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洗消中心建设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的形势日益严峻,暴发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动荡和倒退。传染性疾病防治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做到相关人员的集中隔离,在我国,这些人员的救治和转运是由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的院前急救(即各个城市"120")来承担的,参与转运的人员之间以及转运人员与患者之间面临发生传染病水平和垂直传播的风险 [1,2,3]。院前急救的人员、车辆和设备等是医疗机构中首个暴露和污染的单元,尤其是在生物和化学污染等救援方面,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4,5,6,7]。近三年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以及院前急救在其中所承担的作用,使如何满足和确保院前急救的持续和高效运作提上议事日程。其中关键的一环是面对现场暴露后的污染如何进行及时有效地洗消,确保"120"体系的正常运作。由此建立独立的综合性城市洗消中心,成为当务之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院前医疗急救的差异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以急救中心为主体的院前医疗机构通过"120"呼救电话受理承接的以属地现场抢救及途中监护治疗为主的医疗行为,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卫生属性的医疗服务,从属急诊医学科范畴。而由长途出诊演变而来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是指通过救护车护送,为非急救患者所提供的无地域限制无分科差别的转诊转运服务,属于营利性、市场化、有前提条件的医疗服务,从属全科医学范畴。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服务 [1]。本文着重对这两种似是而非且又相互关联的医疗服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差异化分析与探讨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19届杭州亚运会救护车医疗保障的实践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第19届杭州亚运会救护车医疗保障经验,为今后大型体育赛事救护车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亚运保障的实际情况,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为原则,确定保障对象;以动静结合、区域联动为原则配置各类救护车,救护车保障分为赛事侧和城市侧,以区域保障车作为赛事侧的补充和城市侧的保障,实行"一馆一策"、"一场一策"、"一地一策""一车一方案",通过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系统(The Asian Games Intelligent 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System,EMSS)实现各医疗点(室)、定点医院、管理指挥人员与救护车的互联互通。结果:2023年9月16日08:00至2023年10月9日08:00期间,亚运会实际调用救护车207辆,竞赛场馆88(42.5%)辆,训练场馆11(5.3%)辆,非竞赛场馆30(14.5%)辆,区域保障车78(37.7%)辆;其中20辆场馆救护车空闲时参与了区域保障等任务;救护车共转送赛事侧患者345次,其中竞赛场馆转送次数最多,共187次,协办城市湖州转送次数最少,共6次;竞赛场馆救护车使用率最高为70.5%,训练场馆、非竞赛场馆、区域保障救护车使用率分别为45.5%、53.3%、42.3%;转送人员年龄中位数为26(21,36),男性居多(59.1%),运动员占52.5%,工作人员与观众分别占39.7%、7.8%,转送人员中出现关节损伤情况最多,为58(16.8%)例;区域保障救护车参与转运和补位75次,其中转运17(22.7%)次,补位58(77.3%)次。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亚运会救护车保障方案的可行性、高效性,且EMSS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提示除运动员外,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医疗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都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实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急诊医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指南推荐溶栓治疗的知晓及实施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3年4-7月依托成都市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向其专家组成员所在医院及医联体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成都地区急诊医生对STEMI溶栓治疗的知晓、实施现状及参加培训情况,并分析影响溶栓决策的原因.结果 共137家医院参与调查.是否胸痛救治体系及类型、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资质医院、科室开展培训及医院等级与STEMI患者发病12 h内转运前是否溶栓有关(P<0.05),是否PCI资质医院、胸痛中心、胸痛救治体系及类型、开展培训,以及医院等级、地理位置、转运时长、溶栓指针知晓情况与首次医疗接触(FMC)到PCI(FMC-PCI)时长≥120 min是否建议溶栓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科室是否开展培训是STEMI患者发病12 h内转运前是否溶栓的影响因素(P<0.05),医院等级是非胸痛救治体系STEMI患者发病12 h内转运前是否溶栓的影响因素(P<0.05).STEMI患者发病12 h内未行溶栓而直接转诊的主要原因是知道需要溶栓但不知道该怎么做(50.00%).非主城区溶栓指针知晓率高于主城区(P<0.05),PCI资质医院开展科室培训率高于非PCI资质医院(P<0.05),不同医院等级及地理位置接受上级医院培训率也有差异(P<0.05).结论 开展溶栓培训、加强STEMI救治流程的学习直接影响急诊医生对STEMI患者再灌注策略的选择,持续推进胸痛中心或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STEMI早期再灌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急救医疗转运工作的管理困境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4/6/1
构建规范、安全、便捷的非急救转运体系对补充医疗相关转运需求和完善我国医疗相关转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囿于救护车供给有限及市场需求增加,非急救转运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救护车的非法运营是当下非急救转运规范服务的一大难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侵犯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合法利益.通过分析非急救医疗转运工作的现状、管理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的认知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1/13
非急救医疗转运是以救护车为主要工作平台所开展的保障性医疗转运服务.虽然这种服务的起源由来已久,但目前仍处于起步状态,且迄今仍不规范统一,以致非急救医疗转运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最为典型与突出的问题就是"黑救护车"现象屡禁不止.即便是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公司在运营中也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这里究竟都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此从概念认知上进行探讨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院外放置四肢创伤止血带的效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评估院前急救中四肢创伤出血患者止血带(TQ)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ICD-10 编码筛选出 2022 年 7 月 1 日—2023 年 6 月 30 日经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创伤患者,并依据纳入标准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止血带操作者进行分组[紧急医疗服务人员(EMS)、警察、第一目击者(FR)、患者本人],比较各组放置止血带的适当性与临床效果等.结果 共有 291 例院外四肢创伤性出血患者使用止血带,患者年龄 17~68 岁,平均(32±17.5)岁;男∶女=3.9∶1.0.所有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为 10(3~15)min,现场停留时间为 12(11~23)min,平均转运时间为 9(5~12)min;导致创伤的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穿刺伤/撕裂伤是最常见损伤类型.超过 50%的病历没有记录止血带使用的时间.非EMS人员主要使用布条式的临时止血带,第一目击者组使用止血带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相对最低.使用布条式临时止血带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在EMS人员换用制式止血带后均实现了有效止血.EMS所使用的通常都是制式止血带,稳定患者临床体征取得较好效果.因TQ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的并发症为止血带捆扎部位皮肤青紫肿胀.结论 在院外要提高四肢创伤大出血的救治成功率,需帮助非EMS人员正确掌握四肢止血带应用指征并有效放置止血带,同时如果能普及制式止血带或许将更有助于提高四肢创伤止血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误的相关因素和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院前延误的相关因素及趋势.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至2017年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IS患者,从医疗记录中收集患者资料,发病至到院时间>2h定义为就诊延误.对就诊延误组与非延误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院前延误的相关因素.此外,还对研究期间不同阶段院前延误时间的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 共纳入年龄≥65岁的老年AIS患者1 566例,平均年龄(75.61 ±6.06)岁,院前延误平均时间为(10.83±7.47)h,中位时间8.27 h.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2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9 ~2.896;P=0.039]、夜间发病(OR 1.413,95%CI 1.067 ~3.859;P=0.013)和非典型症状发作(OR 2.345,95% CI 1.184 ~8.126;P=0.029)与院前延误呈独立正相关,而急诊医疗服务转运(OR 0.743,95% CI 0.261 ~0.998;P=0.010)、有医疗保险(OR 0.219,95% CI0.015 ~0.799;P=0.042)以及发作时有旁观者(OR 0.618,95% CI 0.149 ~0.814;P=0.003)与院前延误呈独立负相关.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2010年11月至2015年4月、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院前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12.59±7.06)h、(10.57±7.78)h和(8.47±7.07)h,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夜间发病和非典型症状发作是院前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急诊医疗服务转运、有医疗保险以及发作时存在旁观者为院前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老年AIS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改善不显著,寻求及时医疗干预的延迟依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研究危重患者转诊转运工作——刍议"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危重患者转诊转运事关患者的救治与预后,它既是医疗卫生系统救死扶伤的工作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是目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新业态,由此衍生的"黑救护车"现象备受有关部门关注,已成为业内的焦点访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从明确转诊工作定位、构建转诊服务体系、制定转诊流程规范、提高转诊效率质量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明确提出开展"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要坚持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布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作为正在兴起的新业态,亟待做好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布局.笔者历时两年多,通过大范围的实地暗访对“黑救护车”市场进行深入调研,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按照“疏堵结合、打防并举”的原则,从战略思维和全局视野提出了发展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覆盖全国”的发展路径及“省内融合、区域联合、陆铁联动、空地一体”的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严格准入、科学管理、规范服务、安全运行”的发展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