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杂交手术经心脏表面置入起搏电极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27岁,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联合心脏外科在全麻下开胸经心脏表面起搏器电极植入术及起搏器安置术,原起搏器取出及电极拔除术.术后患者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毒症并发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尿毒症(uremia)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存在密切关联,相比于肾功能正常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尿毒症患者发生ICH的概率以及死亡几率均呈倍数增加,保守治疗的死亡率极高,有文献报道保守治疗死亡率达76%[1].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压水平,清除颅内血肿[2,3].尿毒症合并ICH病情危重,进展迅速,预后不佳,目前临床针对尿毒症合并ICH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在ICH治疗中应用广泛,现就尿毒症合并ICH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指征以及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波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近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射波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近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及此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的58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射波刀治疗后3个月,依据头部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脑转移瘤变化评价放疗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对58例患者进行总生存(OS)和局部无复发生存(LRRFS)分析;以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状态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累计脑转移瘤体积判断射波刀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情况的效果,并获得累计脑转移瘤体积最佳临界值;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射波刀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OS和LRRFS的临床因素;评估射波刀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中,男性26例(44.8%),女性32例(55.2%),中位年龄[ M( Q1, Q3)]64岁(56岁,70岁);每例患者有1~7个脑转移病灶,58例患者共有98个脑转移病灶。射波刀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2例(3.4%);其余56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完全缓解3例(5.4%),部分缓解36例(64.3%),疾病稳定13例(23.2%),疾病进展4例(7.1%);ROC曲线分析显示,依据累计脑转移瘤体积判断射波刀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的曲线下面积为0.593(95% CI:0.423~0.763),累计脑转移瘤体积最佳临界值为15 cm 3。中位随访时间12.6个月(7.5个月,17.9个月)。6、12个月的OS率分别为91.3%、79.5%,6、12个月的LRRFS率分别为93.0%、8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70分比≤ 70分, HR=0.103,95% CI:0.019~0.545, P=0.007)、颅外肿瘤控制情况(已控制比未控制, HR=0.145,95% CI:0.049~0.429, P<0.001)、累计脑转移瘤体积(≤15 cm 3比>15 cm 3, HR=0.105,95% CI:0.028~0.399, P=0.001)是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颅外肿瘤控制情况(已控制比未控制, HR=0.062,95% CI:0.006~0.616, P=0.018)、累计脑转移瘤体积(≤15 cm 3比>15 cm 3, HR=0.440,95% CI:0.007~0.292, P=0.001)、靶区总生物等效剂量(BED)(≤60 Gy比>60 Gy, HR=5.299,95% CI:1.020~27.530, P=0.047)是LRRF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后仅出现1~2级头痛[53.5%(31/58)]、恶心呕吐[36.2%(21/58)]等不良反应,无≥3级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射波刀治疗NSCLC脑转移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近期生存率,不良反应轻微。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颅外肿瘤控制情况、累计脑转移瘤体积可能影响射波刀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OS,颅外肿瘤控制情况、累计脑转移瘤体积、总BED可能影响局部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手术吻合口漏的预测模型及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吻合口漏始终是困扰结直肠外科医生的一个顽疾,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并未降低其发生率。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吻合口漏高危因素被发现。如何高效而系统地组合利用这些孤立的风险因子并量化之,给临床提供科学的吻合口漏风险预警,从而帮助术者制定围手术期预防策略,对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前,结直肠吻合口漏的预测模型大体可以分为预后型模型(术前和术中用于预测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和诊断型模型(早期预警,辅助提高吻合口漏早期诊断率)两类。针对结直肠吻合口漏的防治策略主要有控制基础疾病和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窗、重视和改进吻合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吻合器型号)等,但预防性肠造口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如何降低预防性造口的并发症率,如何降低预防性造口的永久化率都是当前临床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后低剂量放疗对无高危因素晚期下咽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低剂量放疗对术后无高危因素晚期下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头颈外科确诊的235例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35例患者分为2组:术后低剂量放疗组(50 Gy,158例)与高剂量放疗组(>60 Gy,7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治疗、随访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生存情况。应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5(5~94)个月。全组3年总生存(OS)率为68.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3年OS率分别为70.3%、64.9%( P=0.356);全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4.3%,两组3年PFS率分别为65.8%、61.0%( P=0.3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T分期、N分期、病变位置、病理分化程度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放疗剂量、手术与放疗间隔与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与3年OS和PFS均有关,为独立预后因素( P<0.05),性别、放疗剂量和手术与放疗间隔与OS、PFS无关。 结论:对于术后无切缘阳性和包膜外侵犯高危因素的下咽癌患者,术后瘤床和选择性淋巴结引流区给予50 Gy放疗剂量,不会降低疾病的局部控制和总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压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2例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1~5 d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6)。观察组患者行ICP实时监测联合TTM(使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 ℃)等多模态监测的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管理,对照组患者行单纯ICP实时监测,2组患者ICP监测时间均为5~7 d,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依据ICP的实时变化趋势采取阶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同时间ICP、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监测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ICP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第1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ICP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寒战、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较高,血压不稳、脑心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脑疝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低、细化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较高,预后良好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脑出血转化、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P监测联合TTM能降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早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51、χ 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颅骨缺损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患儿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骨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是否伴有脑组织高出骨窗平面1.5 cm将患儿分为脑膨出组(28例)和无膨出组(32例),比较2组患儿颅骨缺损时间、缺损面积等临床资料。应用钛网或聚醚醚酮材料对患儿颅骨缺损进行修补,24例脑膨出组织中无神经纤维束分布的患儿同时行膨出组织切除术。所有患儿门诊随访3~10年,术后1年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2组患儿预后。结果:与无膨出组患儿比较,脑膨出组患儿颅骨去除时的年龄更小,颅骨缺损病程时间更长,癫痫发病率更高,缺损周围脑组织继发改变更多见,但颅骨缺损面积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儿术后均无出血及严重水肿,伤口无感染、脑脊液漏,均一期愈合。脑膨出组16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10例癫痫完全控制,余6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无膨出组8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6例癫痫完全控制,余2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术后1年无膨出组患儿GOS评分明显高于脑膨出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骨缺损发生年龄早、缺损时间较长的患儿易出现严重的缺损局部结构继发改变及偏高的癫痫发生率,治疗更加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三叉神经鞘瘤(TSs)是第二大常见的颅内神经鞘瘤,仅次于听神经瘤。TSs起源于第五脑神经的施万细胞,可于一个或多个间隙中生长,生长模式复杂。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和颅底手术入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TSs全切除率低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历史,使TSs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目前,神经内镜也应用于部分类型TSs的外科治疗中,并获得良好效果。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肿瘤体积小、手术残留肿瘤组织或复发的患者可进行放疗以控制肿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诊疗策略和挑战: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治疗及随访的1例最初误诊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的24岁NB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过程、接受抗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抑制剂劳拉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关键词"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以"adolescent and neuroblastoma"或"adult and neuroblastom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排除14岁以下和原发颅内NB病例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群体NB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结局情况。 结果:患者男,24岁,因体检发现腹部肿块入院,肿瘤原发部位为右侧肾上腺,有淋巴结和骨转移,手术切除腹部肿瘤,经多次病理复核及影像学检查和生物学特征综合分析,确诊为NB。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存在 ALK R1275Q突变。该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及 ALK抑制剂联合抗GD2靶向治疗,病情得以控制。检索获得6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报道142例青少年和成人NB患者,其中男62例,女80例;平均诊断年龄26.5岁。诊断时82例(82/142,57.8%)肿瘤原发部位在腹部;67例(47.2%)发生远处转移,仅局部病变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4.4%,而发生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5.7%;139例接受治疗,其中仅3例进行了靶向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总体生存率为41.6%。 结论:青少年和成人NB罕见,常原发于腹部,较儿童NB异质性更高,预后较儿童NB差,远处转移是青少年和成人NB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针对该人群靶向治疗方案相对缺乏,使用三代ALK抑制剂与抗GD2免疫治疗的靶向治疗对该人群NB可能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