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泌体在卵巢癌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往往会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消失.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维持治疗手段,通过不同的机制与其他治疗方法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慢疾病进展速度.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携带着多种遗传物质,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细胞通信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及其他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通过释放非编码RNA、蛋白质等遗传物质影响血管生成及其他肿瘤相关过程.利用外泌体靶向特定蛋白或作为包裹治疗剂的外源性载体,已经成为卵巢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策略.综述外泌体对卵巢癌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作为抗血管生成剂的作用潜力,以期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新型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预测和探究新型肠愈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机制.方法 利用数据平台筛选新型肠愈灌肠方的有效成分,在GeneCards中搜索UC相关靶点,制作"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在Metascape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在微生信平台制作柱状图和气泡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分子对接验证有效成分与靶点亲和力,动物实验验证新型肠愈灌肠方对UC的治疗效果及相关靶点调控情况.结果 筛选出方中有效成分96个,其中以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β-谷甾醇、异紫堇杷明碱、芒柄花黄素为关键有效成分;筛选出UC靶点1214个,其中核心靶点为IL-6、TP53、VEGFA、JUN、IL-1β、PTGS2、ESR1.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NCEP治疗UC涉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等重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亲和性好.动物实验结果验证了新型肠愈灌肠方能够调控相关靶点以及有效改善肠道炎症.结论 新型肠愈灌肠方能够通过靶向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细胞外囊泡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转化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是中国原创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其以肿瘤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作为载体,包裹或负载临床常用小分子化疗药物,通过药物靶向递送、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逆转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及促进肿瘤抗原提呈等多重作用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历经十余年的抗肿瘤机制探究、临床前评估及临床试验,该技术已成功完成临床转化,获批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推动"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临床的规范和科学应用,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细胞外囊泡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技术和临床专家,经过多次商讨与修订,最终撰写了《"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就"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革兰阴性菌外膜囊泡在感染和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革兰阴性菌释放的细胞外囊泡源于细胞最外层膜,被称为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含有磷脂、脂多糖、外膜蛋白和细菌特异性抗原等细菌外膜成分。OMV在细菌生理学和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参与生物膜形成、基因水平转移、应激和炎症反应、毒素和其他生物分子的传递等,且在免疫调节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的建立和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OMV在细菌感染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细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对OMV在肿瘤靶向治疗和新型疫苗制备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型腺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型腺癌(PG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例前列腺PGCC,复查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及425基因高通量测序(NGS)检测,同时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IHC及分子特征。结果:2例前列腺PGCC患者年龄为55岁和70岁,组织形态上均可见数量不等多形性巨细胞伴有奇异细胞核(均>50%),伴有高级别经典型腺泡腺癌;IHC只有部分肿瘤性巨细胞表达雄激素受体、NKX3.1、P504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前列腺上皮分化的标志物,同时部分细胞表达GATA3。NGS检测到多个基因的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及融合(TP53变异、BRAF变异、ZSCAN25-BRAF融合),导致TP53及BRAF功能异常,同时检测到SDHA及DNMT3A基因变异,形成截短蛋白,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例2内分泌治疗后出现雄激素受体拷贝数扩增;微卫星状态分析提示2个病例均为微卫星稳定型,肿瘤突变负荷为低水平。结论:PGCC多见于老年男性,形态学表现为在高级别经典型腺泡腺癌中出现多形性奇异核分化,部分前列腺分化标志物表达减少或缺失,具有不同于经典型前列腺腺癌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微泡介导T淋巴细胞Itch基因沉默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 t检验。 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441, 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701, 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6.833, 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 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载顺铂靶向纳米微泡对小细胞肺癌增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载顺铂抗前胃泌素释放肽(ProGRP)单抗靶向纳米微泡,并研究其对小细胞肺癌(SCLC)增殖抑制效果及抗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顺铂抗ProGRP单抗靶向纳米微泡,研究其理化性质;建立10只SCL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空白纳米微泡作对照,分析载顺铂靶向纳米微泡的超声分子靶向显影效果;另建24只SCLC荷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纳米微泡组、顺铂组、载顺铂纳米微泡组、载顺铂靶向纳米微泡组,计算抑瘤率。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SCLC增殖的影响;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4个处理组SCLC增殖相关基因P53、Rb、c-myc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成功制备载顺铂抗ProGRP单抗靶向纳米微泡,粒径为(467.3±42.3)nm,结构稳定;载顺铂靶向纳米微泡在SCLC裸鼠移植瘤体内具有良好的超声分子显影效果,可明显抑制SCLC增殖;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载顺铂靶向纳米微泡组的增殖相关基因P53、Rb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上调,c-myc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均 P<0.05)。 结论:载顺铂靶向纳米微泡对SCLC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治疗SCLC的新型潜在靶向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isolated 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IDC-P)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6—2022年间的3例iIDC-P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3患者年龄分别为61、67、77岁,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分别为7.99、7.99、4.86 μg/L。例1和例2包含前列腺穿刺和根治标本,例3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标本。镜下:例1穿刺标本仅1条组织见导管内癌(累及2个导管)、根治标本其中6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3~1.1 cm),其中1张切片见小灶低级别腺泡腺癌(病灶直径0.05 cm)。例2穿刺标本6条组织见导管内癌,根治标本其中13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5~1.6 cm),另外3张切片可见低级别腺泡腺癌(最大病灶直径0.6 cm)。例3电切标本其中5条组织见导管内癌。例1和例2导管内癌呈实性生长,导管-腺泡显著膨胀,核显著异型;例3呈致密筛状或疏松筛状结构,核显著异型,核仁明显。例2伴有粉刺样坏死,3例核分裂象均易见。导管内癌免疫表型:双标34βE12+P504s显示基底细胞表达34βE12/异型肿瘤细胞表达P540s,p63和CK5/6显示腺泡/导管周围基底细胞,肿瘤细胞表达NKX3.1、雄激素受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不表达GATA3,导管内癌和腺泡腺癌均弱表达PTEN、不表达ERG。高通量DNA靶向测序:例2和例3伴有MAPK/PI3K通路基因改变(KRAS、MTOR和PTEN),例2伴有p53突变、例3伴有FOXA1突变。3例均未发现TMPRSS2::ERG融合,3例均显示微卫星稳定,肿瘤突变负荷低(2.1~3.1 muts/Mb)。随访16~91个月,均无生化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iIDC-P是一种特殊的前列腺导管内癌,不同于伴有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前列腺导管内癌,具有独特的分子改变,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类型前列腺癌的原位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肿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化疗是其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无论口服还是静脉等给药方式,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导致药物利用率低、不良反应明显。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释放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靶向给药传递技术,在超声波脉冲驱动下,微泡以每秒几十到几百米的速度振荡,可以偏转到血管壁或破碎成纳米量级的颗粒。同时,在聚焦的超声束作用下数百万的微泡发生爆破,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靶向、无创、可逆地开放血脑屏障或血肿瘤屏障,从而有利于提高化疗药物的利用率、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对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外囊泡介导的微小RNA-491递送抑制骨肉瘤肺转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外囊泡(EV)介导的微小RNA(miR)-491递送抑制骨肉瘤肺转移。方法:细胞水平检测miR-491靶向降解胫骨来源的骨肉瘤细胞中αB-晶状体蛋白(CRYAB)的信使RNA(mRNA)和蛋白,分为6组,miR-NC组、miR-491组、Vector+miR-NC组、Vector+miR-491组、CRYAB+miR-NC组、CRYAB+miR-491组。收集我院接受骨折治疗手术的男性患者皮下脂肪组织并分离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间质细胞(AD-MSC),在AD-MSC中过表达miR-491或阴性对照(NC)后收集细胞外囊泡miR-491-EV和NC-EV。随后建立小鼠骨肉瘤肺转移模型并分为两组:NC-EV组和miR-491-EV组,检测肺转移结节数和肺重量。通过 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间差异。 结果:miR-491组的CRYAB的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miR-NC组(1.00±0.03比0.19±0.02, t=38.912, P<0.01)。Vector+miR-491组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于Vector+miR-NC组(1.00±0.08比0.31±0.03, t=31.284, P<0.01;1.00±0.08比0.28±0.03, t=32.641, P<0.01);CRYAB+miR-NC组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高于Vector+miR-NC组(1.00±0.08比3.22±0.18, t=43.650, P<0.01;1.00±0.08比1.88±0.23, t=14.000, P<0.01)。miR-491-EV组的鼠骨肉瘤转移性肺结节的数量(6.03±1.21比1.02±0.23, F=154.412, P<0.05)和肺重量(0.68±0.09比0.47±0.04, F=43.254, P<0.05)低于NC-EV组。 结论:miR-491能够通过下调CRYAB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作为肿瘤抑制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