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药品短缺原因研究及预警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山西省短缺药品预警模型,以期实现药品短缺的提早预测。方法:根据山西省各监测点短缺药品数据,从药品因素、政策属性、供方因素和需方因素4个维度,是否妇儿急用药、短缺类型等14个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影响药品短缺程度的主要因素,按照各因素与药品短缺程度的关联程度排序,建立基于两步聚类分析方法的预警分析模型。结果:共确定了6个与药品短缺程度关联度最高的因素,依次为:是否属于妇儿急用药、短缺类型、低价药品、当月滚动年度总计在销企业数、短缺原因、是否基本用药。通过两步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山西省短缺药品预警模型,并划分为4个最佳聚类,确定了预警等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山西省短缺药品预警模型,有助于及早发现药品短缺风险,客观预测风险等级,协助药品监管部门实现分层施策及协同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保付费制度改革促使医疗服务实现从价格医疗到价值医疗的转变,对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至关重要。作者对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下的行医与就医秩序进行了探讨:对医疗服务供方而言,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助力推动更紧密的医联体建设,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助力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对医疗服务需方而言,医联体内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比例政策,更有利于吸引群众基层首诊,同时患者的就医选择面更广、选择更自由。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实行以价值医疗为核心的多种医保支付及绩效制度深化医联体发展,由医保系统与市政补贴协同承担下沉医务人员的薪资补助,借助医保付费工具整合基层碎片式卫生健康业务,并推动各地基于政策指导的医联体医保改革覆盖扩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供方、需方、管理方视角下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现状SWOT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现状,发现问题并探索促进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的策略与措施。方法:于2021年4-5月开展关键知情人访谈及文献研究,基于流感疫苗的供方(流感疫苗生产企业)、需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基层医务人员)和管理方(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三方视角,采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技术对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SWOT分析矩阵。结果: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的存在的优势和机会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感疫苗接种可及性强、流感疫苗安全性较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冠疫情)提高了公众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意识和流感疫苗企业生产积极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的接种增强了我国疫苗流通系统的能力等;也存在流感疫苗价格偏高、总量供应不足、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意识不强、缺乏流感疫苗需求评估机制、疫苗调配不畅、疫苗供应地区结构性失衡、疫苗浪费问题严重等劣势和威胁。建立了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现状SWOT分析矩阵,形成了优势机会(SO)策略、优势威胁(ST)策略、劣势机会(WO)策略、劣势威胁(WT)策略。结论:应从供方、需方、管理方采取措施,重点发挥管理方协调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需视角下医务人员对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效果的感知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供需视角下医务人员对远程医疗服务分级诊疗效果的感知差异以及所在地区的调节效应,为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2023年6—9月,对全国27个省份245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远程医疗服务现状和效果的调查,以未参加远程医疗服务者为参照组,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医务人员仅作为供方、仅作为需方以及同时作为供/需方时,对于远程医疗服务分级诊疗效果的感知差异;以所在地区作为调节变量,探究不同地区医务人员的感知差异。结果:共获得997份有效问卷。仅作为需方( β=0.197, P<0.05)和同时作为供/需方( β=0.189, P<0.01)的医务人员认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可以显著提升分级诊疗效果,仅作为供方的医务人员则认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未显著提升分级诊疗效果( β=-0.028, P>0.05)。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医务人员认为同时作为供/需方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更能提升分级诊疗效果( β=-0.324, P<0.05)。 结论:医务人员参与远程医疗服务的角色及所在地区不同,对分级诊疗效果的感知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职工门诊统筹制度的理论依据、关键机制与潜在风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职工医保面临个人账户资金积淀与门诊需求相冲突、需方与购买方责任错位、就医格局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潜在矛盾,职工门诊统筹个人账户改革通过"腾空间、调结构",激活职工医保沉淀资金,弥补了门诊医保制度的缺位,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梳理门诊统筹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潜在风险,总结门诊统筹制度的双重效应、置换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探索门诊支付机制和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融合模型的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分级诊疗是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 号)提出,2017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要超过 65.0%,但当年占比为54.2%,且近年来呈总体下降趋势.既往文献多针对需方(患者)开展研究,而作为分级诊疗的供方之一,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的调查研究较少.目的 本文拟以苏州市为例,对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进行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给出提高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的建议,为制定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6月,采取多阶段方便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 4 县、6 区 175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 1 451 名全科医生,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展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人口学特征)调查、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调查(此部分问卷基于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影响因素拓展模型进行编制,此拓展模型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收模型的融合模型结合文献检索和访谈收集内容构建而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影响因素拓展模型拟合度,判定模型拟合效果;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计算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的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影响力),构建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影响因素影响关系模型.结果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全科医生有1 451 名,回收有效问卷 1 302 份,有效率 89.73%.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影响因素拓展模型拟合良好.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影响因素影响关系中,参与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影响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的意愿,三者权重分别为:46.22%、9.75%、44.02%;感知收益、感知好用共同解释参与态度,两者权重分别为 15.14%、31.08%;可支配资源和预期阻力共同解释知觉行为控制,两者权重分别为 27.07%、16.95%.结论 全科医生对上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认可程度、转诊手续繁简程度、上级医院医疗资源向全科医生放开程度,对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影响较大,建议从行政、组织、个人三个层面,采取加强医联体内人员交流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转诊流程与手续、鼓励上级医院向全科医生定向定量放开门诊号源、病房床位等医疗资源的优先预约权限等多种措施,提高全科医生参与分级诊疗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研究了解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从需方视角优化医院品牌文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基于课题组研制的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量表调查样本医院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文化的知晓与体验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文化知晓、服务感知和价值认可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4 783份有效问卷.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总体得分率为80.0%,但文化知晓得分率仅为65.0%;年龄、常住地、最近一次本院住院时间是体验感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文化知晓正向影响服务感知,但轻微负向影响价值认可,服务感知正向影响价值认可.结论 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良好,但文化知晓程度较差.建议加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文化宣传,将医院特色文化融入患者就医全过程,强化患者及家属服务感知,促进医院文化价值认可,提升其医院文化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卫生筹资转型的主要特征与历史沿革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了解中国卫生筹资转型的主要特征及历史沿革.方法:数据来源于全球卫生支出数据库(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GHED)、《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年报》、《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结果:21世纪以来,全球多数国家出现了卫生筹资转型现象,表现为卫生筹资规模扩大和公共筹资责任强化.中国的卫生筹资转型特征十分鲜明:一是卫生筹资规模扩大的速度更快,2000-2019年人均卫生总费用按可比价格水平增长了 816.6%,明显快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102.1%);二是公共筹资责任强化的力度更大,2000-2019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了30.6个百分点,降幅明显大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三是公共筹资中政府卫生支出的流向发生了重要转变,"补需方"占比逐渐提高,并于2011年超过"补供方",同时,在"补供方"内部"补医院"占比持续增加,明显高于"补基层"和"补公卫".据此可将中国卫生筹资转型扩展为规模维度、结构维度和流向维度三个维度.运用分析框架,将中国卫生筹资转型大致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型时期、"后非典"时期和"新医改"以来4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演变逻辑进行了分析.结论:应从系统结构功能层面提高卫生筹资体系的纵向"嵌入性"和横向"互补性";更加突出卫生筹资转型对维护隐性价值和防范公共风险的作用,完善价值与风险的双向权衡机制;统筹兼顾卫生筹资转型所涉及的卫生健康伦理原则,优化政府实际治理模式下的预算决策机制;高度重视现代医学发展的全局性和深层次影响,探索中国卫生筹资转型的长期战略和路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创新医防融合 共筑健康中国——2023年健康中国研究网络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医防相对割裂的现状,健康中国研究网络通过汇集专家智慧,以医防融合的内涵、理念、体系、制度为基本框架提出"创新医防融合 共筑健康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指出,创新医防融合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促进治疗和预防服务的有效协同为抓手,实现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全链条服务的有机衔接,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医防融合在理念上应从单向的干预或治疗向综合式的健康管理转变,从供方决策向需方共同参与式决策转变,从短暂的医患关系向连续长期的责任制关系转变;在体系上应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协同,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作;在治理上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与工作机制;在制度上应优化医防融合考核评价、筹资支付、薪酬绩效、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同时加快医防融合智慧赋能与宣传引导,推进医防人员通、资源通、信息通,打破医防分离,实现医防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我国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的实施性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分析我国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的实施性研究现状,探讨影响慢性病干预措施实施的因素,为改善干预方案、提升干预措施的实施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利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的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实施性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主要关注发表年份、地区分布、干预措施和影响因素.结果: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的实施性研究逐渐增多.慢性病一、二、三级预防相关干预措施的实施性研究分别占比为30.00%、34.44%、35.56%,研究类别均衡分布.影响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实施的因素从供需两方面共归纳出8个一级因素.供方层面包括服务水平、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和媒体宣传,相关报道文献数分别为34篇、8篇、6篇和5篇.需方层面包括知信行因素、个人因素、医疗保险和心理因素,相关报道文献数分别为50篇、49篇、12篇和6篇.结论:需方层面的知信行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影响我国慢性病干预措施实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的实施性研究逐渐增多,但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宣传教育是推动慢性病干预实施进展的重要手段,可利用个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