第二人补漏或观察者提醒后均未发生用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91, P=0.038)。 结论:建立并应用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有助于提高中断事件的优先级别,避免或减少护理用药过程中不必要的中断,改善中断事件结局,对保障护理给药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