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预测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疗机构精准防治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通州区某医联体覆盖区域内1 524例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将患者数据按照8∶2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1 524例患者中,有417例选择社区首诊.文化水平、医保类型、职业、相对距离、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传染病患者选择首诊医疗机构的影响因素.测试集的AUC=0.85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通过建立传染病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预测模型可用来预测患者流向,帮助区域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区域内传染病患者基层首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特点,为相关主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检索1984-2022 年 CNKI 数据库收录的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相关文章,运用 CiteSpace 5.7R5 和 VOSviewer 1.6.19对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59 篇,我国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研究的发文量可分为萌芽期、起步期、爆发期和完善期4 个阶段,与国家政策演进间呈现协同关系.研究力量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未形成显著的合作网络.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发现,研究热点聚焦在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公立医院、风险评估等方面,不同阶段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宏观的设备管理、配置评价逐渐延伸到微观的经济效益、设备管理等,后又延伸出效率评价、卫生技术评估等数学模型评价方法或具体维度.结论:我国医疗设备绩效评价领域研究合作网络有待加强,需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设备的多阶段管理是未来评价研究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至2020年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6至2020年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进一步优化口腔医师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分别收集2016、2018和2020年国内及国际上相关口腔医师资源的数据资料以及相关各省份人口、地区面积等数据资料,运用卫生资源集聚度(health resources agglomeration degree,HRAD)和人口集聚度(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PAD)等数值分析相关的数据。结果:2010至2019年国际范围内我国每万人口口腔医师数排第46位,国内口腔医师卫生资源数量呈上升趋势,性别分布较均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44岁;专业技术层面中初级所占的比例可达全体人员的79.5%~83.0%。按地理面积和人口密度算出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HRAD与PAD比值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省份的HRAD与PAD比值均大于1,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该比值均小于1,东部地区配置过剩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足。结论: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国家层面要继续培养优质口腔医学人才,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扶植力度;全面提高在职在岗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和规范口腔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口腔健康人才的合理流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普外科术后不良结局风险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普外科手术是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术后不良结局主要集中在一部分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工具可以识别出这部分高危患者,为后续的临床干预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目前存在多种评估工具,且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充分了解这些工具是临床应用的前提。通过回顾目前一般常用评估工具、针对急诊普外患者的评估工具和机器学习方法在评估工具上的应用,阐明风险评估工具的基本特征、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数字化记忆门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进一步加强认知障碍早期防治、解决当前认知障碍诊疗的多项瓶颈问题,本共识推荐在传统记忆门诊基础上开展并逐步完善数字化记忆门诊建设,即在配置规范的各级医院,采用准确、适当的数字化辅助设备和电子化评估工具,对认知障碍潜在风险人群进行集中接诊、转诊、确诊、干预、随访等于一体的认知障碍全流程专病管理,提升认知障碍诊疗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我国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势在必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机械通气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集中在ICU治疗,消耗大量ICU医疗资源,经济负担重。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是更好地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长程规范化撤机和康复管理的必由之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探索路径。方法: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22家北京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的床位和人员配置、承担项目、审查效率情况及面临的问题。结果:82%(18/22)的市属医院探索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27%(6/22)为北京市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2020年,研究型病房建设总体表现为临床研究资源投入增加,临床研究能力提升,服务北京企业能力提升,审查效率提高,临床研究(含临床试验)入组率降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投入、人员和信息化方面。结论:北京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呈稳定发展态势,但仍存在缺少临床研究人才,绩效激励、保障有待加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临床研究信息系统建设等,进一步医院临床研究能力与水平,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积累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机构科室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与服务能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针对机构间、地区间、城乡间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结构不平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中的发力点与落脚点,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员配置。方法:借助DRG相关指标,从卫生人力资源集聚度、集中指数、承载力系数、人均服务量等方面,对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进行医师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和服务能力研究。结果:2017年至2019年,该院不同类型科室、同类科室不同病区的医师人力资源集中程度与工作压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从科室层面看,胸外科与其他两类科室相比,其人力资源集聚程度较低、工作压力偏高。结核科与肿瘤科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视角有较大关系,结核科从DRG视角与住院人数视角相比,医师人力资源集聚度低、工作压力较高,这与结核科患者DRG权重相对较高有关;肿瘤科则在两个视角的分析中表现出几乎相反的结果,从住院人数视角提示"人少活多",但从DRG视角得出的结果却是"人多活少",这与肿瘤科患者DRG权重相对较低有关。从同科室内的不同病区层面看,同类科室的不同病区人力资源配置差异同样较为明显。同类科室诊疗病种相似,具有可比性,进行病区间横向对比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以结核科为例,A病区相对工作压力较轻,医师人力资源相对充实,但也在逐渐向工作压力增加的趋势发展;B病区与A病区相反,2017年和2018年人员相对紧张、工作压力较大,2019年却呈现出工作压力减轻、人员充实的情况;C病区无论从住院人数还是DRG视角看,都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的区域,且在持续增加。结论:医院人力资源工作涉及到医院整体工作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受政策法规、现实需求、场地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研究需要更加多维度、深层次地开展,进一步探索如何完善人力资源配置、评价配置效率、提升使用效能,推动医院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武汉市放射诊疗机构X射线诊断设备及频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武汉市放射诊疗机构X射线诊断设备基本情况及频度水平,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照射防护策略及合理调配放射诊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通过"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收集2022年全市1 030家放射诊疗机构(不包括部队和武警医院)填报的X射线诊断设备基本情况和诊断人次调查表,将调查的各类型X射线诊断人次数除以2021年底武汉市常住人口数,获得武汉市不同X射线诊断应用频度。结果:武汉市1 030家放射诊疗机构拥有各类型X射线诊断设备2 540台,放射工作人员7 062人,其中37.76%的设备和75.01%的放射工作人员集中在三级医院;全市平均每百万人拥有186.10台X射线诊断设备,其中数字X射线摄影机(DR)48.65台/百万人最多,其次为口内牙科机31.21台/百万人;全市X射线诊断总数11 884 582人次,集中在X射线摄影与计算机体层成像(CT)诊断检查,分别占43.61%与43.59%,频度分别为379.75人次/千人口与379.52人次/千人口;中心城区放射诊疗资源配置优于远城区。结论:武汉市X射线诊断设备发展较快且仍有增长空间,诊断频度未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中心城区与远城区放射诊疗资源配置需统筹优化,医疗照射防护管理力度应不断加强,以促进区域间放射诊疗事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患者及受检者健康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圆形分布法的2013—2021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产妇分娩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生育政策变化后产妇分娩信息的变化及分娩时间是否存在集中趋势,为助产士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分娩的18 306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相关分娩信息,包括年龄、产次、是否早产、是否低出生体重儿等,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时间是否存在集中趋势。结果:18 306名产妇中,经阴道分娩12 222名(66.76%,12 222/18 306)、剖宫产6 084名(33.24%,6 084/18 306),经产妇4 688名(25.61%,4 688/18 306),高龄产妇3 751名(20.49%,3 751/18 306)。2013—2021年经产妇、高龄产妇和早产占比呈增加趋势,其中,高龄产妇2013年占比为11.34%(235/2 072),2020年达高峰,占比为30.22%(475/1 572),2021年略有下降为27.84%(324/1 164);经产妇2013年占比为9.27%(192/2 072),2017年达到高峰,为34.74%(740/2 130),且2018—2021年均在30.00%以上;早产儿总占比为7.84%(1 435/18 306),其中2021年最高,占比为9.79%(114/1 164)。2013—2021年经产妇、高龄产妇和早产儿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显示,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时间有集中趋势,主要集中在14∶00—15∶00( P<0.01)。 结论: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2013—2021年高龄产妇、经产妇、早产新生儿的占比逐年增加,并且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时间有集中趋势。故需要动态调整助产士的人力配备,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助产士人力资源调配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