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制S1P/S1PR2介导的周细胞脱失可缓解NPSLE小鼠血脑屏障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在MRL/lpr小鼠模型中鞘氨醇-1-磷酸(S1P)/S1P受体2(S1PR2)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引起周细胞丢失并进一步影响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小鼠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6周龄开始的雌性MRL/lpr小鼠行为学改变,将神经行为学与基线比改变大于20%者定义为NPSLE小鼠.将NPSLE小鼠随机分为NPSLE-S1P拮抗组、NPSLE-S1PR2阻断组和NPSLE生理盐水处理组,每组6只.另将行为学无异常改变的6只小鼠作为对照组.NPSLE-S1P拮抗组给予S1P拮抗剂FTY720(2 mg/kg,灌胃),NPSLE-S1PR2阻断组给予S1PR2阻断剂JTE-013(8 mg/kg,腹腔注射),NPSLE生理盐水处理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给药3次,持续3周.通过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S1P、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α(IFN-α)水平;伊文思蓝法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炎症情况;尼氏染色观察脑神经元受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血管中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S1P、S1PR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S1PR2和PDGFR-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1P拮抗组和S1PR2阻断组小鼠水中潜伏和静止时间显著缩短(P<0.05),中央区探索距离显著增加(P<0.05),脑室炎性渗出和神经元受损减少,周细胞(NG2,绿色)和内皮细胞(CD31,红色)脱失情况减少,血清S1P、IL-6和IFN-α水平显著下降(P<0.05),S1PR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DGFR-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S1P和S1P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DGFR-β和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抑制S1P/S1PR2途径介导的周细胞脱失可缓解NPSLE小鼠的神经行为症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并减轻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芪仙通络方对脑梗死大鼠健侧皮质脊髓束重塑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芪仙通络方对脑梗死大鼠健侧皮质脊髓束(CST)重塑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重塑相关调控因子角度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将 50 只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胞磷胆碱组(0.054 g·kg-1)及芪仙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7.83、15.66、31.32 g·kg-1),每组 10 只,另设假手术组(10 只).术后第 3 天开始灌胃干预,每日 1 次,连续 26 d.于术后第 3、14、28 天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大鼠粗略运动功能,走横木试验(BWT)评分法评价大鼠精细运动功能;术后第 14 天健侧运动皮层注射神经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术后第 28 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健侧运动皮层及颈髓后索生长相关蛋白 43(GAP-43)、BDA阳性纤维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颈髓灰质内BDA阳性纤维与突触前标志蛋白囊泡谷氨酸转运体 1(VGLUT1)共定位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健侧运动皮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神经重塑抑制因子勿动蛋白A(Nogo-A)、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和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Longa评分、BWT评分与BDA/VGLUT1 共定位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功能缺损明显,各时间点Longa评分明显升高(P<0.01),BWT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健侧运动皮层及颈髓的GAP-43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颈髓后索越边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5),颈髓灰质内的BDA/VGLUT1 共定位面积明显增加(P<0.05),健侧运动皮层中BDNF、GDNF、NGF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Nogo-A、OMgp、MAG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MCAO术后第 14、28 天的Long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BWT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健侧运动皮层及颈髓的GAP-43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颈髓后索越边纤维数量显著增加(P<0.01),颈髓灰质内的BDA/VGLUT1 共定位面积均显著增加(P<0.01),健侧运动皮层中BDNF、GDNF、NGF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而Nogo-A、OMgp、MAG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最明显.Longa评分与BDA/VGLUT1 共定位面积显著负相关(r=-0.89,P<0.01),而BWT评分与BDA/VGLUT1 共定位面积显著正相关(r=0.84,P<0.01).结论 芪仙通络方可促进MCAO大鼠脑梗死后健侧CST重塑,进而改善运动功能,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健侧运动皮层神经重塑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多途径应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的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多途径给药物治疗方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g,静脉滴注,q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70 mg,静脉滴注,b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 mg,鞘内注射,qd),并对国内外近10 年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给药14d后,该患者感染得到治愈,未发现不良反应.共检索到15 篇文献,涉及 15 例患者.纳入分析16 例患者中(包含该文 1 例),男11 例,女4 例,1 例性别不明,年龄1~74 岁,基础疾病均与颅脑相关.15 例成功治愈,仅1 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类变态反应)而停药.7 例无多黏菌素类药物药敏结果,均成功治愈.11 例经静脉联合鞘内/脑室多途径给药,均成功治愈.结论 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可有效的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且可逆.但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其在颅内感染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与Gαi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与抑制性G蛋白α(Gαi)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 g,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大鼠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假手术+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Sham+V组, n=8)、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 n=8)和神经病理性痛+VU0155041组(NP+V组, n=17)。采用脊神经根结扎(SNL)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L后第7天,Sham+V组和NP+V组鞘内注射VU0155041 500 nmol,10 μl,2次/d,连续7 d;Sham组和N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第7天、每次鞘内注射前后30 min、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测定50%缩足反应阈(PWT)。NP+V组于SNL前、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GluR4、Gαi1、Gαi2、Gαi3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和NP+V组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给药前比较,NP+V组每次鞘内给药后PWT均升高( P<0.01)。与SNL前比较,NP+V组SNL后第7天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下调(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持续激活脊髓mGluR4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已形成的痛觉过敏,机制可能与Gαi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拟行开放式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 n=21)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375%罗哌卡因40 mL行RSB,B组( n=20)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行RSB。皮肤缝合完毕后即给患者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比较两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术后PCA药物的使用剂量。 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 021.4±172.0)μg,明显低于B组的(1 415.0±330.6)μg( t=-4.04, P=0.001)。A组术后1 h、2 h的PCA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14±0.90)mL、(0.85±0.70)mL,均明显低于B组的(1.85±0.70)mL、(1.45±1.00)mL( t=-5.96、-2.75, P < 0.001、 P=0.009)。术后3、6、12、24、48、72 h,两组PCA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对开放式胃癌切除手术患者,术前于切口两侧精确实施RSB(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可显著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2 h 内PCA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黏菌素B鞘内注射致下肢肌无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因颅内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联合多黏菌素B 50万U、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加用多黏菌素B 5万U、1次/d鞘内注射。用药前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为3、4级。第4次鞘内注射硫酸多黏菌素B后约20 min,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约9 h后双下肢肌力均降至1级。考虑患者的下肢肌无力可能与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有关,停用鞘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用多黏菌素B,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1次/6 h联合万古霉素1 g、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恢复至3级和4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致全血细胞减少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后致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男性,就诊后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规律化疗过程中出现髓外复发,白血病细胞侵犯大脑上矢状窦。间断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其间患者血象进行性下降,且出现口腔黏膜炎。给予亚叶酸钙解救,间断输注成分血等对症支持治疗,血象恢复。后出现骨髓复发,因感染死亡。结论: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可致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吸收加快,另一方面可致上矢状窦结构破坏或通透性增加,化疗药物随脑脊液持续进入血液,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1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普通B细胞型(标危组),以VDCLP方案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AML、HD-MTX方案3疗程,VCLP方案1疗程,CAM方案1疗程,CAML方案1疗程巩固治疗,其后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方案维持治疗,每半年给予VDLP方案化疗1疗程,于2015年11月维持治疗结束,共行腰穿及鞘内注射13次。规律复查持续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MRD)阴性。2016年7月复查骨穿提示复发(幼稚淋巴细胞占15%),流式细胞术检测B系幼稚细胞占12.79%,染色体正常核型。于2016年8月行单药氯法拉滨治疗(52 mg/m 2,第1~5天)达完全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MRD 0.31%,继续单药氯法拉滨巩固1疗程,MRD阴性。2016年10月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母亲供者),移植前行预防性鞘内注射1次,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应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及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输注单个核细胞6.533×10 8/kg,CD34 +细胞4.217×10 6/kg,移植后13 d血小板植入,17 d粒系植入,无急性GVHD表现,未发生严重感染。移植后100 d开始CsA减量(每周减量10%),规律随访骨髓完全缓解、MRD阴性、完全供者嵌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组(HV组)和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组(HI),每组30例。HV组静脉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HI组鞘内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0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 h、4 h、24 h、48 h、10 d,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评估两组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爆发痛(BTP)的发生次数;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0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HI组患者NRS评分、BTP、Ramsay评分和PSQI评分与H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S: t=0.45,0.91,0.52,1.19,0.97,1.92;BTP: t=0.34,1.88,0.86,1.71,1.22,0.76;Ramsay: t=0.56,0.46,0.63,0.22,0.99,0.14;PSQI: t=0.86,1.25,1.46,1.05,0.57,1.93;均 P >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均升高,且HI组均高于H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 3+: t=3.72,3.12,2.85,3.13,2.44;CD 4+: t=3.62,2.45,3.31,3.19,2.70;CD 4+/CD 8+: t=3.10,2.74,2.83,3.24,3.41;均 P < 0.05)。HI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30),稍低于HV组的26.00%(1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70, P=0.100)。。 结论:氢吗啡酮鞘内给药相比于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可以有效镇痛,降低爆发痛发生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