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肝泻火方联合盐酸乐卡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清肝泻火方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 年 5 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9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盐酸乐卡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清肝泻火方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变应性指标[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 平均收缩压(24 h mSBP)、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变化,统计 2 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眩晕、头痛目胀、易怒急躁、口苦口干、目赤、便秘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 h mDBP、24 h mSBP、dDSD、dSSD、nDS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ET、vWF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泻火方能够调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控制患者血压,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1年 3 月—2022年 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 116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58 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片,1 片/次,1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血宁片,4 片/次,3 次/d.两组疗程 12周.观察两组疗效及主要症状消失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诊室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动态血压指标及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55%,较对照组 86.21%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诊室SBP、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诊室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 24 h SBP、24 h DBP、白天SBP(dSBP)、白天DBP(dDBP)、夜间SBP(nSBP)、夜间DBP(n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24 h SBP变异系数(24 h SBPCV)、24 h DBP变异系数(24 h DBPCV)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以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头晕目眩、头痛、胸闷的消失率分别是 94.83%、89.66%、79.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6.21%、75.86%、62.07%(P<0.05).治疗后,两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WHOQOL-BREF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WHOQOL-BREF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整体效果确切,可有效获得血压的稳定控制及症状的明显缓解,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眼针带针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术后心率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背景 已知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非侵入性指标,常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短期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常用的冠状动脉病变手术方式,但术后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复发性心肌梗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MACE发生,但易合并消化道出血,不能持续有效地改善PCI预后.而眼针可有效减少胸痛持续时间和频率,运动疗法可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二者相结合的眼针带针运动在PCI术后的应用有待探索.目的 探讨眼针带针运动对冠心病(CHD)患者PCI后HRV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9 月—2022 年 8 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 32 例PCI后中、低危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 1∶1 的分配比例随机分为眼针带针运动组或药物治疗组.眼针带针运动组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眼针带针运动,药物治疗组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受试者均完成了 2 周干预.收集患者以下资料:(1)基线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呼吸频率、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教育水平、职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患基础疾病数量.(2)主要指标:采用 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PCI后 24 h内和 2 周干预结束当天HRV.记录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内每 5 min内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比值(LF/HF).采用MACE评估干预后 2、4、8 周的预后.通过电话和门诊会诊记录心源性或全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重度心力衰竭、复发性心肌梗死、再次PCI、胸痛等情况.(3)次要指标: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I(hs-TnI).(4)安全性指标:PCI后皮下血肿、皮肤病变、肌肉酸痛、呼吸异常、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局指标均在PCI后 24 h内和 2 周干预结束当天测量.结果 治疗 2 周后,两组LF/HF、SDNN、SDANN、SDNN index、LF、HF、RMSSD、PNN5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F/HF、SDNN、SDAN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周后药物治疗组CRP高于眼针带针运动组(P<0.05);两组NT-proBNP、CK-MB和hs-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运动组MACE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 眼针带针运动在改善PCI后CHD患者的HRV方面比药物治疗更有效,MACE发生率更低,术后短期预后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血压测量与血压变异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随着人们对血压认识的不断深入,连续动态的无创血压测量被认为更能反映患者血压的真实水平.血压的测量评估亦由单一的诊室血压测量逐渐转向血压的动态评估.本文回顾了血压测量的数百年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分析其优劣及临床价值.同时,汇总并评价了各种血压测量方法中的血压相关指标在疾病风险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及其相关指标,综述其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干预措施.最后,本文总结了血压测量的现状与发展,并对其与BPV评估的未来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心)检查动态血压的正常血压者1024人.收集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分析24 h血压标准差(24hBPSD)、白天血压标准差(dBPSD)、夜间血压标准差(nBPSD)、24 h血压加权标准差(24hBPWSD).采用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表示血压变异性,采用公式[(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按年龄分为<40、40~<50、50~<60、≥60岁.结果 正常血压人群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6.0%、47.0%、43.6%、3.4%.正常血压人群24 h收缩压标准差为(12.8±3.4) mm Hg;24 h舒张压标准差为(9.1±2.2)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为0.11±0.03;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0.13±0.03.反杓型、非杓型、杓型、超杓型组24hBPSD、dBPSD、24hBPWSD逐渐增加,除反杓型与非杓型组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组n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白天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血压变异性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血压人群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变异性高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随着年龄增大,收缩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应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编码表分为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每片含缬沙坦80mg及氢氯噻嗪12.5mg)晨起给药组(Ⅰ组)、睡前服药组(Ⅱ组)各40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进行动态血压、血浆NO、ET-1水平、CIMT的监测.结果 治疗12周后,2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MDBP)、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白昼SBPV、白昼DBPV、夜间SBPV、夜间DBPV较用药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Ⅰ组=8.61、9.84、14.270、12.840、13.820、12.890、12.350、13.020,P<0.01;tⅡ组=8.040、10.350、15.110、11.790、14.860、13.050、14.810、14.230,P<0.01);治疗2周后,2组血浆ET-1较用药前下降,NO较用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Ⅰ组=13.402,13.573,P<0.01;tⅡ组=14.291,14.941,P<0.01);2组患者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夜间SBPV、夜间DBPV的改善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3、3.843,P<0.05).结论 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BPV,降低血浆ET-1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睡前服用可更为有效改善夜间SBPV、DBP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多器官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HRV)降低对老年多器官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患基础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恶性肿瘤的老年多器官疾病患者259例为研究对象的动态心电图资料.根据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分组, SDNN≥100 ms为心率变异性正常组123例;50 ms≤SDNN<100 ms为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100例;SDNN<50 ms为心率变异性重度降低组36例.对比分析各组的SDNN、24 h平均心率、临床诊断和出院方式的差异.结果 随着心率变异性降低,SDNN逐渐下降[心率变异性正常组116(104~131)ms,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85(67.5~91.0)ms,心率变异性重度降低组40(35~48)ms];24 h平均心率逐渐升高[心率变异性正常组67(60~76)次/min,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78(66~84)次/min,心率变异性重度降低组91(80~112)次/mi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心功能不全比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重度降低组恶性肿瘤终末期比率(8.3%)高于心率变异性正常组(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重度降低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衰竭、呼吸衰竭、尿毒症性心肌病、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比率(25%,30.56%,25%,13.89%,41.67%,41.67%)明显高于心率变异性正常组(1.63%,0.9%,0.81%,0, 6.5%,8.94%)和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7%,11%,2%,3%,11%,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慢性肾衰竭比率(11%)高于心率变异性正常组(0.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重度降低组在院死亡率(41.66%)明显高于心率变异性正常组(2.44%)和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V重度降低的老年多器官疾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率快,病情重,营养状况差,在院病死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蒙药乌兰温都苏十一味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45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乌兰温都苏十一味丸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蒙药乌兰温都苏十一味丸,对照组配以乌兰温都苏十一味丸的模拟剂,2组患者疗程均为10周,治疗前后对各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10周后较治疗前动态血压平均值、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各项指标均下降(P<0.05),而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动态血压平均值、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动态血压、BPV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乌兰温都苏十一味丸具有明显降低高血压,并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血压患者随诊间血压变异性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事件与随诊间血压变异性(BPV)的关联.方法 2014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11家乡镇卫生院所辖的7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随机抽取400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进行5次随访测量血压情况,分析随诊间BPV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3691例研究对象入选,平均年龄(62.0±8.1)岁,随访期间血压平均值为(141.5±7.6)/(88.1±4.9) mm Hg,收缩压变异系数(SBPV)为(8.1±4.1)%,舒张压变异系数(DBPV)为(9.1±4.4)%.发生事件组SBPV、DBPV大于未发生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1±5.1)%比(8.1±4.1)%,(11.0±5.1)%比(9.0±4.4)%;均P<0.05];按年龄、文化程度、中心性肥胖、近期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是否控制、糖尿病、平均血压水平分层后,不同层间S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管理期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21例,发生率为0.5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校正任何因素前,SBPV、DBPV对脑卒中事件的OR值(95% CI)分别为1.22(1.13~1.31)、1.09(1.00~1.19),调整混杂因素后,SBPV、DBPV对脑卒中事件的OR值(95% CI)分别为1.21(1.12~1.30)、1.09(0.99~1.19).结论 SBPV对于脑卒中事件的影响较大,很可能是脑卒中的强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及动脉硬化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动脉硬化的关系,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化治疗及由此带来的靶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心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90例,根据血Hcy水平分为正常组(Hcy< 10μmol/L)、低水平组(10 ~ 20 μmol/L)、高水平组(Hcy> 20μmol/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及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查.比较3组间BPV(采用血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表示)、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及动脉硬化检出率,并筛选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4 h动态血压示:与正常组相比,低水平组及高水平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均升高(P均<0.05);与低水平组比,高水平组24 h SSD、dSSD、nSSD、24 h SCV、dSCV、dDCV、nSCV均升高(P<0.05).非杓型血压的检出率:高水平组比正常组及低水平组非杓型血压的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水平组比正常组非杓型血压的检出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检出率:高水平组及低水平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较正常组高(P<0.01),高水平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较低水平组高(P<0.01).行Person相关分析示,血Hcy水平与24 h SSD、dSSD、nSSD、24 h SCV、dSCV、dDCV呈正相关,cfPWV与24 h SSD、dSSD、dSCV、nSCV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示24 h SSD、nSCV、Hcy与动脉硬化独立相关.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Hcy水平的增高,BVP增大,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增加,血压昼夜节律更加紊乱,cfPWV异常检出率升高,动脉硬化程度更严重;血Hcy水平与BVP在导致动脉硬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