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非遗传性疾病,目前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目的:总结中国人CCS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2-2022年间收治的CCS病例.结果:研究共纳入9例CCS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确诊时平均年龄63.8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胃肠道息肉病、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以及至少一项外胚层表现,粪隐血试验均阳性,缺铁性贫血、低白蛋白血症、IgE升高常见.组织学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见.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哮喘、膜性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腹膜后纤维化、焦虑状态等合并症.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疾病可反复.1例患者尝试应用硫唑嘌呤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CCS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感染、过敏、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等在CCS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激素是目前CCS的主要治疗手段,存在激素抵抗或激素治疗禁忌的患者治疗仍面临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量化指标在<5岁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离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潮气肺功能联合监测对年幼儿童哮喘控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哮喘门诊初次确诊的哮喘患儿81例,年龄范围为10~55个月(<5岁),其中男58例,女23例。选择同期儿童保健门诊非喘息健康体检儿童65名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嗜酸粒细胞、总IgE、过敏原阳性率、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的差异。哮喘组给予抗哮喘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查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比较两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哮喘组患儿离线FeNO、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哮喘组治疗3个月随访肺功能TPTEF/TE、VPEF/VE与初期比较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离线FeNO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个月随访,与治疗初期比较,离线FeNO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可作为<5岁哮喘儿童管理的量化指标。抗哮喘治疗后FeNO的改变滞后于肺功能的改善,FeNO及肺功能联合运用,更利于<5岁儿童哮喘的精准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临床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临床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非随机抽样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哮喘的患者119例,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血常规、过敏原总IgE等临床资料。根据肺功能小气道参数将患者分为小气道功能障碍(SAD)组和非SAD组,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肺功能、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回归分析SAD是否影响哮喘控制和急性发作。结果:共入组患者119例,SAD组51(43%)例,非SAD组68(57%)例。SAD组年龄、入组前1年内因哮喘急性发作就医次数高于非SAD组,ACT评分低于非SAD组(均 P<0.05)。SAD组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EV 1/FVC、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非SAD组,支气管舒张试验前的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pred)、残总比(RV/TLC)、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 1改善率、绝对值增加和阳性率均高于非SAD组(均 P<0.05)。患者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F50%pred)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V%pred、RV/TLC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均 P<0.0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F50%pred、FEF75%pred与ACT评分均呈正相关,与入组前1年内急性发作就医次数均呈负相关(均 P<0.05)。RV%pred、RV/TLC与ACT评分均呈负相关,与入组前1年内急性发作就医次数均呈正相关(均 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D影响哮喘急性发作就医次数( P<0.001)和ACT评分( P<0.001),若患者存在SAD,则其平均急性发作就医次数会有所增多,平均ACT评分有所降低。 结论:哮喘患者SAD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哮喘控制和急性发作。哮喘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外周血炎症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积极降低炎症水平,早期识别和干预SAD将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1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旨在做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15例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等。结果:15例ABPA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3)岁。其中1例有支气管哮喘家族史。在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肺结核4例,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支气管扩张2例,嗜酸粒细胞增高性肺炎1例。所有患者血清总IgE均升高,9例(60%)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增高。4例血清特异性烟曲霉IgG抗体升高,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真菌++,1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高通量测序提示烟曲霉阳性。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单侧和(或)双侧多发斑片状影,中心型支气管扩张及黏液栓形成,7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查外周血癌胚抗原不同程度升高,全身检查及后期随访中未发现肿瘤病灶,且经过原发病治疗后外周血癌胚抗原水平下降。结论:ABPA的主要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及支气管扩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加上肿瘤标志物的干扰,使其极易被漏诊及误诊。提高对ABPA的认知,使其得到早期发现及治疗,从而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真菌致敏性哮喘的临床和炎症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真菌致敏性哮喘的临床和炎症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呼吸综合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2 902例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吸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单纯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非真菌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真菌致敏哮喘患儿的分布情况和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合并其他吸入过敏原致敏分布情况,比较4组哮喘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就诊季节)、血常规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b)、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和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ENR)]和tIgE,观察4组哮喘患儿不同就诊季节血常规指标和tIgE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中2 902例哮喘患儿分为单纯真菌致敏组331例(11.41%)、真菌多重致敏组898例(30.94%)、非真菌致敏组1 067例(36.77%)和非致敏组606例(20.88%)。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共1 229例(42.35%),其中男851例(69.24%),女378例(30.76%)。不同年龄段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占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31, P<0.001),以6~8岁、9~11岁占比较高。不同就诊季节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占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1, P<0.001),以夏季占比最高。链格孢致敏哮喘患儿1 115例(38.42%),以3级(37.22%)、4级(32.29%)致敏较多;烟曲霉致敏哮喘患儿610例(21.02%),以2级(45.90%)、3级(30.33%)致敏较多。真菌多重致敏组中合并1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54.23%(487/898),以真菌+尘螨占比最高33.63%(302/898);合并2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32.18%(289/898),以真菌+尘螨+花草树木占比最高25.84%(232/898);合并3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13.59%(122/898)。4组哮喘患儿性别、年龄、就诊季节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于EOS绝对值、ELR和ENR,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其次高于非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对于Hb,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非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和非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对于tIgE,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非真菌致敏组,其次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单纯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和非真菌致敏组各组内均呈现季节性变化(均 P<0.05)。单纯真菌致敏组中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夏季升高;真菌多重致敏组中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冬季降低;非真菌致敏组中EOS绝对值和tIgE在秋季升高,ELR和ENR在冬季降低,Hb在夏季降低。 结论:真菌致敏性哮喘是重要的哮喘类型,男童、6~11岁儿童发病居多,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真菌致敏性哮喘2型炎症突出,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均升高,并且呈现季节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命早期维生素D饮食对不同哮喘内型小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不同剂量维生素D饮食对不同哮喘内型小鼠模型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022年6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动物房饲养孕14 d的BALB/c小鼠,子鼠出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每组12只。维生素D充足组小鼠给予维生素D含量充足饲料,维生素D缺乏组小鼠饲料不含有维生素D。小鼠8周龄开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T2型哮喘模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联合臭氧暴露建立非T2型哮喘模型,每种模型各6只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3[25(OH)D 3]水平。肺组织行HE染色,评估炎性反应评分,并计算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密度。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和IL-17A表达水平及炎症细胞计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 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小鼠和非T2型哮喘小鼠血清25(OH)D 3均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8.12 ± 1.72)μg/L比(26.63 ± 2.54)μg/L和(6.86 ± 1.65)μg/L比(23.81 ± 3.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炎性反应评分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非T2型哮喘小鼠[(2.58 ± 0.49)分比(1.83 ± 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2型哮喘小鼠炎性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密度和嗜酸粒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20.30 ± 1.95)个/100 μm比(12.58 ± 1.04)个/100 μm和(5.25 ± 0.62)个/100 μm比(3.15 ± 0.35)个/100 μm;非T2型哮喘:(53.48 ± 5.19)个/100 μm比(33.80 ± 2.74)个/100 μm和(3.00 ± 0.29)个/100 μm比(2.17 ± 0.21)个/100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小鼠,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T2型哮喘模型小鼠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非T2哮喘模型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组内非T2型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而T2型哮喘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4、IL-6和IL-17A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BALF IL-10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在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4明显低于T2型哮喘小鼠,BALF IL-6和IL-17A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维生素D充足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6和IL-17A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维生素D参与了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的不同气道炎性反应机制,这种影响可能对非T2型哮喘作用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诊疗中的应用,为ABPA的诊疗及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确诊的30例ABPA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非ABPA哮喘患者7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完善烟曲霉特异性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及血清总IgE者41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烟曲霉特异性IgE、血清总IgE、血嗜酸粒细胞计数、FeNO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049、8.077、2.051、2.894, P值均<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FeNO与ABPA具有一定相关性( r=-0.346, P<0.05)。 结论:FeNO与ABPA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ABPA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其存在与支气管哮喘类似的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却缺乏气道高反应性与气流阻塞,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气道炎症分布的部位、炎症介质、重要代谢通路失衡以及气道重塑等差异有关。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然而停药后易复发,较长疗程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现有研究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是一种独立疾病,而非支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前期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及其2型炎症共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合并特应性皮炎(AD)等2型炎症共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及过敏专病门诊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的哮喘合并AD、过敏性鼻炎(AR)2型炎症共病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治疗16周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用量、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等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哮喘合并AD、AR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AD、AR与哮喘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定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采用 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1.纳入10例哮喘合并AD、AR患儿病历资料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14岁,中位年龄为9岁;3例患儿在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已进行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CIT),1例患儿应用奥马珠单抗疗效不佳转换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2.哮喘的改善:10例患儿治疗16周后,哮喘症状控制良好,均未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哮喘控制问卷均较基线显著改善(均 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较基线显著提升( P<0.05);ICS剂量(均换算为二丙酸倍氯米松)及FeNO水平均较基线显著下降,ICS剂量由基线400.00(200.00,400.00) μg/d下降至0(0,125.00) μg/d,FeNO由基线38.00(18.25,56.75)×10 -9降至11.00(9.00,19.25)×10 -9(均 P<0.05);3例患儿治疗前后均完成血清T-IgE检测,基线水平分别为>5 000 kU/L、3 546 kU/L、1 000 kU/L,治疗16周后降至2 759 kU/L、1 432 kU/L、655 kU/L,余治疗16周后未检测血清T-IgE。3.哮喘共患病的改善: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期间,AD评分、源自患者的湿疹评价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均 P<0.001);治疗期间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总体由基线1.01(0.54,1.90)×10 9/L升高至1.18(0.62,1.51)×10 9/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鼻炎视觉模拟评分及鼻炎药物积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均 P<0.05)。4.基线AD严重程度与哮喘疗效之间呈正相关( r=0.697, P=0.025)。5.安全性:治疗期间,1例出现双眼结膜炎,1例出现双眼球结膜血丝,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哮喘合并AD、AR 2型炎症共病儿童哮喘、AD及AR的临床症状,减少ICS用量、FeNO水平及鼻炎用药,并可能改善肺功能、降低血清T-IgE水平,安全性良好;在奥马珠单抗疗效欠佳的2型炎症疾病患儿及联合SCIT进行病因治疗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