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动物实验在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一种自主研发的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在大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计10只健康小尾寒羊通过颈动脉-颈静脉插管方式进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以评价JC-Ⅲ型ECMO系统的性能.通过持续输注肝素实现全身抗凝,转机过程中每2 h记录1次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200~250 s之间;离心泵转速设定在3 000~3 500 r/min.分别于ECMO启动前和启动后24 h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肝肾功能、心肌损伤等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解剖泵头和氧合器,探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VA-ECMO手术成功率为100%,ECMO转机24 h,流量波动于1.9~2.5 L/min,未发生溶血、泵头血栓、膜肺血栓.ECMO转机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高敏肌钙蛋白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在体动物实验证实了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测GLS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 STI)检测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 117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102 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检查GL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GLS与LVEF、cTnI、NT-proBNP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LS对心肌损伤的评价价值.结果 观察组GLS绝对值、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患者GLS绝对值与LVEF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cTnI、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P<0.05);心肌损伤患者GLS绝对值[(16.26±2.69)%]低于非心肌损伤患者[(21.78±1.45)%](P<0.001);GLS值诊断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最佳截断点为-20.259,灵敏度为 84.15%,特异度为 80.00%,曲线下面积为 0.815.结论 2D STI技术中的GLS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6%(41/42)比85.7%(36/42)](P=0.048).观察组的心胸满闷、胸部刺痛、舌质紫暗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3±1.2)d比(5.1±1.5)d、(2.5±1.1)d比(3.5±1.2)d、(6.3±1.5)d比(8.6±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心肌肌钙蛋白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受损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湖北省荆门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实验室检查指标[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人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3,P<0.001).治疗后,2组LVEF均高于治疗前,LVFS、LVEDD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FS、LVED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NT-proBNP、hs-CRP、Galectin-3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9%(2/41)比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并提高心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及炎症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特点及中间片段心房利钠肽原临床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特点及中间片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选择2019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的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心衰组)56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9例,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在运动前静息时采集血浆并检测MR-proA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含量。结果:心衰组患者的NT-proBNP375(236~541)ng/L、MR-proANP 78(52~215)pmol/L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的31(22~130)ng/L和14(10~23)pmol/L( P<0.05)。心衰组患者中,心功能Ⅲ级(23例)患者MR-proANP水平228(121~436)pmol/L较心功能Ⅱ级(33例)患者60(50~92)pmol/L高( χ2=0.256, P<0.01),NT-proBNP水平375(245~743)ng/L比382(220~540)ng/L( χ2=10.949, P>0.05)。心衰组患者的无氧阈、峰值氧摄取量、峰值氧摄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峰值氧脉搏较对照组降低( 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升高( 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提示,心衰组的MR-proANP、NT-proBNP与无氧阈、峰值氧摄取量、峰值氧摄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峰值氧脉搏均呈负相关( P<0.05),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呈正相关( P<0.05),其中MR-proANP与峰值氧摄取量的相关强度( r=0.791)最高。 结论:老年HFpEF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摄氧能力较健康人下降,心肺储备功能降低;心功能Ⅱ~Ⅲ级的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血浆MR-proANP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出心功能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Ⅰ和糖类抗原125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Ⅰ(cTnⅠ)和糖类抗原125(CA125)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杭州市大江东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7例为观察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组29例,Ⅲ级组51例,Ⅳ级组17例;另选择该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hs-CRP、cTnⅠ和CA125水平变化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组血浆NT-proBNP、hs-CRP、cTnⅠ和CA125水平变化及LVEDD和LVEF变化;分析NT-proBNP、hs-CRP、cTnⅠ和CA125与LVEDD和LVEF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NT-proBNP[(5 684.21±174.39)ng/L]、hs-CRP[(16.54±3.27)mg/L]、cTnⅠ[(0.43±0.13)μg/L]和CA125[(83.24±15.46)U/mL]均高于对照组( t=216.813、25.684、19.432、34.138,均 P<0.05)。观察组LVEDD[(63.21±4.87)mm]高于对照组[(48.97±2.41)mm],而LVEF[(39.27±3.25)%]低于对照组[(62.87±4.36)%]( t=19.461、37.008,均 P<0.05)。Ⅳ级组血浆NT-proBNP[(7 368.18±201.05)ng/L]、hs-CRP[(24.19±4.18)mg/L]、cTnⅠ[(0.63±0.14)μg/L]和CA125[(164.52±27.48)U/mL]均高于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 t=31.109、6.557、5.321、13.017,Ⅱ级组: t=75.873、16.582、11.755、23.178,均 P<0.05);Ⅲ级组血浆NT-proBNP[(5 751.42±180.34)ng/L]、hs-CRP[(15.98±4.56)mg/L]、cTnⅠ[(0.41±0.15)μg/L]和CA125[(87.97±18.45)U/mL]均高于Ⅱ级组[(3481.34±145.26)ng/L、(8.23±2.37)mg/L、(0.25±0.08)μg/L和(28.43±12.21)U/mL]( t=57.893、8.507、5.320、15.530,均 P<0.05)。Ⅳ级组LVEDD[(67.95±5.15)mm]高于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 t=3.553,Ⅱ级组: t=8.157,均 P<0.05),而LVEF[(34.28±2.36)%]低于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 t=6.673,Ⅱ级组: t=10.417,均 P<0.05);Ⅲ级组LVEDD[(62.78±5.21)mm]高于Ⅱ级组[(57.87±3.25)mm]( t=4.586, P<0.05),而LVEF[(39.98±3.24)%]低于Ⅱ级组[(45.98±4.25)%]( t=7.097, P<0.05)。LVEDD与NT-proBNP、hs-CRP、cTnⅠ和CA125呈线性正相关;LVEF与NT-proBNP、hs-CRP、cTnⅠ和CA125呈线性负相关。 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cTnⅠ和CA125水平升高,且与心功能分级和心功能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丙泊酚和地氟烷对活体肝移植术患儿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地氟烷对活体肝移植术患儿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活体肝移植术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丙泊酚组(P组)和地氟烷组(D组)。麻醉维持期间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5~10 mg·kg -1·min -1,D组吸入地氟烷0.65 MAC~1.30 MAC。于麻醉诱导后5 min、再灌注1 h、术毕、术后1、2、3、7和14 d及出院当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躁动和寒战的发生情况、术后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与P组比较,D组术后血清hs-cTnI和CK-MB浓度降低,气管拔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缩短( P<0.05),各时点血清NT-proBNP浓度、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地氟烷对活体肝移植术患儿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丙泊酚,有利于早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老年患者,共纳入老年住院患者925例,其中衰弱患者285例、非衰弱患者640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进行评估,收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分析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关系。结果: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患者年龄更大、体质指数更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肾功能不全、既往跌倒史比例更高;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更高,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更低(均 P<0.05);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37.8±7.1)mm比(36.3±5.1)mm, t=-3.134, P=0.002]、左心房前后径≥45 mm比例更高[15.8%(45/285)比6.1%(39/640), χ2=22.452, 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60.1±9.5)%比(61.9±7.5)%, t=2.817, P=0.005]、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速度更快[(0.8±0.3)cm/s比(0.7±0.2)cm/s, t=-2.675, 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前后径≥45 mm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 OR=2.249、 P=0.015);增龄( OR=1.099、 P<0.001)、心力衰竭( OR=1.786、 P=0.049)、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OR=1.960、 P=0.001)和血红蛋白降低( OR=0.984、 P=0.008)与衰弱独立相关。 结论:左心房前后径≥45 mm、心力衰竭与衰弱独立相关,在衰弱患者中应注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筛查心血管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定期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定期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祁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按院外管理规范进行治疗,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根据每月1次的血清NT-proBNP监测水平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随访1年。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死率、再住院率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LVEDD、LVESD、LVEF分别为(46.2±4.5)mm、(34.7±4.2)mm、(52.4±7.2)%,均优于对照组的(54.3±5.1)mm、(41.3±6.8)mm、(40.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1、2.814、3.021,均 P<0.05);观察组病死率、再住院率分别为6.67%(2/30)、23.33%(7/30),均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6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328、8.801,均 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74.5±2.3)分、(76.3±4.2)分、(78.5±2.4)分、(77.4±1.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8.6±2.1)分、(62.5±2.8)分、(64.5±3.2)分、(61.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01、3.682、3.875、4.001,均 P<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定期监测NT-proBNP,可合理指导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利于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其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