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危险因素。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已被证实对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具有明确的肾脏及心血管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可显著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且对血钾影响较小。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非奈利酮,专家组基于已有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多次讨论形成了《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对其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循证医学证据、适宜人群、具体用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并形成了27项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从分子结构到心肾保护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MR)过度激活通过介导促炎、促纤维化作用,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DKD治疗的重要靶点。非奈利酮(finerenone)是第三代高选择性、新型口服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MRA),通过抗炎、抗纤维化、改善免疫炎症环境等作用阻断MR过度激活,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心血管、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改善心肾结局。基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与第一、第二代MRA相比,非奈利酮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本文阐述了MR的分子结构及病理生理作用,并探讨非奈利酮拮抗MR带来心肾获益作用的分子机制,从分子结构角度探讨非奈利酮与第一、第二代MRA的优势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再谈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盐皮质激素受体的过度激活可促进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纤维化,在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因低选择性、低亲和力及组织分布带来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一系列针对CKD,尤其是CK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新型非甾体型高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finerenone)可显著减少心肾终点事件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CKD的新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危险因素。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已被证实对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具有明确的肾脏及心血管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可显著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水平,且对血钾影响较小。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非奈利酮,专家组基于已有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多次讨论形成了《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对其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循证医学证据、适宜人群、具体用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并形成了27项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肾脏病和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肾脏病(DKD)和肌少症密切相关。DKD是导致肌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肌少症会增加DKD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如胰岛素抵抗、内皮功能障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蛋白质能量消耗导致该恶性循环的产生。治疗DKD的药物,包括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非奈利酮等会影响肌少症发生发展;反之,肌少症的处理措施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DKD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而适当运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补充则有助于延缓肾功能的下降。因此,针对DKD合并肌少症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量,权衡利弊,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奈利酮降低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肾脏病和2型糖尿病与心力衰竭(心衰)独立相关。非奈利酮(Finerenone)是新一代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FIDELIO-DKD研究(非奈利酮在糖尿病肾病中减缓肾衰竭和疾病进展的研究)和FIGARO-DKD研究(非奈利酮在糖尿病肾病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研究)的结果显示,非奈利酮可改善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非奈利酮对临床心衰结局的影响。共纳入7 532例2型糖尿病合并蛋白尿型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非奈利酮组和安慰剂组,中位随访时间3.4年,其中571例(7.8%)有心衰病史。终点事件包括:新发心衰[基线时无心衰史的患者首次因心衰住院(HHF)]、心血管死亡和首次HHF的复合终点、心衰相关死亡和首次HHF的复合终点、首次HHF、心血管死亡或HHF(首次或者非首次)的复合终点、心衰相关死亡和HHF的复合终点、HHF。与安慰剂组相比,非奈利酮组新发心衰风险显著降低(1.9%比2.8%, HR=0.68,95% CI:0.50~0.93, P=0.016);在总人群中,与安慰剂组相比,非奈利酮组发生与心衰相关结局的风险均降低,包括心血管死亡或首次HHF降低18%( HR=0.82,95% CI:0.70~0.95, P=0.011),首次HHF风险降低29%( HR=0.71,95% CI:0.56~0.90, P=0.004)和总HHF风险降低30%( RR=0.70,95% CI:0.52~0.94)。因此得出结论:无论有无心衰病史,非奈利酮均可降低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发心衰并改善其他心衰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能够抑制盐皮质激素受体的过度激活,在临床上可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根据分子结构,MRA可分为传统的甾体类(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和新一代的非甾体类(如非奈利酮等)。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3种MRA为螺内酯、依普利酮和非奈利酮,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有所区别。本共识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甾体类及非甾体类MRA的认识,有助于合理选择及应用MR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奈利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非奈利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1 年6 月—2023年 8 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15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依据用药差异情况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75 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次,1 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口服非奈利酮片,20 mg/次,1 次/d.两组均用药 3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分泌型卷曲蛋白-4(SFRP-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86.67%、9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肢体水肿、蛋白尿、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指标SCr、BUN和血清TGF-β1、SFRP-4、GSK-3β、I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SCr、BUN、TGF-β1、SFRP-4、GSK-3β、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奈利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并能缓解肾功能状态,促进机体炎性反应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剂量非奈利酮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血清IGF-1、IL-6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非奈利酮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8月荆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6例早期DK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剂量组(10 mg/d,n=38)和大剂量组(20 mg/d,n=38),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钾、血压及血清IGF-1、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UACR、Scr、IGF-1、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eGFR、血钾均高于治疗前,且大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UACR与血清IGF-1、IL-6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后,大剂量组UACR与血清IGF-1、1L-6水平呈正相关,小剂量组UACR与血清IGF-1、IL-6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与小剂量非奈利酮相比,大剂量非奈利酮能减少早期DKD患者的尿蛋白,降低血清IGF-1与IL-6水平,进一步改善肾功能,但可能有一定的血钾升高风险,临床应用时需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R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其中药物治疗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更是获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DR相关治疗药物的现况和进展,包括羟苯磺酸钙(calcium dobesilate,CAD)、胰激肽原酶(pancreatic kininogenase,PK)、非诺贝特(fenofibrat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钠-葡萄糖共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2 inhibitors,SGLT-2i)、非奈利酮(finerenone)、抗氧化剂、天然产物及褪黑素(melatonin)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