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半乳糖对小鼠睾丸TM4支持细胞连接功能损伤及淫羊藿素的改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研究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对小鼠睾丸TM4支持细胞连接功能损伤以及淫羊藿素(icaritin,ICT)的改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将TM4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D-gal处理组,Western blot检测TM4细胞连接功能相关蛋白(ZO-1、Occludin、β-catenin 和 Cx43)以及 ERα/FA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α、FAK和pY397-FAK)表达水平的变化;随后MTT筛选ICT药物浓度,并将TM4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D-gal处理组、D-gal处理+不同浓度ICT组,Western blot检测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分子对接研究ERα与ICT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两者之间的亲和力;最后将TM4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D-gal处理组、ERα抑制剂组、D-gal+ICT组、ERα抑制剂+ICT组,Western blot检测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D-gal可浓度依赖性下调连接功能相关蛋白(ZO-1、Occludin、β-catenin 和 Cx43)以及 ERα/FA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α、FAK和pY397-FAK)表达水平;给予ICT药物后,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ERα和ICT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Rα的Asp351氨基酸残基与ICT之间形成2个距离为3.4 ?和2.4 ?的氢键,且两者之间的对接结合能小于-7 kcal·mol-1;ERα抑制剂处理TM4细胞后,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给予ICT后,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未有明显变化.结论 D-gal可导致TM4细胞连接功能损伤,而ICT可改善其损伤,机制可能与上调ERα/FAK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实验探讨淫羊藿素抗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实验探讨淫羊藿素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s)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PubChem和化合物靶点预测(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下载淫羊藿素的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MILES)号及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收集NSCLC耐药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情况,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内置插件计算节点拓扑参数值并筛选核心靶点,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构建"淫羊藿素-关键靶点-疾病-通路"图.使用Pymol和Autodock Tools 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体外实验选用NSCLC耐药株PC9OR研究淫羊藿素对细胞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影响,并对富集得到的核心靶点及关键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到淫羊藿素治疗NSCLC耐药的潜在作用靶点1 952个.通过PPI网络节点拓扑参数值筛选得到13个核心靶点,涉及蛋白激酶B(AKT1)、雌激素受体α(ESR1)、B淋巴细胞瘤2(B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癌症相关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信号通路、EGFR-TKIs耐药通路等可能在淫羊藿素治疗NSCLC EGFR-TKIs耐药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GO富集分析显示,细胞功能涉及信号传导、凋亡过程的负调控、DNA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对接显示淫羊藿素与各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细胞实验表明,淫羊藿素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及促进细胞凋亡,并下调ESR1、AKT1、EGFR等mRNA表达水平以及PI3K-AKT通路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关键蛋白水平.结论 淫羊藿素可能通过多靶点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EGFR-TKIs耐药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及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NSCLC EGFR-TKIs耐药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超声内镜检查术联合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和分泌型磷蛋白1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联合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和分泌型磷蛋白1(SPP1)早期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2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食管癌92例,作为食管癌组,同期收治且经组织活检判定为食管良性病变89例,作为良性病变组,同期在该院体检且身体健康的9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验证EUS诊断食管癌的准确率;比较3组患者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情况;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EUS联合血清SPINK1和SPP1水平检测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 EUS结果显示,81例被诊断为食管癌,79例被诊断为良性病变,11例漏诊,10例误诊,准确率为88.40%(160/181);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比较,食管癌组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良性病变组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INK1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和组织分级为Ⅲ级有关(P<0.05),血清SPP1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阳性有关(P<0.05);ROC curve显示,EUS、血清SPINK1、SPP1水平单独检测和三者联合检测,早期诊断食管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834,0.782和0.926,三者联合早期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效能明显优于 EUS、血清 SPINK1 和 SPP1 单独检测(Z=2.30、Z=3.70、Z=4.23,P=0.022、P=0.000、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均异常上调,EUS联合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水平联合检测用于早期诊断食管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在乳腺癌术前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20年8月—202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272例乳腺癌患者的多参数MRI及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9(53.0±10.9)岁,其中ALN阳性107例、ALN阴性16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191例)和验证组(81例)。从T 2加权像(T 2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和增强T 1加权像(cT 1WI)序列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相关性分析和Boruta算法3个步骤进行特征选择,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R)3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同时,通过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最后,联合Radscore和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来评价模型对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 结果: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组中ALN阳性与ALN阴性患者间的肿瘤位置、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比较,验证组中ALN阳性与ALN阴性患者间的雌激素受体、分子亚型及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基于多参数MRI降维选择后,得到了6个与ALN转移呈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 P值均<0.05)。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SVM、RF和LR模型均表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AUC分别为0.784、0.826、0.703和0.733、0.817、0.703,其中RF模型效能最高。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95%可信区间)=10.909(5.210~24.511), P<0.001],采用这一指标构建临床模型。联合Radscore和MRI评估ALN状态的融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更好的性能,AUC分别为0.867和0.866,且其诊断效能均优于上述3种机器学习模型和临床模型(AUC分别为0.719和0.700)。DCA显示,3种机器学习模型、临床模型和融合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融合模型的净收益值最大。 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和联合MRI评估淋巴结状态的融合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乳腺癌ALN转移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优化雌激素受体α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条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构建雌激素受体α配体结合域(ERα-LBD)表达载体,优化表达条件得到可溶性ERα-LBD蛋白。方法:在Addgene网站检索关键词ES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选择符合条件的质粒载体pcDNA-HA-ER WT(Addgene plasmid # 49498; http://n2t.net/addgene:49498; RRID:Addgene_49498),设计引物并扩增得到目的片段ERα-LBD,分别构建蛋白表达载体pET-28a-LBD和pGEX-4T1-LBD,改变诱导温度、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浓度以及诱导时间对表达条件优化。待细菌裂解并提取蛋白后进行凝胶电泳,可在细菌上清的泳道中观察到明显的紫色蛋白表达条带,即为可溶性ERα-LBD蛋白。结果:pET-28a-LBD重组质粒未能表达重组蛋白ERα-LBD,重组质粒pGEX-4T1-LBD在Rosetta和BL21(DE3)感受态中以1 mmol/L IPTG诱导仅能得到包涵体;以0.2 mmol/L IPTG 16 ℃过夜诱导培养,则可得到可溶性ERα-LBD蛋白。结论:成功构建ERα-LBD表达载体并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获得可溶性ERα-LBD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二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COG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和2008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COGC患者各1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及57岁,均因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筛状癌及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散布在肿瘤组织内,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弥漫强阳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COGC是一种罕见肿瘤,其内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形态特殊,需要与多种类型的多核巨细胞鉴别,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环氧合酶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60例,根据疾病不同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83例)、卵巢切除组(42例)、正常绝经组(35例)。对三组的COX-2、ER、PR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三组COX-2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E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OX-2、ER、PR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息肉组中COX-2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16.9%、30.1%)高于正常绝经组(0.0%、11.4%)、卵巢切除组(4.8%、7.1%)(χ 2=4.568、5.806,均 P<0.05);三组E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333、1.412,均 P>0.05);子宫内膜息肉组P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绝经组、卵巢切除组(χ 2=4.890、5.022,均 P<0.05);COX-2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呈正相关( r=4.335, P<0.05),PR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呈负相关( r=-4.256, P<0.05),ER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无明显相关性( r=1.203, P>0.05)。 结论:COX-2、PR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有明显的关系,而ER无明显相关,因此,对患者的COX-2、PR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关系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7, 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98, 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3, P=0.004)。 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雌激素受体在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婚育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中国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婚育因素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女性原发性ESCC患者1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ESCC组织中ERα、ERβ蛋白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ERα、ERβ表达与患者婚育因素(经期状态、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年龄、妊娠次数)及临床病理特征(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ERα、ERβ蛋白在女性E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7.3%(41/110)、64.5%(71/110)。ERβ表达与肿瘤部位( χ2=6.999, P=0.030)、肿瘤分期( χ2=11.097, P<0.01)和妊娠次数( χ2=6.304, P=0.012)有关。妊娠次数>3次( HR=2.553,95% CI 1.051~6.203, P=0.039)、ERβ阳性( HR=2.580,95% CI 1.966~3.386, P<0.01)是患者生存独立保护因素;ERα阳性( HR=0.530,95% CI 0.384~0.739, P<0.01)、淋巴结转移( HR=0.663,95% CI 0.512~0.858, P=0.002)是患者生存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Rα和ERβ表达可预测女性ESCC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BC)的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局数据库(SEER),筛选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SBC(79例)和浸润性导管癌(IDC)(461 750例)的病例资料,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使用COX分析总生存期(OS)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期(BCSS)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按1∶1比例匹配平衡混杂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匹配后两组生存差异。结果:乳腺分泌性癌患者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年龄( Z=27.887, P<0.01)、婚姻状况( χ2=9.639, P<0.01)、雌激素受体( χ2=4.873, P<0.05)、孕激素受体( χ2=42.917, P<0.01)、组织学分级( Z=5.442, P<0.01)及N分期( Z=2.616, 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种族、肿瘤位置、T分期、M分期、手术、放疗和化疗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回归提示乳腺分泌性癌患者预后更好[风险比( HR)=1.616,95%可信区间( CI):1.589~0.871, 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其预后越差(组织学为Ⅱ级 HR=1.159,95% CI:1.133~1.186, P<0.01;组织学为Ⅲ级 HR=1.440,95% CI:1.406~1.476, P<0.01);肿瘤体积越大,其预后更差(T2分期 HR=1.616,95% CI:1.589~1.643, P<0.01;T3分期 HR=2.188,95% CI:2.130~2.249, P<0.01;T4分期 HR=2.484,95% CI:2.416~2.554, P<0.01);淋巴结转移越多的患者预后差(N1分期 HR=1.426,95% CI:1.402~1.451, P<0.01;N2分期 HR=2.079,95% CI:2.028~2.131, P<0.01;N3分期 HR=2.576,95% CI:2.054~2.649, P<0.01)。按1∶1比例将两组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期均无统计学意义( HR=1.816,95% CI:0.785~4.205、 HR=0.928,95% CI:0.232~3.721, P>0.05)。 结论:乳腺分泌性癌是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生长缓慢、组织学分级低、较少发生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级、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