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抗抑郁药对难治性抑郁障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合并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T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12月~2023年8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100例难治性抑郁障碍患者,按照数字表法1:1比例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为10Hz左背外侧前额叶(DLPFC)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照组接受假性刺激,每个患者继续使用原治疗方案不变,共4~6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进行评分,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CGI-S评定疾病严重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是25.93、59.70、69.30,对照组在三个时点的HAMD-17减分率(%)分别是2.46、8.96、12.2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6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30.0%和0%,两组有效率分别为44.0%和2.0%,两组缓解率和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末两组CGI-S评定,研究组降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高频经颅磁刺激合并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起效早,疗效好,且安全性比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赛洛西宾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难治性抑郁症是一种具有药物抵抗性的重度抑郁症亚型,目前尚缺乏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法.赛洛西宾是裸盖菇的活性物质,是一种天然的5-羟色胺能致幻剂,能够激活5-羟色胺2A受体介导抗抑郁作用的多个方面.近年来赛洛西宾因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或是其他精神类疾病方面发挥出突出显著的治疗作用而重新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中赛洛西宾在神经可塑性、大脑神经连接网络、神经递质、免疫因子、微生物群-肠-脑轴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赛洛西宾对抗难治性抑郁症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该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起效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并且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明显缓解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单胺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该文将从以上几个系统分别总结氯胺酮抗抑郁的药理学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重度酒精使用障碍:一项Ⅰ期先导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酒精使用障碍(AUD)是一种非常常见、难治的医学疾病。AUD的症状是由以伏隔核(NAc)为中心的几个神经回路的功能障碍引起的。病例报告和动物研究表明,伏隔核深部脑刺激(NAc-DBS)治疗可能是严重AUD的一种有效的减害治疗方法。6例严重难治性AUD患者接受了NAc-DBS,安全性指标和临床结果被记录下来。在基线和6个月时,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测量NAc中的葡萄糖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表征术后NAc与大脑其余部分的功能连接变化,以及NAc和背侧纹状体对酒精视觉线索的反应性。该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NCT03660124)注册。所有患者的渴望程度都有所降低。12个月时饮酒量、酒精相关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明显减少。抑郁无明显变化。FDG-PET分析显示,6个月后NAc代谢减少,这与强迫性饮酒行为的改善相关。临床改善与NAc和视觉联合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少相关。主动深部脑刺激(DBS)与被动观看含酒精图片时背侧纹状体的激活减少有关。NAc-DBS在严重的难治性AUD患者中是可行和安全的。它与食欲和成瘾行为的减少有关。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是下调NAc,破坏其与视觉联合皮质的功能连接,以及干扰线索诱发的背侧纹状体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型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型抑郁障碍(MD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重型精神障碍,20%~30%的患者为难治性抑郁。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经颅磁刺激(TMS)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但仍有50%的难治性抑郁患者不能缓解。个体间TMS的疗效差异可能与治疗靶点的定位不准确有关。近年来,关于TMS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研究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将传统看不见的大脑靶点可视化,提高靶点定位的准确度。该文旨在对个体化影像定位TMS治疗MD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前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系。方法:纳入难治性或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45例,进行2周共6次氯胺酮静脉注射(0.5 mg/kg,3次/周)。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及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第一部分(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part one,SSI-Ⅰ)评估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患者治疗前进行3.0T MRI扫描,采集得到的3DT 1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自动化处理,计算皮质下灰质结构(海马、杏仁核、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体积,并与4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皮质下灰质体积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治疗前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治疗后MADRS分数改变值及SSI-Ⅰ改变值的关系(改变值=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双侧海马体积减小[左侧:(2 993±276) mm 3比(2 785±263) mm 3, F=12.928, P=0.001;右侧:(3 117±254)mm 3比(2 949±270)mm 3, F=8.217, P=0.005]。难治性患者治疗前右侧丘脑体积与6次氯胺酮治疗后MADRS分数改变值呈正相关( B=0.009, t=3.434, P=0.002)。 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右侧丘脑体积越大,氯胺酮抗抑郁效果越好;治疗前丘脑体积可能是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改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SAH)后生活质量改善达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接受SAH手术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18个月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的评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达到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4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SAH术后QOLIE-31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其中78.6%(33/42)达到生活质量改善的MCID标准。根据QOLIE-31总分,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和无明显改善的患者,两组间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 OR=0.081, 95% CI 0.009~0.728, P=0.020)、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OR=0.107, 95% CI 0.019~0.615, P=0.01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 OR=0.143, 95% CI 0.025~0.806, P=0.025)及术后癫痫完全控制( OR=13.000, 95% CI 2.194~77.037, 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最终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对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达到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术前无抑郁诊断(校正 OR=10.528,95% CI 1.195~92.783, P=0.034)和术后无癫痫发作(校正 OR=9.669,95% CI 1.103~84.734, P=0.040)。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达到MCI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和77.8%,模型总准确率为90.5%。 结论:术前无抑郁和术后无癫痫发作是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SAH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达到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对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在术前应注意心理障碍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的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近10年中文、英文文献中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择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和维普资讯(VIP)作为中文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英文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及CiteSpace 6.2R1软件对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25日已发表的艾司氯胺酮相关的中文、英文文献的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可视化分析的结果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总结发文量趋势、高产作者、作者合作情况、发文机构排名、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在聚类图谱中,聚类模块值(Q)>0.3认为聚类结果显著,平均轮廓值(S)>0.5认为聚类合理,结合分析结果对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结果:2013年至2023年,中文、英文文献中艾司氯胺酮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英文文献作者及机构间合作较中文多,且不乏国际合作;中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杨建军,英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Hashimoto K;中文发文机构主要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英文发文机构主要是美国的强生公司。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中文文献中热点关键词为"丙泊酚""舒芬太尼""剖宫产""氯胺酮"等,英文文献中热点关键词为"双盲""氯胺酮""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等。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文、英文文献近年研究较多集中于艾司氯胺酮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群体等方向(Q>0.3,S>0.5)。根据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发现研究艾司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热点方向。结论:当前中文、英文文献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艾司氯胺酮与其他麻醉药的复合麻醉效果、临床试验、适用群体以及治疗抑郁症方面。艾司氯胺酮相关研究仍有待发展,需要作者、机构间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TR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两组均基于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B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用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分分别为(8.27±1.44)分、(2.82±0.74)分,与A组的(15.14±2.35)分、(4.87±1.33)分相比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721、9.035,均 P<0.05);B组用药后总有效率为91.11%,与A组的71.11%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874, 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8%,与A组的24.44%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20, 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TRD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