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血管,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当斑块破裂并阻塞全身主要的动脉血管时,可导致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但临床现状仍任重道远。近年来,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因其无创性、精确性和实时反馈的优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精准治疗中极具前景。本文就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血管器械感染的分子影像:靶向细菌或宿主病原体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快速、准确诊断心血管器械感染仍是临床的一大挑战。解剖影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或CT血管造影术是临床疑似心内膜炎的一线检查。其能检出赘生物和瓣膜周边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比,具有独特优点。其可在发生形态学损伤前诊断早期心脏器械感染,并识别感染源或在体内其他部位的细菌栓子。尽管 18F-FDG PET/CT的异常结果已作为器械相关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主要诊断标准,被纳入到2015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但美国指南尚未纳入这一标准。除了这些临床可用的影像学手段,研究者们还致力于开发靶向细菌的示踪剂用于特异性感染显像,包括细菌麦芽糖糊精转运体、细菌胸苷激酶、抗生素、抗菌肽、细菌抗体、噬菌体和细菌DNA/RNA杂交核苷酸寡聚物的示踪剂。在上述示踪剂中,放射性标记的抗生素已在人体中进行了研究,但未能成功在临床上用于感染显像。其余大多数示踪剂仅在实验动物中进行了研究。本文比较了解剖和功能影像在心脏器械感染中的作用,并讨论了 18F-FDG和细菌靶向示踪剂的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整合素α vβ 3微泡体内评价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整合素α vβ 3双靶向造影剂(MBD)在体内对肾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能力。 方法:以造影剂USphere LA为模板,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以VEGFR2、整合素α vβ 3为靶点的单靶向造影剂及双靶向造影剂。构建人肾脏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共40只,选取其中20只,每只均以任意顺序采用4种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MBN)、VEGFR2单靶向造影剂(MBV)或整合素α vβ 3单靶向造影剂(MBI)及MBD]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另20只裸鼠行抗体阻断试验。所得声像图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定量参数:造影前3 min造影剂强度增量(a 1)、峰值减半速度(a 2)、曲线上升斜率(a 3)、灌注时间(t 0)、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爆破前及爆破后10 s的峰值强度(P 1及P 2),以及二者的差值(dTE),比较4种造影剂间及抗体阻断前后各定量参数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CD31、VEGFR2及整合素β 3表达情况。 结果:将MBN、MBV或MBI及MBD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单靶向造影剂间所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 1、a 3、t 0、TTP、PI及P 2在4种造影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UC、MTT、P1及dTE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 P<0.05),与之相反,参数a 2则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 P<0.05)。比较双靶向造影剂MBD各定量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的差别显示,抗体阻断后a 2快于抗体阻断前( P<0.001),而AUC、MTT、P 1及dTE较抗体阻断前降低(均 P<0.001),其余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人肾细胞癌组织内有明显的CD31、VEGFR2及整合素β 3表达。 结论:以VEGFR2及整合素α vβ 3为靶点的双靶向造影剂在体内对人肾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有良好的靶向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肿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化疗是其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无论口服还是静脉等给药方式,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导致药物利用率低、不良反应明显。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释放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靶向给药传递技术,在超声波脉冲驱动下,微泡以每秒几十到几百米的速度振荡,可以偏转到血管壁或破碎成纳米量级的颗粒。同时,在聚焦的超声束作用下数百万的微泡发生爆破,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靶向、无创、可逆地开放血脑屏障或血肿瘤屏障,从而有利于提高化疗药物的利用率、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对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癌异质性与超声造影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乳腺癌是一种起源于遗传基础的高度异质性肿瘤,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对乳腺癌的治疗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了解肿瘤细胞内不同分子生物状态和表达的多样性对乳腺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超声造影(CEU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诊断技术,在乳腺肿瘤的检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目前,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了乳腺癌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与CEUS的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望通过无创、便捷的超声检查为术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超声造影剂联合超声可介导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使药物的定点递送和靶向调节成为可能,从而提升了化疗药物的效率。本文就乳腺癌相关分子标志物与CEUS的相关性及超声造影剂在乳腺癌靶向治疗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摄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摄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溶剂挥发法构建高分子造影剂PLGA-Cooh、碳二亚胺法连接凝溶胶蛋白单抗和造影剂PLGA-Cooh,建立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采用激光粒径仪检测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造影剂与凝溶胶蛋白单抗表面结合的情况。培养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Hca-F细胞,采用体外摄取实验分析体外寻靶能力,采用体外显影实验分析造影剂体外显影效果。结果:PLGA-Cooh造影剂呈白色粉末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粒径为(569.68±6.96)nm,表面电位为(-10.95±2.43)mV。经DiI标记的非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0.84%,经DiI标记的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95.89%。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效果良好。体外摄取实验显示,与低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P细胞比较,细胞表面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对靶向超声造影剂的摄取能力较强( P<0.05),可呈现更强的绿色荧光,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对凝溶胶蛋白靶点具有较强的靶向性。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造影剂回声均匀细腻,后方回声未出现衰减,同时随着造影剂浓度的升高,其显影效果更加明显( P<0.05)。 结论: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Gsn-PLGA可结合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同时具有良好的体外显影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效能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磷脂杂化法制备系列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检测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效能,评估该方法制备仿生微泡的可行性和广谱适用性。方法:通过薄膜-水化、磷脂杂化、机械振荡等步骤制备仿白细胞微泡(MB leu)、仿血小板微泡(MB pla)及仿红细胞微泡(MB ery),采用动态光散射检测仿生微泡的粒径、电位,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构,流式细胞计数检测MB leu、MB pla、MB ery典型细胞膜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仿生微泡所含相应细胞膜蛋白,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检测安全性,超声成像检测离体和在体成像能力和稳定性,活体荧光成像检测在体代谢情况,超声分子成像检测仿生微泡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急性肝炎模型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仿生微泡呈圆形、分布均匀、无明显聚集,细胞膜成功嵌于微泡磷脂膜上。三种仿生微泡的粒径与对照微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电位低于对照微泡(均 P<0.05)。离体和在体实验证实仿生微泡生物安全性良好。仿生微泡包含相应细胞膜的主要蛋白。超声造影显示仿生微泡稳定性及在体成像效果良好。活体荧光成像显示仿生微泡膜主要经肝脾代谢。MB leu、MB pla在两种疾病模型中均有良好的靶向成像效果。 结论:本研究通过磷脂杂化法成功制备三种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其安全性良好、性能稳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广谱适用性,是一种便于推广应用的仿生微泡制备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靶点靶向微泡研究进展概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靶点靶向微泡(multitarget microbubbles,MTM)是新型靶向超声造影剂,通过造影剂表面连接的特异性配体与靶组织受体分子结合并进行成像,可反映病变组织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笔者就MTM成像原理、临床前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MTM增强的超声造影在多种疾病的检出、诊断和疗效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肿瘤识别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识别的双靶向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体外实验比较单靶性(肿瘤靶向/HER2靶向)与双靶向(肿瘤+HER2)纳米微泡(nanobubbles,NBs)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方法:改良型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级超声造影剂NBs,直接吸附法或"亲和素-生物素法"将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和生物素化的抗HER2分子(Affibody)与NBs结合,制备单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NBs-Affibody,NBs-IR783)和双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IR783-NBs-Affibody),测量其粒径分布、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等理化性质,通过流式细胞技术与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比较以上造影剂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靶向识别能力。结果:NBs-Affibody、NBs-IR783、IR783-NBs-Affibody粒径分别为(538.4±95.8)nm、(551.8±114.8)nm、(482.7±54.3)nm。体外靶向结合实验显示NBs-Affibody、NBs-IR783、IR783-NBs-Affibody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率分别为26.6%、97.6%、84.5%; HER2阴性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率分别为5.4%、99.9%、99.3%。双标流式细胞检测显示IR783-NBs-Affibody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IR783介导的肿瘤靶向结合率为79.5%,Affibody介导的HER2靶向结合率为19.4%;而NBs-IR783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仅表现出IR783介导的肿瘤靶向结合,HER2靶向结合率仅为2.3%。结论:所制备的IR783-NBs-Affibody兼具肿瘤细胞及HER2分子的双靶向识别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肿瘤异质性的靶向结合要求,优于单一靶向造影剂NBs-Affibody与NBs-IR78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造影目标穿刺对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目标穿刺对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983例患者。所有患者超声造影检查提示存在前列腺癌可疑病灶,定义为前列腺内局部早增强、高增强或境界不清的低增强病灶。前列腺穿刺采用超声造影目标穿刺联合12点系统穿刺。以Epstein标准为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比较系统穿刺、超声造影目标穿刺及联合穿刺对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983例患者经超声造影目标穿刺联合12点系统穿刺共诊断为前列腺癌502例,其中临床显著前列腺癌445例,临床非显著前列腺癌57例。系统穿刺、超声造影目标穿刺及联合穿刺的临床显著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36.8%(362/983)、41.9%(412/983)及45.3%(445/983),超声造影目标穿刺及联合穿刺的临床显著前列腺癌检出率高于系统穿刺(均 P<0.001)。与系统穿刺相比,目标穿刺额外诊断了83例临床显著前列腺癌,包括61例系统穿刺漏诊的病例和22例系统穿刺低估的病例。 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发现前列腺癌可疑病灶,联合应用超声造影目标穿刺与系统穿刺可提高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