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悬浮驱动原理的肝移植静脉-静脉转流装置的临床前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磁悬浮驱动原理自制的肝移植静脉-静脉转流(VVB)装置的性能。方法:实验研究,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实验动物为8头巴马小型猪,在阻断其肝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后,行肝门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的转流,根据应用的转流装置不同将动物分为两组,A组( n=5)使用自制静脉转流装置,B组( n=3)使用进口静脉转流装置。比较两组动物在血管阻断前、血管阻断时、VVB开始后30 min、60 min、90 min和血管开放后30 min共6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动物的血液相容性指标、肠损伤指标、肾损伤指标及内环境指标在各时点的变化情况。两组间非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两组间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两种装置在转流期间,静脉引流均较充分,主要表现为巴马小型猪的肠管颜色红润、蠕动正常,尿量正常。两组间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损伤指标、肠损伤指标、肾损伤指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及内环境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其中A组和B组转流结束肝血管开放后30 min各项指标如下:平均动脉压为(71.0±7.7)mmHg(1 mmHg=0.133 kPa)和(74.0±8.7)mmHg,中心静脉压为(7.0±1.4)cmH 2O(1 cmH 2O=0.098 kPa)和(7.7±0.6)cmH 2O,心率为(131±10)次/min和(132±8)次/min;红细胞计数为(6.43±0.89)×10 12/L和(6.32±0.58)×10 12/L,血红蛋白为(108.4±5.9)g/L和(110.0±3.5)g/L,游离血红蛋白为(78.28±3.96)mg/L和(78.08±4.54)mg/L;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为(2.27±0.49)μg/L和(2.40±0.78)μg/L;肌酐为(68.30±9.77)μmol/L和(79.90±26.91)μmol/L,尿素氮为(3.94±1.39)mmol/L和(3.45±0.65)mmol/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为(4.02±0.53)μg/L 和(3.86±0.23)μg/L;pH值为7.27±0.04和7.23±0.03,乳酸为(6.18±2.62)mmol/L和(4.30±0.50)mmol/L,Na +为(136.3±3.0)mmol/L和(137.6±1.6)mmol/L,K +为(3.89±0.42)mmol/L和(3.98±0.17)mmol/L,Ca 2+为(1.40±0.03)mmol/L和(1.40±0.04)mmol/L;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自制便携式静脉转流装置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巴马小型猪的VVB,且可达到与进口装置相似的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诊断左心房壁间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发热3 d入院。外院胸部CT:双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76.9%)且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98.44 mg/L),脑钠肽(857.30 ng/L)及γ-谷氨酰转移酶(150.0 U/L)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 S-T段上斜抬高。超声心动图: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见一7.7 cm×4.8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不全分隔,囊内无血流信号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口血流稍加速并可见少量反流,心包腔少量积液。增强超声心动图:囊性包块内部及分隔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左房囊性包块(房壁血肿或脓肿可能)。增强CT:左心房见等密度肿块影,CT值约43 Hu,增强双期CT值约47、48 Hu(图3),左心房受压改变,左下肺静脉受压稍变窄。CT诊断为左房囊性占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遂转入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囊性包块位于左房后壁内膜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包块内部见细密点状及絮状回声,左心房后壁内膜受囊性包块推挤前移并随心动周期摆动,左房形态失常,二尖瓣装置受推挤,但结构及功能未见损害(图4)。遂开右房及房间隔行心内探查:卵圆孔未闭,可见一大小约0.3 cm分流束;二尖瓣后瓣至右下肺静脉开口处可见一大小约7.0 cm×5.0 cm囊性包块,包块位于房壁间。切开左房包块囊壁,囊内可见凝血块及积血,切开囊性包块左房反复冲洗,彻底清除后行4#0带垫片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术后观察到左房内及壁间未见占位(图5),心内、外膜结构正常。因包块囊壁无法切除,且未见实性组织,未送病检。术后TEE:上述囊性包块明显变小,大小约2.8 cm×1.3 cm,内可见少量分隔(图6)。术后1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不大,形态未见异常,内血流通畅,后壁近房室沟处稍厚,未见明显囊腔形成(图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2018年3月29日至2020年1月19日共50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予植入上臂型输液港,记录患者置管信息及随访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结果:1例合并有重度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置管失败,余499例均置入成功,置入成功率为99.8%(499/50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13/499),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029‰(4/139 614),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0.057‰(8/139 614),港体翻转、正中神经损伤、局部组织坏死、淋巴漏各1例。15例患者计划内拔管,6例因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结论: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并发症较少,适用于肿瘤化疗及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VAHEART I全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长期疗效:附15例3年临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可植入式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I治疗心力衰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15例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外科接受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 I治疗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前、术后1、6、12、24和36个月的心功能、肝肾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等。记录患者在长期携带左心室辅助装置期间有无驱动线缆感染、溶血、脑血管事件、机械故障、异常功耗增高、泵流量异常。随访1、2和3年生存率。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0±7.5)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1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均依赖1种以上静脉血管活性药物,3例患者行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同植入装置前比较,患者植入后1周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减小[(80.93±6.69)mm比(63.73±6.31)mm, P<0.05],脑钠肽、总胆红素和肌酐均显著降低[(3 544.85±1 723.77)ng/L比(770.80±406.39)ng/L;(21.28±10.51)μmol/L比(17.39±7.68)μmol/L;(95.82±34.88)μmol/L比(77.32±43.81)μmol/L; P均<0.05]。本组15例患者术前NYHA分级均为NYHA Ⅳ级,术后1个月9例患者可恢复到NYHA Ⅲ级,3例恢复到Ⅱ级,3例恢复到Ⅰ级,术后6个月15例患者均恢复到Ⅰ~Ⅱ级;同术前相比较,患者植入术后1个月的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总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增加或改善( P<0.05)。15例患者植入EVAHEART I的转速在1 700~1 950转/min之间,流量3.2~4.5 L/min,功耗3~9 W,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7%和80%,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12、610和872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期携带装置期间,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0、220和475 d发生驱动线缆感染,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菌血症于术后155 d接受心脏移植。3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发生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均治愈未遗留后遗症。 结论:植入式左心辅助系统EVAHEART I可有效救治危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长期携带生活并显著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微型可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通过动物体内植入实验,测试研究一款自主研发的国产可植入式磁悬浮左心室机械循环辅助装置(Corheart 6)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普通级雄性健康成年绵羊10只,常规全身麻醉后左侧第5肋间开胸,建立体外循环,植入Corheart 6,泵尺寸34 mm × 26 mm,重量90 g.Corheart 6连接左心室及降主动脉进行左心室辅助.术后撤除体外循环,持续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及Corheart 6运转情况.肝素静脉滴注维持活化凝血时间>500 s.观察动物整体存活情况、血液相容性情况并于实验终止时行心脏解剖病理分析.结果 10只绵羊术后心脏全部复跳,均能成功撤离体外循环辅助,8只动物术后正常存活到达预期实验终点(61~65 d),2只未到达实验终点,其中1只心肌组织意外进入血泵提前终止实验,另外1只于术后23 d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出血,与抗凝药物治疗有关.实验使用的Corheart 6泵运行良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自身原因导致的停机或其他运行故障.实验动物未发现有明显溶血,整体的血液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显著异常.8只存活至实验终点的羊,解剖取出的心脏大小和形态正常,且无明显的出血点与血栓形成,其余脏器也基本正常.血泵入口均无血栓形成,泵体内、泵出口也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与组织沉积,入口管与心尖顶环连接紧密无松动,血管保护套与泵出口连接良好,人工血管与主动脉段吻合良好.结论 在本动物实验研究中,Corheart 6表现了体积小、易于植入、性能稳定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简易左心转流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总结6例危重冠心病患者在左心转流辅助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经验和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21年2月至12月收治的6例危重冠心病患者,在全麻下经右上肺静脉-离心泵-保温装置-升主动脉插管建立左心转流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辅助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的变化,评价辅助效果.结果 左心转流辅助流量平均(3.2±0.5)L/min,辅助时间平均(83±12)min,辅助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辅助前显著改善,肺动脉压由(45±15)mmHg下降至(27±13)mmHg(P=0.039);平均动脉压由(63±12)mmHg上升至(71±11)mmHg(P=0.045),但脉压较辅助前降低.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改变,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糖、乳酸在辅助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值由辅助前的(0.35±0.01)下降至(0.31±0.02),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成功脱离左心辅助,术后ICU气管插管带管时间(8.5±1.9)h,ICU停留时间(1.8±0.9)d,均顺利出院.结论 在简易左心转流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减少经过左心的血液容量负荷,避免了术中搬动心脏时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单心室心脏分期术后机械循环支持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心室心脏分期手术后循环衰竭行机械辅助的临床结果及治疗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89例患者心脏术后行机械辅助,其中单心室心脏手术后行机械辅助4例(4.5%).3例为Glenn术后,1例为B-T分流术后.辅助方式均为正中经胸的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技术.3例ECMO插管方式为右心房单根静脉回流,1例Glenn术后加用上腔静脉插管增加静脉引流量.单心室转流期间ECMO按常规管理.分析单心室术后需要机械辅助支持的原因、辅助方式、插管特点及临床结果.结果 4例单心室机械辅助病例,3例ECMO撤机成功,1例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辅助时间为104 (55~ 504)h.治疗中l例,1例长期随访中,出院2例,其中1例出院后2周在当地死亡,死亡原因不明.结论 单心室术后的辅助循环脱机成功率较低.应根据患儿临床情况尽早启用,以提高存活率.非搏动性血流与搏动性血流的机械辅助效果尚待临床验证.针对Fontan循环衰竭患儿的长期心室辅助装置辅助是机械辅助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响应低切应力刺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不同切应力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Wnt/β联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切应力加载装置对HUVEC分别加载(0、1、15)达因/cm2切应力6、12、18、24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该信号通路β-catenin和蓬乱蛋白2(Dvl2)的mRNA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β-catenin、Dvl2的表达和细胞定位.结果 低切应力不仅能够促进Dvl2在胞质中的募集,而且能够促进其β-catenin发生核转移.相反,层流切应力能够抑制Dvl2的表达、细胞定位以及β-catenin的核转移.结论 Wnt信号通路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对低切应力的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脉溶栓桥接与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及时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有可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从2008年开始,在时间窗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成为各国指南的推荐治疗方案.然而,静脉溶栓具有血管再通率较低、治疗时间窗狭窄和禁忌证相对较多等弊端,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支架样取栓装置的出现,在时间窗内进行机械取栓逐渐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流治疗方案.最新的卒中治疗指南推荐在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治疗方法.不过,在取栓前进行静脉溶栓是否会增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转归以及增高颅内出血风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文章对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血管再通率、临床转归以及颅内出血风险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