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雷公炮炙论》的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传承古法,建立白矾蜂巢制的炮制工艺.方法 以炮制品外观性状、硫酸铝钾的含量、蜂巢制白矾粉末色度、溃疡损伤程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进行考察.最后采用扫描电镜法和红外光谱法对白矾、蜂巢制白矾及煅制品枯矾进行鉴别与质量控制.结果 确定了白矾蜂巢制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取白矾样品,置于煅药炉中煅烧,加热温度为(587+5)℃,加热时间为60min,取出,趁热加入0.6倍量蜂巢,保持温度继续加热180min,取出晾凉后,研成粉末状,用麻纸包裹,埋于深12~15cm的土壤中,土壤温度为20~25 ℃,土壤水分为20%~40%,坑埋时长为12h,即得.白矾炮制前后微观形态变化显著,炮制品粒子粒度变小,表面结构更粗糙,疏松多孔结构明显,蜂巢制白矾与煅制品枯矾相比表面的碎屑呈圆柱状或椭圆状,加入蜂巢使晶体结构出现融合现象,晶体边缘更加圆钝.白矾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为 618、918、1113、1670、3441cm-1,蜂巢制白矾的特征峰为472、617、688、1121、1242、1 640、3 446 cm-1,枯矾的特征峰为477、618、688、1 112、1 645、3 458 cm-1,3者峰形和峰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3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白矾蜂巢制工艺遵古继承了《雷公炮炙论》中的传统炮制方法,保留了传统煅制的特点,量化了关键操作技术点温度以及前后时间等重要参数,经验证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性强,为大工业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法可以从微观形态层面和成分结构变化2个方面对白矾生品、蜂巢制白矾和枯矾进行鉴别与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析霜”类药材的种类及其历史源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析霜”是指某些药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时可在其表面析出化学成分结晶的一种特殊现象.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对历史中所记载的五味子、牡丹皮、苍术、厚朴、柿霜和西瓜霜等6味药材的“析霜”现象进行了本草梳理.从历史源流来看,五味子的“霜”发现最早,首载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柿霜在宋代被发现,于《本草图经》中记载为“白柿”,并在《本草纲目》中独立成为药材;西瓜霜始见于清代《疡医大全》;民国《增订伪药条辨》记载牡丹皮药材中有“砂星”;此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发现苍术和厚朴具有“析霜”现象的记载.根据析霜方式,五味子、牡丹皮、苍术、厚朴为自然析霜类药材;西瓜霜则可通过人工制霜;柿霜则可通过人工干预促进“析霜”.6味“析霜”药材所析晶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均不同.根据传统经验鉴别认为,“析霜”现象与药材品种及质量优劣有关系.该文为中药材“析霜”的现代学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来源、不同炮制方法的补骨脂对成骨细胞SaOS-2骨形成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不同炮制方法的补骨脂对成骨细胞SaOS-2骨形成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补骨脂给药组和对照组,体外培养SaOS-2细胞,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批次、不同炮制方法的补骨脂(100 mg/L),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PNPP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骨钙素(OTC)及Ca2+含量;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细胞矿化结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来源的补骨脂均能显著促进SaOS-2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制补骨脂、清炒补骨脂、雷公补骨脂、盐炙补骨脂及补骨脂生品各组的细胞增殖率依次为(118.01±0.38)%、(118.00±0.76)%、(121.01±0.88)%、(120.21±0.78)%、(117.21±0.78)%,ALP活性分别为(909.52±33.44)U/g、(915.45±23.04)U/g、(927.89±23.29)U/g、(938.52±23.94)U/g、(900.52±23.94)U/g,Ca2+的分泌分别为(182.79±5.72)mg/L、(183.74±6.01)mg/L、(185.89±7.23)mg/L、(187.79±6.01)mg/L、(180.79±6.01)mg/L,OTC的分泌分别为(15.41±0.77)μg/L、(15.42±0.56)μg/L、(15.40±0.68)μg/L、(15.58±0.68)μg/L、(15.41±0.68)μg/L,细胞矿化结节数依次为(10.52±0.77)个、(10.55±0.65)个、(10.59±0.47)个、(10.74±0.77)个、(10.50±0.77)个,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100.00±0.53)%、(411.62±15.46)U/g、(25.25±1.47)mg/L、(11.41±0.63)μg/L、(4.20±0.60)个]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补骨脂和盐炙补骨脂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1.01±0.88)%、(120.21±0.78)%,明显高于补骨脂生品的(117.21±0.7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盐炙补骨脂与补骨脂生品的ALP活性[(938.52±23.94)U/g vs(900.52±23.94)U/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骨脂药材的来源对其促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作用无明显影响;补骨脂药材经炮制后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作用较生品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夏原植物性状、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艺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半夏鉴定、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雷公炮炙论》《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古籍,对半夏原植物性状、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艺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唐本草》《图经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对半夏的原植物性状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且与现今所用半夏的性状相同;《黄帝内经》《药性论》《本草蒙筌》等古籍记载了半夏祛痰、除呕、利水、通便、燥湿止带、开郁、散结等多种功效,应用较为广泛,然而健脾、利水、通便等不少功效现在都不再使用;《雷公炮炙论》《本草蒙筌》《本草经集注》《本草新编》等古籍中记载了半夏刺激性毒性、妊娠毒性、肝肾毒性.目前对半夏刺激性毒性以及妊娠毒性的研究较多,也较为完善,但对肝肾毒性的物质基础及毒理机制研究较少.《本草拾遗》《本草蒙筌》《本草从新》等古籍中记载了半夏矾制、姜制、蜜制、醋制、制曲等多种炮制方法,然而目前常用的只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3种炮制品,且炮制流程也被简化.通过对半夏的用药历史与现代应用进行对比考察发现,半夏在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有较大古今差异,对其现代较少应用的功效及炮制方法,有待后期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大柴胡汤提供参考.方法:以"大柴胡汤""芍药""赤芍""白芍""本草考证""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7年-2018年1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通过梳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千金要方》等本草书籍,并结合药理研究,从大柴胡汤中芍药的选用、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5篇,其中有效文献46篇.虽然《伤寒论》中芍药未明确是白芍还是赤芍,但根据赤芍、白芍的炮制方法、功效、药理研究及大柴胡汤的组方配伍来看,大柴胡汤中芍药选用白芍更为合理.临床应用方面,大柴胡汤除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急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脂肪肝、腮腺炎、感冒、中风、高血压、头痛、便秘外,还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跟腱炎、荨麻疹、单纯性肥胖症、失眠等.建议在应用含芍药的经方时,应结合本草考证、功效辨析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用药的合理性分析,以促进中药应用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公炮炙十七法”探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考证了“雷公炮炙十七法”源于南宋末年的《事林广记》中《雷公药性论》篇的“十七方”,而“炮爁炙焯”前四法更出现于北宋中期以前.目前所见收载“十七方”的《事林广记》最早版本始见于元代,明代《全幼心鉴》《古今医统大全》和《医宗粹言》等医药著作对其内容加以转载,至明末缪希雍在《炮炙大法》中最终形成今天流传的内容,并命名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明代中期以后,前四法“炮爁炙焯”的次序颠倒误写为“炮爁煿炙”.因此,现行教材相关内容应予修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骨脂潜在肝毒性的修制减毒方法研究:酒浸水漂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补骨脂肝毒性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探索建立补骨脂减毒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雷公炮炙论》对补骨脂修制前处理方法记载的酒浸水漂法,以3D培养的人源肝脏类器官为模型,结合高内涵成像技术来评价补骨脂不同修制品的减毒效果;同时以U* 12(108)均匀设计法对补骨脂酒浸水漂法的修制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修制品对类器官模型的毒性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酒精浓度、酒浸次数、酒浸料液比、水浸时间和水浸次数为独立显著因素(均P<0.01).进一步基于回归建模预测最优减毒工艺并得到验证,最优减毒工艺为:酒精浓度80%、酒浸次数3次、酒浸料液比3倍、酒浸时间30h、水浸料液比2倍、水浸次数3次、水浸时间12h和蒸制时间5h.本研究表明《雷公炮炙论》记载的酒浸水漂法可有效降低补骨脂的潜在肝毒性,从药材前处理为降低补骨脂肝损伤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蛇床子炮制历史沿革对比研究及现代炮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梳理蛇床子炮制历史演变沿革,总结其现代炮制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饮片提供文献参考.方法:检索《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华医典”等古籍资料,梳理蛇床子炮制历史传承.通过《中国药典》、地方炮制规范等现代炮制规范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分析蛇床子现代炮制研究进展.结果:蛇床子炮制始见于南北朝刘宋·《雷公炮炙论》,此后历代均有传承和发展,共计有炮制方法20余种,而其现代炮制规范则基本统一为净制;蛇床子现代炮制研究则表明加热会导致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含量大幅度降低.结论:清及清以前,蛇床子炮制主要以辅料炮制和加热炮制为主,其可能是临床多内服的原因.而现代应用较多的是净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现代临床多外用,二是加热会大幅度降低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栀子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雷公炮炙论》中矿物药炮制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归纳整理《雷公炮炙论》中矿物药的炮制方法,以对继承和创新中药传统炮制方法做出贡献.方法:以清代张骥补辑、施仲安校注的《雷公炮炙论》为研究底本,通过阅读、分析、查询参考文献的方式,对书中所载20种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及作用进行简要的归纳与探讨.结果:《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的矿物药炮制方法归纳为净制法、水飞法、干热法、煮法、复制法5大类.其中2种矿物药在炮制过程中使用了净制法;6种使用了水飞法;5种使用了干热法;16种使用了煮法;6种使用了2种以上方法联用的复制法.结论:《雷公炮炙论》所记载的矿物药炮制方法较为复杂,部分炮制工艺、方法后世仍有延用,对今后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炮制理论、工艺的提升可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