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 t=3.793, 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 t=3.794, P=0.034)。 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腺病毒的灭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人腺病毒2型(human adenovirus, HAdV-2)的灭活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25 μl HAdV-2病毒悬液分别滴染医用一次性手套、口罩、棉签模拟感染性废物,在不同微波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手套和口罩在300 W、500 W、700 W分别辐照30 s、60 s、90 s,棉签在500 W、700 W分别辐照60 s、90 s、120 s,记录温度变化,50%终点法计算灭活对数值评价微波灭活效果,qPCR检测病毒增殖能力,PCR检测病毒 Penton、 Fiber、 Hexon、 E2 B基因损伤情况。单独以微波辐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76 ℃处理病毒,研究微波消毒过程是否存在非热效应。 结果:微波辐照感染性废物后,口罩、手套载体温度快速升高,最高温度76 ℃;棉签载体升温较慢,最高温度65 ℃。微波对HAdV-2的灭活效果与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成正相关。口罩、手套组微波700 W、60 s,灭活对数值可达3.0;棉签组微波700 W、120 s,灭活对数值仍小于3.0,表明不同载体中微波灭活病毒的条件存在差异。qPCR结果显示,微波能使病毒的增殖能力减弱。,微波辐照对病毒 Penton、 Fiber基因无影响,但对 Hexon、 E2 B基因产生一定损伤。单独热处理对HAdV-2的灭活效果弱于微波辐照,且对 Hexon、 Penton、 Fiber、 E2 B基因无损伤,表明微波灭活过程中存在非热效应。 结论:微波辐照可以通过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的HAdV-2产生灭活作用,其对病毒DNA损伤是病毒灭活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方法:运用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气象和全死因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研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然后采用2015年中国2 900个区县的气温数据和人口数据评估非适宜气温和低温、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结果: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全死因总死亡数达503.59万例,各区县平均每日死亡(12±8)例;各区县的日平均气温为(14.98±10.31)℃,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8.79±17.25)%,日平均O 3浓度为(58.95±34.96)μg/m3,日平均PM 2.5浓度为(54.97±45.56)μg/m3。日均气温与全死因死亡数的效应曲线呈现“U”形,曲线上最低死亡风险气温(MMT)为21.60 ℃;当气温高于MMT时,随气温升高热效应上升;当气温低于MMT时,随气温降低冷效应上升。非适宜气温死亡归因分值(AF)为8.76 %(95% CI:8.07%~9.10%),低温、高温的AF分别为7.21%(95% CI:6.51%~7.57%)、1.55%(95% CI:1.46%~1.61%)。2015年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为519 122例,其中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占72.98%。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主要呈现从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华东地区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117 522例);黑龙江(东北地区)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6 924例),广东(华南地区)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7 763例)。 结论: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较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腺病毒衣壳完整性及Hexon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人腺病毒2型(human adenovirus, HAdV-2)衣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HAdV-2病毒悬液滴加至医用一次性手套模拟感染性废物,在不同微波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记录温度变化,辐照后的病毒上清液经Dnase I处理后通过PCR、qPCR检测病毒核酸,判断微波对病毒衣壳完整性的影响。ELISA检测微波辐照对病毒Hexon蛋白结构的影响。单独以微波辐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处理病毒,研究微波消毒过程是否存在非热效应。结果:微波辐照过程中最高温度为76 ℃,PCR及qPCR结果表明,Dnase I可使微波辐照后的病毒核酸产生明显损伤,而病毒对照组及热处理组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表明微波辐照可以破坏病毒衣壳完整性。ELISA结果表明,微波辐照能使病毒Hexon蛋白与抗体结合能力明显减弱,热处理组结果与之相似。结论:微波辐照可破坏HAdV-2衣壳完整性以及Hexon蛋白结构,其中衣壳完整性受损主要是非热效应发挥作用,Hexon蛋白结构改变主要是热效应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冲短波促进烧伤患儿创面愈合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脉冲短波对上肢烧伤患儿创面的促愈合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0例上肢深二度烧伤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患儿从烧伤后采用常规换药联合脉冲短波治疗.记录患儿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再生上皮岛首次出现时间及首次再生上皮岛数目;采用eKare inSight 3D创面管理系统观察创面肉芽面积占比;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检查,观察2组患儿创面细菌阳性率;采用血流测量仪检测患儿创面血流灌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和再生上皮岛首次出现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创面肉芽组织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创面细菌感染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血流测量仪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创面在脉冲短波治疗后血流灌注量没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患儿创面血流灌注均呈升高的状态(P<0.05).结论 脉冲短波可通过促进创面坏死组织清除、肉芽组织再生而有效促进烧伤患儿创面的愈合速度,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脉冲短波的非热效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6-2019年西宁市极端气温对非意外120急救量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西宁市极端气温与非意外 120 急救量的关联,识别脆弱人群.方法 2016-2019 年西宁市 120 急救量数据来源于青海省医疗紧急救援中心、逐日气象资料来源于青海省气象局、大气污染数据来源于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浓度、湿度、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日均气温与急救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和年龄别亚组分析.结果 2016-2019 年期间,青海省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共接诊西宁市非意外 120 急救量48 354 人次,日急救量中位数为 29 人次.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均能引起非意外 120 急救量增加,高温当日出现效应并持续6 日,而低温滞后 5 日后出现效应并持续 11 日.总人群在极端低温(P2.5:-10℃)下的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umRR)(lag0-19 d)为 1.49(95%CI:1.09~2.04),极端高温(P97.5:21℃)下的最大 cumRR(lag0-9 d)为 1.15(95%CI:1.06~1.25).不同人群的累积效应值略有差异,女性的累积冷效应高于男性,<65 岁人群的累积热效应高于≥65 岁人群.结论 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均能增加西宁市居民非意外急救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在极端高温下健康危害效应产生迅速但短暂,在极端低温下健康危害效应产生缓慢但持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2016-2021年合肥市极端气温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合肥市极端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及不同人群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收集合肥市2016-2021年逐日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评估极端气温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以及对循环系统主要疾病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日均气温中位数(17.7 ℃)为对照,计算极端气温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合肥市极端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具有显著影响.极端低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滞后时间长,lag4时达到最大,RR(95%CI)为1.067(1.039,1.095),且不同人群的死亡风险均明显增加.极端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在当天达到最大,RR(95%CI)为1.088(1.020,1.160),持续时间短;≥65岁、女性和脑血管病患者也均在当 日效应最大,且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其他人群无明显影响.极端气温对不同人群的冷效应均高于热效应,低温对<65岁人群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65岁人群,热效应则相反;女性冷效应和热效应均高于男性;脑血管病人群冷效应和热效应也均高于缺血性心脏病人群.结论 合肥市极端气温可能增加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冷效应影响更大,不同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敏感性有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聚焦超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聚焦超声(FUS)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机械效应、空化效应、热效应等生物学作用.近年来FU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FUS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神经调控治疗疼痛,也可以通过热消融作用于靶组织达到治疗疼痛的效果,具有靶向、分辨率高、无创等优点.因此,本文就近年来FUS治疗NP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激光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4/4/6
近年来,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激光作为医疗美容的重要治疗方式,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包括色素性、血管性、肿瘤性、损容性疾病和皮肤美容领域.不同激光类型具有不同波长、脉宽、能量密度等,产生热效应强度、光声效应不等、皮肤损伤深度亦不同,可对皮肤靶组织周围各种结构产生影响,因此也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了解激光术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对其进行早期预防、识别、处理,可减少其发生率,降低严重度,缩短持续时间,对提高整体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磁响应形状记忆聚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磁响应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MP)是在SMP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磁性粒子以实现磁响应的新型材料,其远程非接触的传导控制方式为临床治疗和新型智能医疗器材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案.本文介绍磁热效应概念,并对磁热响应形状记忆机理进行阐述,综述磁响应SMP在不同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尤其是与4D打印技术的创新性结合,分析磁响应SMP的优点与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应用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