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七总皂苷不同口服制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三七总皂苷(PNS)不同口服制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药效差异,并与市售血栓通胶囊(XST)、三七通舒胶囊(SQTS)进行对比.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分别制备PNS磷脂复合物肠溶胶囊(PNS-PC)、PNS pH依赖型固体分散体(PNS-SD)、PNS自乳化肠溶胶囊(PNS-SDEDDS)、PNS生物黏附微球肠溶胶囊(PNS-BMS)、N-乙酰-L半胱氨酸修饰的PNS生物黏附微球肠溶胶囊(PNS-NAC-BMS)5种不同PNS 口服制剂.将8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AD)组、XST+AD 组、SQTS+AD 组、PNS+AD 组、PNS-PC+AD 组、PNS-SD+AD组、PNS-SDEDDS+AD组、PNS-BMS+AD组、PNS-NAC-BMS+AD组,每组8只.给药组大鼠按照体质量及载药量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Control组、AD组大鼠给予空白胶囊灌胃.给药7 d后,采用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浴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次日,拍摄大鼠舌质及舌下脉络,评价舌象评分;尾静脉采血,记录尾静脉凝血时间;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卡森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四项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内皮素(E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①与Control组相比,AD组大鼠舌质发白、舌下血管紫黑,舌象评分显著升高(P<0.001),尾静脉凝血时间缩短(P<0.001),不同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卡森黏度、血浆黏度均升高(P<0.001),APTT、PT、TT 均缩短(P<0.001),FIB、ET 水平升高(P<0.001),eNOS、6-keto-PGF1α 水平均降低(P<0.001).②与AD组相比,各给药组舌象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P<0.01);与XST+AD组、SQTS+AD组相比,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舌象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③与 AD组相比,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PNS+AD 组、XST+AD 组、SQTS+AD组的尾静脉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P<0.001,P<0.01,P<0.05);与XST+AD组、SQTS+AD组相比,PNS-PC+AD组、PNS-SDEDDS+AD组、PNS-BMS+AD组、PNS-NAC-BMS+AD组大鼠尾静脉凝血时间亦明显延长(P<0.05).④与AD组相比,5种PNS自制口服制剂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卡森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P<0.01),XST+AD组、SQTS+AD组、PNS+AD组大鼠的全血黏度,XST+AD组的卡森黏度及PNS+AD组的血浆黏度水平亦降低(P<0.01,P<0.05);与XST+AD组、SQTS+AD组相比,PNS-PC+AD组大鼠的全血黏度水平亦降低(P<0.05);与SQTS+AD 组相比,PNS-PC+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卡森黏度水平降低(P<0.05).⑤与 AD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APTT、TT均明显延长(P<0.001,P<0.01,P<0.05),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 PT 亦显著延长(P<0.001,P<0.01);与 XST+AD 组、SQTS+AD 组相比,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 PT、TT 明显延长(P<0.05),FIB水平显著降低(P<0.01).⑥与AD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ET水平显著降低(P<0.001,P<0.05),eNOS、6-keto-PGF1α 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1,P<0.05);与 XST+AD 组、SQTS+AD 组相比,PNS-PC+AD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 ET 水平显著降低(P<0.01),eNOS 水平显著升高(P<0.05),PNS-PC+AD 组、PNS-SD+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5种不同的PNS 口服制剂与原料药及市售XST、SQTS均能有效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瘀血状态,但PNS-PC、PNS-SDEDDS、PNS-BMS、PNS-NAC-BMS对血瘀大鼠各项血瘀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2种市售阳性药和原料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摄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摄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溶剂挥发法构建高分子造影剂PLGA-Cooh、碳二亚胺法连接凝溶胶蛋白单抗和造影剂PLGA-Cooh,建立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采用激光粒径仪检测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造影剂与凝溶胶蛋白单抗表面结合的情况。培养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Hca-F细胞,采用体外摄取实验分析体外寻靶能力,采用体外显影实验分析造影剂体外显影效果。结果:PLGA-Cooh造影剂呈白色粉末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粒径为(569.68±6.96)nm,表面电位为(-10.95±2.43)mV。经DiI标记的非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0.84%,经DiI标记的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95.89%。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效果良好。体外摄取实验显示,与低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P细胞比较,细胞表面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对靶向超声造影剂的摄取能力较强( P<0.05),可呈现更强的绿色荧光,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对凝溶胶蛋白靶点具有较强的靶向性。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造影剂回声均匀细腻,后方回声未出现衰减,同时随着造影剂浓度的升高,其显影效果更加明显( P<0.05)。 结论: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Gsn-PLGA可结合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同时具有良好的体外显影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川省克山病病区5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四川省克山病病区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基因突变情况,探讨扩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6月在四川省克山病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和攀枝花市仁和区,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55例扩心病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基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6月15日,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采集其中27例扩心病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潜在的致病基因。结果:55例扩心病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15例;年龄为(54.09 ± 12.38)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Ⅱ、Ⅲ级为主,占94.55%(52/55)。55例扩心病患者的随访时间为(7.02 ± 2.96)年,17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占30.91%(17/55),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与存活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晕厥发生率较低(χ 2 = 6.57, P = 0.010),而双下肢水肿(χ 2 = 6.43, P = 0.017)、肺淤血(χ 2 = 7.61, P = 0.006)、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χ 2 = 6.41, P = 0.011)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使用比例(χ 2 = 6.57, P = 0.010)均较高,左室内径增大( t = 2.36, P = 0.02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下肢水肿[风险比( HR)= 4.61, P = 0.042]和室内传导阻滞( HR = 3.20, P = 0.019)是扩心病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双下肢水肿及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均较高(log-rank χ 2 = 5.02、6.24, P = 0.025、0.012)。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4例患者检测到携带致病或疑似致病基因突变,阳性率为14.81%(4/27),涉及β-肌球蛋白重链7(MYH7)、钙网蛋白3(CALR3)、凝溶胶蛋白(GSN)3个基因。 结论:四川省克山病病区扩心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高,死亡患者易出现双下肢水肿、肺淤血和室内传导阻滞,并且左室内径增大。双下肢水肿和室内传导阻滞是扩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扩心病致病基因涉及MYH7、CALR3和GSN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凝溶胶蛋白、降钙素原、同型半胱氨酸、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凝溶胶蛋白(GSN)、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诊断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6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为轻症组(ISS ≤ 25分,22例)和重症组(ISS>25分,38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死亡组(32例);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上述四项指标,随访至治疗后7 d,分析血清PCT、GSN、Hcy、cTnI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治疗前GSN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重症组、轻症组、对照组,PCT、Hcy、cTnI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轻症组、重症组治疗后GSN水平升高,PCT、Hcy、cTnI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GSN更低[(137.87 ± 9.54)mg/L比(190.32 ± 9.32)mg/L],PCT、Hcy、cTnI更高[(2.95 ± 0.32)μg/L比(0.44 ± 0.12)μg/L、(31.29 ± 8.54)μmol/L比(13.95 ± 2.19)μmol/L、(0.081 ± 0.007)μg/L比(0.020 ± 0.00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清GSN水平与阳性症状量表Ⅱ(SAPSⅡ)评分( r = - 0.65, P<0.05)、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量表Ⅱ(APACHEⅡ)评分( r = - 0.74, P<0.05)呈负相关,血清PCT、Hcy、cTnI水平与SAPSⅡ评分( r = 6.18、7.09、9.15, P<0.05)、APACHEⅡ评分( r = 6.93、7.32、10.03, 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GSN是生存率的保护因素,血清PCT、Hcy、cTnI是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血清GSN、PCT、Hcy、cTnI水平可辅助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建议结合SAPSⅡ、APACHEⅡ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锂生物玻璃在大鼠心肌样细胞中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含锂生物玻璃(Li/BGs)纳米材料,并探讨其对大鼠心肌样细胞(H9C2)和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将0.7 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0 ml乙酸乙酯、7 ml 1 mol/L氨水、3.6 ml正硅酸四乙酯、3.57 g四水硝酸钙和0.37 g碳酸锂反应至少4 h,制备Li/BG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Li/BGs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态。H9C2和HUVECs分别置于10~1 000 μg/ml浓度的Li/BGs培养基中,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实验(450 nm吸光度值)评估细胞活性。细胞在10 μg/ml浓度的Li/BGs溶液中培养24 h后,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法(Phalloidin)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蓝色)和细胞骨架蛋白(红色)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评估Li/BGs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数据统计学差异。结果:SEM观察显示,制备的Li/BGs颗粒近球形,粗糙且均匀,直径(82.86±14.28) nm。H9C2经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Calcein AM/PI)染色后,大部分细胞展现出活跃状态,未出现细胞的明显死亡。在细胞毒性试验中,250 μg/ml组、500 μg/ml组及1 000 μg/ml组低于H9C2对照组(0.287±0.005、0.317±0.009、0.347±0.025比0.825±0.188, F=24.72, P<0.001)。Li/BGs处理HUVECs后250 μg/ml组、500 μg/ml组及1 000 μg/ml组低于HUVECs对照组(0.289±0.003、0.320±0.013、0.354±0.021比1.026±0.027, F=34.44, P<0.001)。Phalloidin和DAPI染色显示两种细胞的Li/BGs组与对照组比较,Li/BGs组细胞骨架保持正常的形状和结构,未出现断裂、异常凝聚或形状改变等现象。 结论:Li/BGs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自组装多肽水凝胶支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成血管分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新型自组装多肽水凝胶RATEA16支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及其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制备RATEA16水凝胶,检测其可注射性、微观结构、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与HUVEC体外三维培养,检测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将HUVEC细胞与装载VEGF的RATEA16支架体外三维共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管形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基因的表达,评估载VEGF支架体系对HUVEC分化的影响,并与HUVEC单独培养的阴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RATEA16溶液在调节pH值达中性后5 min完成溶胶-凝胶转变;该凝胶可从注射器中轻松推出,具备可注射性;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多孔及相互连接的内部结构,支架孔隙率为(67.3±9.4)%;在体外降解4周时剩余质量百分比仍为(82.354±0.006)%;HUVEC在RATEA16水凝胶浸提液中培养24 h后生长良好,与对照组相比HUVEC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UVEC在该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时呈球形,且在14 d内呈持续增殖活力;装载VEGF的RATEA16支架与HUVEC体外三维培养可观察到血管样结构形成,VEGF-A和MMP-9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1.5~2.0倍,vWF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10倍左右,PECAM-1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55倍左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ATEA16水凝胶具有简便的凝胶化过程、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慢的降解速率及可注射性;HUVEC可在RATEA16支架中生长和增殖;载VEGF的RATEA16支架体系可促进HUVEC在体外成血管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按照菌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100用M17GS液体培养基培养约5×10 8集落形成单位/mL乳酸乳球菌(浓度下同),分别于培养0(即刻)、2、4、6、8、10、12 h用酶标仪观测其生长情况。另取该菌菌落同前处理并于相同时间点收集培养基分离细菌培养上清液,用台式pH计测定pH值,并用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培养0(即刻)、2、4、8、12 h的L-乳酸浓度(样本数为3)。(2)将泊洛沙姆温敏聚合物与M17GS液体培养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为0.2 g∶1 mL充分混匀,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按照菌与水凝胶体积比1∶100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乳酸乳球菌,充分混匀后制备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分别在4、37 ℃孵育以及成胶后再4 ℃孵育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变仪测定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10~40 ℃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同时观察成胶温度;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及其中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结构。(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 ng/mL内毒素/脂多糖与γ干扰素培养24 h刺激M1型极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细胞加入1 m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乳酸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mol/L乳酸,37 ℃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CD206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精氨酸酶1和CD206的蛋白定位与表达。(4)取15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通过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5只。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滴加200 μL相应水凝胶至创面,每天更换水凝胶。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处理0(即刻)、3、6、9、12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处理12 d后,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D206、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于前述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观测。(5)取9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同实验(4)方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创面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3只。单纯创面组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按照实验(4)方法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前一组小鼠伤后不做其他处理,后一组小鼠伤后即刻滴加200 μ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至创面。水凝胶处理组小鼠处理1 d后,取创面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眼球取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通过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L-乳酸浓度。于前述相同时间点,取正常皮肤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及2组小鼠血液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ukey和Dunnett检验。 结果:(1)乳酸乳球菌于培养约6 h生长达到平台期。乳酸乳球菌培养上清液中,pH值逐渐降低,至培养8 h下降至最低值4.9左右;L-乳酸浓度逐渐升高,至培养8 h达到最高值约70 mmol/L。(2)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4 ℃为液体溶胶态,在37 ℃为固体凝胶态,成胶后于4 ℃孵育后再次变为液体溶胶态;成胶温度约为25 ℃,成胶后储能模量约为3 000 Pa、损耗模量约为1 000 P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为疏松三维多孔结构,乳酸乳球菌为椭球形并被包裹在水凝胶内部。(3)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表达量显著升高( q=11.620、15.250, P<0.01)、CD206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q=16.770、19.030, P<0.01),定位于细胞膜的CD206蛋白和定位于细胞质的精氨酸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CD206 mRNA表达量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3.629、2.259, P>0.05)。(4)处理3~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缘炎症减轻。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处理3、6、9、12 d后创面面积[(25.8±5.9)、(21.2±4.6)、(16.0±2.4)、(8.4±2.4)mm 2]较空白对照组[(31.8±5.3)、(28.0±3.4)、(22.6±3.7)、(17.0±1.0)mm 2]显著缩小( q=3.506、3.973、3.856、5.025, P<0.05或 P<0.01),处理3、6 d后创面面积较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显著缩小( q=3.739、3.739, P<0.05)。处理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更厚,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CD20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5)处理1 d后,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 q=9.253、4.819、6.020,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2.850、2.735、2.556, P>0.05);单纯创面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q=3.523、5.373、5.279, P<0.05或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0.621、1.240、1.293, P>0.05);3组小鼠血清L-乳酸浓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4.095, P>0.05)。 结论: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局部使用安全,能够通过原位生产投递乳酸,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重塑创面愈合微环境,促进创面的高效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现为多脑神经受损的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1例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20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1例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唇腺、直肠及皮肤活组织检查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患者为60岁女性,50岁出现左侧面瘫,55岁出现右侧面瘫及口唇增厚,56岁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体检可见相应脑神经受累体征及皮肤菲薄光滑等改变。裂隙灯显示角膜呈晶格样改变。电生理结果显示双侧腕管综合征;双侧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形分化欠佳,潜伏期延长,双侧C 7以上、T 12以上至双顶皮质深感觉传导通路障碍。3个部位的活组织检查均提示腺体周围基底膜及血管壁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凝溶胶蛋白(GSN)基因的4号外显子存在c.654G>T杂合突变,相应蛋白187位点由天冬氨酸变为酪氨酸(p.D187Y)。 结论: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患者以进行性多脑神经病变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晶格样角膜病变和皮肤改变,可伴视神经及深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电生理异常,并存在GSN基因D187Y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芬兰型肾淀粉样变性合并膜性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芬兰型淀粉样变性合并膜性肾病,53岁女性,肾病综合征起病,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肾活检提示肾淀粉样变性合并膜性肾病,肾组织多种物质染色不能明确淀粉样变性分型,基因检测提示凝溶胶蛋白( GSN)基因c.640G>A杂合突变,最终明确为芬兰型淀粉样变性。对于分型不明的淀粉样变性,基因检测可以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噬细胞加帽蛋白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巨噬细胞加帽蛋白(CapG)作为凝溶胶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是机体内普遍存在的多功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乳腺癌、膀胱癌及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本文主要对CapG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和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