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及微血管的增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导致颅内动脉瘤的渗出性增加,并认为是颅内动脉瘤不稳定的标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颅内动脉瘤瘤壁的渗透性进行量化,进而对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近年来,DCE-MRI开始逐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病变的研究中,本文针对应用DCE-MRI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螺旋CT引导的钻孔抽吸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引导的钻孔抽吸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传统开颅手术56例(开颅组);术前使用螺旋CT定位血肿范围,依据扫描结果定位穿刺点进行钻孔抽吸引流56例(抽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变化,计算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白细胞介素(IL)-17、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抽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颅组[(1.21 ± 0.28) h比(2.43 ± 0.37) h、(131.98 ± 39.51) ml比(231.64 ± 47.65) ml、(41.05 ± 5.68) ml比(62.93 ± 7.83)ml],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组[(89.57 ± 6.15)%比(77.95 ± 5.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抽吸组S100B、NES、IL-17、IL-1β、CRP水平低于开颅组[(0.49 ± 0.18) μg/L比(0.67 ± 0.24) μg/L、(15.32 ± 1.67) μg/L比(17.61 ± 1.59) μg/L、(147.38 ± 14.86) ng/L比(172.59 ± 12.94) ng/L、(84.17 ± 10.48) ng/L比(107.43 ± 9.35) ng/L、(33.78 ± 4.77) mg/L比(47.01 ± 4.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抽吸组NIHSS评分低于开颅组、Barthel评分高于开颅组[(3.57 ± 2.13)分比(7.83 ± 2.96)分、(84.56 ± 8.16)分比(67.43 ± 6.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传统开颅手术,在螺旋CT引导下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抽吸引流的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更佳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iR-12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iR-126水平,阐明其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杭州医学院附属临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测定血清miR-12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miR-126水平低于对照组[(0.46±0.11)比(1.00±0.13), t=24.562, P<0.05],血清CRP、TNF-ɑ、NF-κ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74±0.69)mg/L比(3.98±0.61)mg/L,(62.43±8.26)μg/L比(31.28±6.54)μg/L,(19.73±1.02)μmol/L比(4.92±0.87)μmol/L, t=40.034、22.902、85.570,均 P<0.05]。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轻、中、重度组)血清miR-126和CRP、TNF-ɑ、NF-κ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7±0.09)、(0.44±0.12)、(0.36±0.11),(6.91±0.72)mg/L、(8.63±0.67)mg/L、(9.14±0.75)mg/L,(53.16±8.19)μg/L、(62.57±8.33)μg/L、(70.38±8.09)μg/L,(12.49±0.97)μmol/L、(19.58±1.11)μmol/L、(25.64±1.05)μmol/L, F=14.433、41.379、17.796、623.893,均 P<0.05);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R-126水平降低,血清CRP、TNF-ɑ、NF-κB水平升高。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26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0.53±0.10)、(0.38±0.12), t=5.279, 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CRP、TNF-ɑ、NF-κB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7.85±0.64)mg/L、(9.16±0.73)mg/L,(51.07±8.32)μg/L、(73.26±8.17)μg/L,(14.73±1.08)μmol/L、(26.52±0.99)μmol/L, t=7.392、10.317、43.424,均 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面积与血清miR-126呈负相关( r=-0.623, P<0.05),与血清CRP、TNF-ɑ、NF-κB均呈正相关( r=0.581、0.618、0.642,均 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iR-126与CRP、TNF-ɑ、NF-κB均呈负相关( r=-0.593、-0.624、-0.618,均 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iR-126水平降低,其可能通过参与炎性反应参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过程,检测血清miR-126水平在高血压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溶栓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兴安盟人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静脉溶栓)、醒脑静组(71例,静脉溶栓+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缺损评分(NIHSS)、日常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脑损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醒脑静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5±0.83)ng/L比(6.85±1.02)ng/L,(43.61±5.14)ng/L比(60.31±7.04)ng/L,(35.93±4.25)ng/L比(20.93±3.11)ng/L, t=17.94、16.14、15.37,均 P < 0.001];醒脑静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36±5.28)cm/s比(41.15±5.12)cm/s,(61.27±7.02)cm/s比(50.19±6.08)cm/s,(44.92±5.63)cm/s 比(37.26±4.93)cm/s, t=9.40、10.05、8.62,均 P < 0.001];治疗后,醒脑静组NIHSS、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0.36±1.52)分比(14.62±2.05)分,(76.19±8.08)分比(65.28±7.14分, t=14.06、8.52,均 P < 0.001];治疗后醒脑静组血清丙二醛水平高于对照组[(6.35±1.02)μmol/L比(10.05±1.63)μ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114.31±13.69)U/L比(92.25±10.16)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21、10.90,均 P < 0.001);醒脑静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星形胶质源性蛋白均低于对照组[(24.01±3.24)IU/L比(30.31±4.02)IU/L,(0.73±0.17)ng/L比(1.13±0.22)ng/L, t=10.28、12.12,均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采用静脉溶栓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可改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减轻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利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5例。对照组实施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研究组实施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术后均实施早期系统康复训练,记录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术后血清炎症及应激因子水平变化,观察两组脑出血复发、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手术耗时[(85.39±5.24)min]显著长于对照组[(64.17±4.31)min],血肿清除率[(94.66±5.18)%]显著高于对照组[(76.82±5.39)%]( t=-14.56、-17.63,均 P < 0.001)。研究组术后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68.29±5.36)ng/L]、白细胞介素1[(237.62±13.87)ng/L]、去甲肾上腺素[(75.39±5.82)μg/L]和氢化可的松[(30.96±2.97)μ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4.61±5.62)ng/L、(295.47±14.69)ng/L、(91.62±6.41)μg/L、(38.25±3.16)μg/L]( t=7.95、18.42、16.84、11.75,均 P < 0.001)。两组术后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研究组脑出血复发率[1.54%(1/65)]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0.77%(7/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31%(8/65)、27.69%(18/65)](χ 2=4.30、5.99,均 P < 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预后总体优良率[86.15%(56/65)]显著高于对照组[67.69%(44/65)](χ 2=6.24, P < 0.05)。 结论:较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耗时更长,但可有效提高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缓解应激及炎性反应,且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出血复发和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 Slicer在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在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占位并行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活检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3D Slicer软件将头颅CT、MRI等多种影像学资料进行多模态配准,重建颅内占位病灶、血管、脑室及脑组织,在三维视窗展示其空间位置关系;设定靶点并计算靶点坐标,模拟最佳的穿刺路径,并根据模拟路径实施穿刺。术后复查头颅CT评估3D Slicer辅助活检取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所有患者3D Slicer重建效果均良好,病灶、血管、脑室、脑沟、脑回显示清晰。根据病灶位置设计穿刺靶点,22例患者中,穿刺靶点定位在额叶者8例、基底核区6例,顶枕区3例、颞叶2例、近侧脑室后角2例、鞍区1例。所有患者均按术前模拟穿刺路径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所有活检取样部位均位于病灶内,取样部位与预设靶点位置均吻合。术后患者均无出血、感染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理学证实脑胶质瘤11例、淋巴瘤3例、脱髓鞘病变2例、转移性腺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坏死性炎性反应1例。结论:3D Slicer能够保障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活检术穿刺位置的准确性和穿刺路径的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活组织检查术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活组织检查术的30例高龄患者(72~93岁)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同时评估机器人的手术精度,包括导航精度和穿刺精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判断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结果:30例患者的穿刺针均一次性置入目标病变,且针尖均位于病变组织内。术后1例患者出现靶区渗血(血肿体积<10 ml);1例出现癫痫发作。30例患者均获得病理学检查,其中24例为肿瘤性病变,包括淋巴瘤10例、转移癌6例、神经上皮来源肿瘤5例、生殖细胞瘤3例;另6例为非肿瘤性病变,包括非特异性炎性反应4例、多发性硬化和脱髓鞘病变各1例。30例患者的机器人导航精度为(0.4±0.2)mm(0.1~0.7 mm),穿刺精度为(1.0±0.2)mm(0.6~1.3 mm),且导航精度高于穿刺精度( t=-11.64, 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及是否肿瘤性病变均对穿刺精度无影响(均 P>0.05),而是否存在广泛脑萎缩是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 t=-2.52, P<0.05)。 结论:对高龄颅内病变患者行机器人辅助的活组织检查术,其术后并发症少,穿刺精度高,但伴有广泛脑萎缩时会影响穿刺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定量磁化率成像序列对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颅内炎性反应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使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序列探索MRI上无幕上病灶的视神经脊髓炎(NMOSD)患者颅内潜在的炎性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70例NMOSD患者和35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接受QSM、三维T 1加权成像(3D-T 1)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比较急性发作期、慢性期NMOS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全脑磁化率差异。将差异脑区的磁化率与脑脊液(CSF)中的炎性指标做相关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MOSD患者的多个脑区磁化率存在差异(包括双侧海马、楔前叶、右楔叶、壳核、顶上小叶和颞下回)( P<0.001)且事后检验显示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期NMOSD患者相比,急性发作期NMOSD患者的楔叶磁化率增加(0.009 ± 0.004比0.005 ± 0.004, P<0.05),且磁化率与CSF中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 0.494, P<0.05)。 结论:尽管NMOSD患者的MRI上没有幕上病变,但幕上一些脑区会存在磁化率的增高,部分与CSF中的炎性标志物有明显相关性,QSM序列可用来探索没有明显幕上病灶NMOSD患者潜在的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兰溪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炎性因子变化,及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12.32±1.02)分,高于对照组的(9.87±1.45)分,而颅内压(169.84±10.19)mmH 2O、NIHSS评分(10.73±1.9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03.24±15.69)分和(16.52±3.07)分( t=8.740、11.291、10.024,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DAO)(0.64±0.12)U/L、内毒素(2.54±0.48)U/mL、D-乳酸(3.64±1.09)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32±0.30)U/L、(3.64±0.61)U/mL和(5.73±1.18)μg/L( t=13.310、8.963、8.229,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27.39±5.64)pg/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0.38±3.24)m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7.83±1.79)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39.98±9.97)pg/L、(15.64±3.19)mg/L和(13.24±3.21)μg/L( t=6.951、7.317、9.310,均 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80.00%)优于对照组(57.00%)(χ 2=4.713, P<0.05)。 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效果好,可改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