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编码探讨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子宫脱垂及子宫切除后的阴道穹隆脱垂作为盆腔脏器脱垂中常见的类型,其手术治疗方案有很多,主要分为重建手术和封闭手术,其中重建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对盆底薄弱松弛的支持结构进行重建修复,恢复盆腔脏器解剖结构.根据是否应用移植物网片,又将其分为修复自体韧带顶端悬吊重建手术及应用网片的顶端固定重建手术.通过分析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这两种术式的手术与操作编码思路、查找方法.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的编码关键点在于充分理解"术式"和正确分类"部位";保留子宫的宫骶韧带悬吊术和切除子宫的宫骶韧带悬吊术编码为69.22其他子宫悬吊术,保留子宫的子宫骶骨固定术编码为69.22其他子宫悬吊术,切除子宫的阴道骶骨固定术的编码为70.78用移植物或假体的阴道悬吊和固定术,同时应另编码70.9说明移植物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腹腔镜下自体筋膜修复术治疗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脏器脱垂的近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 评估改良腹腔镜下自体筋膜修复术治疗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因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器官脱垂接受腹腔镜下自体筋膜修复术病例共15例,根据女性盆腔"整体理论",利用自体筋膜的修复重建达到解剖、功能复位,并根据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度(POP-Q)分度法和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36.18±7.73)min,术中出血平均(52.14±22.59)mL,均无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07±0.62)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9.36±2.15)个月,主观满意度为86.67%(13/15).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提重物(约10 kg)时导致子宫脱垂复发,余14例患者与术前相比,DeLancey Ⅰ和Ⅱ水平所有指示点在术后1年内的位置变化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性尿失禁、腰骶部下坠不适、腰酸等症状明显改善.15例患者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此次设计的手术主要针对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手术的近期疗效稳定,安全性好,无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成人骰骨相关解剖及其压缩骨折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探讨成人骰骨解剖特点,总结骰骨闭合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新鲜冰冻人体足标本进行解剖,分析骰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特点。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78足)成人骰骨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72 h ,平均8.5 h。致伤原因:扭伤26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压伤18例。按骰骨骨折分型标准分为Ⅰ型8足、Ⅱ型42足、Ⅲ型28足。5例(5足)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73例(73足)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58例(58足)术中采用植骨修复遗留缺损。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足部疼痛肿胀情况。术后1年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足部功能。结果:骰骨解剖观察显示: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骰骨主要与第4、5跖骨基底、第3楔骨、跟骨周围骨质相关节,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组织保护。78例(78足)骰骨压缩骨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33个月。5例(5足)保守治疗患者,伤后6~8周畸形愈合。7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术后6~8周畸形愈合;64足骨折复位充分,术后8~12周骨折愈合。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微型钢板引起的腓骨肌腱激惹、断裂,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根据AOFAS标准评分75~97分,平均93.5分;依据评分评定足部功能:优64例(64足),良14例(14足)。结论:通过对新鲜人体足标本的解剖观察,了解其解剖形态特点,对骰骨压缩骨折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对于骰骨闭合压缩骨折,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的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解剖及在膝前外侧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对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解剖研究,并探讨其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对4例8侧成人下肢冰鲜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并记录穿支蒂长、穿支起始部外径及皮肤穿出点位置。临床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5例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3.4岁;其中2例合并韧带损伤和(或)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0 cm~8.0 cm×5.0 cm,切取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面积10.0 cm×5.0 cm~13.0 cm×6.0 cm,术前行微泡超声造影寻找膝上外侧动脉优势穿支血管并标记皮肤穿出点,术中使用CDU确认优势血管皮肤穿出点,根据膝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设计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缺损区。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按照Bai-ly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解剖发现,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蒂长(8.2±0.9)cm,起始部外径(1.1±0.2)mm。临床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3个月,皮瓣术后2周Ⅰ期愈合,均未出现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外形无明显臃肿,皮瓣色泽、弹性同周围皮肤相近,膝关节功能评定:优4例,良1例,膝关节屈、伸范围100°~150°,患者对膝关节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管径、蒂长理想,其螺旋桨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外观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分析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46.5岁;肘关节X线及CT影像学特征:上尺桡脱位不明显;在冠状突水平或临近冠状突水平尺骨骨折端前方可见三角形或四边形蝶形骨片;肱桡关节正常或桡骨头向前脱位,但桡骨头呈粉碎骨折、桡骨头前缘骨折或桡骨颈向后成角骨折。尺骨近端骨折采用鹰嘴解剖锁定钢板或辅助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克氏针、拉力螺钉或微型钢板固定,桡骨头骨折采用埋头钉、微型钢板或桡骨头置换,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者带线锚钉修复。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6.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4.6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75°~145°,平均100.5°;前臂旋转度为80°~155°,平均132.0°;MEPS为50~100分,平均86.2分,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3例患者发生肘关节僵硬。结论:总结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并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腕关节镜下经尺骨掌侧入路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偏掌侧损伤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经尺骨掌侧(ulnar palmer,UP)入路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偏掌侧损伤(即Palmer 1B掌侧及1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们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经UP入路"由外向内"修复TFCC偏掌侧损伤患者10例。根据术前临床检查及镜检,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稳定者经关节囊缝合,不稳定者经骨缝合。术后采用VAS评分、PRWE评分、握力比(患侧与健侧比值)及活动度(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桡尺偏)评价疗效。结果:Palmer 1B型掌侧损伤8例,其中术前检查提示DRUJ不稳定6例,经骨缝合;DRUJ稳定者2例,经关节囊缝合。Palmer 1C型损伤2例,DRUJ均稳定,经关节囊缝合。所有伤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20.1±6.3)个月,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VAS评分、PRWE评分、握力比、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UP入路修复TFCC偏掌侧损伤安全、可靠,疗效满意;既可经关节囊修复浅层韧带撕裂,又可经骨重建深层韧带解剖止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65例合并后踝骨折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分为缝合锚钉组(采用suture-anchor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螺钉固定组(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前韧带)。缝合锚钉组17例,男7例,女10例;左11例,右6例;年龄(43.76±15.83)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7例。螺钉固定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左34例,右14例;年龄(39.90±13.57)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30例,旋前外展型1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8±4.46)个月,术后12~1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123.71±41.36)min和(25.17±16.29)次,缝合锚钉组分别为(99.94±24.16)min和(16.26±10.5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48,2.175; P=0.045,0.033)。术后螺钉固定组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和后间距分别为(3.15±1.35)mm和(6.48±1.43)mm,缝合锚钉组分别为(2.06±1.47)mm和(6.76±1.78)mm,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28, P=0.002),下胫腓联合切迹后间距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t=0.701, P=0.4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固定组16.67%(8/48),缝合锚钉组5.88%(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82, P=0.258)。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良率,16周时螺钉固定组91.67%(44/48),缝合锚钉组88.24%(15/17);末次随访时螺钉固定组95.83%(46/48),缝合锚钉组94.12%(16/17),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与螺钉固定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相比,缝合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下胫腓联合前切迹的解剖复位率,减少手术时间,但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与面中部皮韧带三维构筑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探讨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与面中部皮韧带三维构筑的相关性。方法:(1)选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2具(男7例,女5例,年龄54~87岁),尸体头部经丙酮脱水、脱脂后,以环氧树脂全透明超薄层进行塑化与切片,使用Leica MZ8立体显微镜和Leica DFC295数码相机观察、分析制备的切片,观察面中部不同局部(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的皮韧带三维构筑特点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面中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缺损。应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分析皮瓣推进距离、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长宽比、缺损面积间的相关关系,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面中部不同部位皮瓣面积、皮瓣长宽比等的差异性。计量资料以 ± s或 M( Q1, Q3)表示。 结果:(1)解剖学研究显示,面部皮韧带走行方向与表情肌走行方向一致,其在上眼睑和上鼻翼鼻面角处的三维构筑具有差异性,上眼睑皮韧带顺眼睑方向走行,而上鼻翼处皮韧带朝鼻翼下方走行。(2)临床研究纳入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64.6±23.4)岁。术后18例患者皮瓣均存活,皮瓣面积为10.6(8.0,18.0) cm 2,推进距离为2.8(2.0,4.0) cm。统计学分析显示,皮瓣推进距离与皮瓣切取面积( r=-0.71, P=0.022)和皮瓣长宽比( r=-0.58, P=0.012)均存在相关性,皮瓣长宽比与缺损面积无相关性( r=-0.23, P=0.365);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皮瓣的长宽比分别为2.1(1.9,2.3)、2.0(1.6,3.5)、3.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6.59, P=0.037)。 结论: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是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面中部不同部位的皮韧带构筑的差异会影响各部位皮瓣推进的难易程度等特性,可能是影响皮瓣设计时长宽比等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修复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撕裂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7.7±7.5)岁(范围17~45岁)。由同一术者施行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自体腘绳肌腱ACL解剖单束重建术,随访2年以上。根据二次关节镜下探查结果评估半月板愈合,根据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主观功能,根据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客观稳定性,根据矢状面MRI上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以术前胫骨前移距离进行分组,前移至少6 mm者(前移阳性组)18例,前移小于6 mm者(前移阴性组)15例,比较术前及术后2年两组患者胫骨前移距离及其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4.0)个月(范围24~39个月)。LMPR完全愈合23例(70%)、部分愈合9例(27%)、不愈合1例(3%)。Lysholm评分由(60.4±13.6)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82.7±11.1)分、术后2年的(91.4±9.1)分( F=155.996, P<0.001);Tegner评分由3(2,5)分[ M( P25, P75)]提高至术后1年的4(3,5)分、术后2年的6(4,6)分(χ 2=47.791, P<0.001)。KT-1000侧侧差值由(9.1±3.3)mm降低至(2.0±1.7)mm( t=11.197, P<0.001);轴移试验由Ⅰ度10例、Ⅱ度20例、Ⅲ度3例改善至正常30例、Ⅰ度3例( U=5.161, P<0.001)。胫骨前移距离由(5.7±3.9)mm减少至(3.5±3.2)mm( t=3.530, P=0.001)。术后2年,前移阳性组的胫骨前移由(8.7±1.8)mm下降至(5.0±3.3)mm( t=4.765, P<0.001),前移阴性组的胫骨前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00, P=0.695)。前移阳性组胫骨前移下降幅度为(3.7±3.3)mm,大于前移阴性组的(0.3±2.8)mm( t=3.115, P=0.004)。 结论: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联合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术后2年半月板愈合率高;膝关节主观功能及客观稳定性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术前胫骨前移≥6 mm患者的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