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斜坡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 M( Q 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 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56, 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水肿(χ 2=3.482, P=0.038)、肿瘤全切(χ 2=9.127, P=0.001)、手术时间( F=8.954, P=0.013)、术后住院时间( F=3.652, P=0.025)、术后并发症(χ 2=1.550, P=0.024)、术后KPS评分( F=2.856, 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 2=4.824, 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瘤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颞区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附三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耳颞区域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例因耳颞区恶性肿瘤或反复感染形成窦道手术后出现耳颞区不同程度巨大复合组织缺损而行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的肿瘤或病灶完整切除后,根据手术切除后于耳颞区留下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和特点分别实施耳后舌形瓣转移修复、吻合血管蒂游离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Ⅰ期头皮扩张Ⅱ期病变清除腹部脂肪术腔充填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良好。结论:耳颞区解剖复杂涉及头颈及侧颅底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术后形成的由皮肤、肌肉和骨组织组成的巨大复合组织缺损多需一期修复,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法,达到彻底切除肿瘤、清除病灶同时覆盖术腔修复缺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底多孔道蔓延的海绵窦原发性硬脑膜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68岁,2020年1月4日因“左眼胀痛伴面部麻木疼痛1个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就诊。患者自觉左眼有轻度视力下降。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5 分。左眼睑下垂,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无出血,视野正常,眼球运动可、无震颤,嗅觉敏感,双耳听力正常,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声音无嘶哑,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腱反射阳性(++),身体深浅感觉皮层觉对称,行走稳,Romberg征阴性。胸部腹部CT常规非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征象。头颅CT平扫发现左侧海绵窦旁(图1A)、左侧眼眶后壁(图1B)、翼腭窝等密度软组织影(图1C),骨窗片提示左侧Mecke腔扩大,外侧壁模糊;CT增强后见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约30.0 HU。CTA显示颅内动脉左侧海绵窦段走行正常,病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图1D)。MR T 1WI、T 2WI及T 2WI压脂像均显示病灶为等信号(图1E),DWI序列呈略高信号,在颞骨背景抑制的情况下Mecke腔内病灶明显(图1F),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66×10 -3 mm 2/s;增强后病灶中等强化,强化的病灶向前沿眶上裂侵犯眼眶肌锥内后缘、向内前沿圆孔侵犯翼腭窝(图1G)及向内后沿Mecke腔侵犯后颅凹(图1H)。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在上海华山医院PET/CT检查发现左侧海绵窦旁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为16.3。于2020年1月21日在上海华山西院区行择期开颅探查手术,术中发现肿瘤病灶位于硬膜外,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偏韧,血供异常丰富,触之易出血,表面有神经覆盖。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膜相关免疫球蛋白CD79a阳性,T淋巴细胞标记物CD3少量阳性,增殖细胞抗原标记物Ki67为9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生发中心细胞及所致淋巴瘤的标记物CD10、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角蛋白阴性,钙循环蛋白S100部分阳性、B细胞系特异激活因子PAX5阳性。病理诊断:(1)(海绵窦)小圆细胞恶性肿瘤;(2)考虑B细胞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脑出血减压术后颞肌外颅骨修补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30岁。脑出血术后左侧肢体活动障碍5月余,于2021年11月3日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既往于2017年以“左侧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诊断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于2018年行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 bypass),术后均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于2021年5月23日 01:00左右突发头痛、呕吐、左侧肢体无力,急诊头颅CT及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额颞叶出血继发脑室出血,MMD,右侧颈内动脉C6段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分叉部动脉瘤。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大骨瓣减压术,术毕颞肌直接贴附脑表面,硬脑膜敞开未予缝合修补。患者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本次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头右侧额颞顶部约13 cm×10 cm颅骨缺损,骨窗稍塌陷,张力不高。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80分(轻度功能障碍)。于2021年11月5日局部麻醉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到达眼动脉后,眼动脉以远闭塞,自前颅底向颅内有烟雾状血管形成。(2)右侧颈外动脉造影: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依次发出甲状腺上动脉、咽升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分出颞浅动脉后延续为上颌动脉,发出颞深动脉,脑膜中动脉未显影,考虑上次减压手术时已破坏。①右侧颞浅动脉自颈外动脉主干发出后,绕行颧弓向上延续为较粗顶支,并向前发出较细额支,颞浅动脉顶支和额支各以1支主干上行,沿途发出多个细小分支后,均在骨窗缘附近向颅内发出丛状分支,分布于脑皮质,颞浅动脉顶支向颅内的代偿血管中,有1支远端分支经额叶后部区域到达纵裂,垂直向内供血。②右侧颞深动脉分为2支主干,主要分布于颞肌,并向骨窗区域发出代偿性血管,代偿供血分布区约占骨窗区4/5面积,造影剂浓集。(3)右侧椎动脉造影:大脑后动脉供血范围增大,经大脑后向右侧颞底及右侧顶叶皮质代偿性供血。(4)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及后交通动脉显影良好,后交通动脉以远闭塞,自前颅底向颅内有烟雾状血管形成。(5)左侧颈外动脉造影:颞浅动脉通过与大脑中动脉2支搭桥血管向颅内供血,供血范围侧位约前2/3面积,向右侧幕上无代偿性供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22~61岁。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要点、手术入路、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疗效及复发等。结果: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声音嘶哑、呛咳、耳鸣、局部包块等。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CT表现为颈静脉孔区骨质边缘不规则破坏;颅脑MRI表现为颈静脉孔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的病变。根据病变范围选择手术入路,15例患者中颞下窝A入路12例,颞下窝B入路2例,乳突及颈部联合入路1例。5例面神经严重受侵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行耳大神经移植桥接术重建面神经功能,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Ⅴ级4例、Ⅵ级1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Ⅲ级2例、Ⅳ级3例。术前Ⅸ、Ⅹ脑神经功能障碍者5例,术后有2例恢复功能,3例无改善。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及S-100蛋白染色阳性、细胞角蛋白染色阴性)确诊为软骨肉瘤。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随访28~234个月,15例患者均存活,其中2例复发,复发时间均为术后7年,给予再次手术切除。结论: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伴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积极修复面神经。软骨肉瘤术后有复发风险,患者应接受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定制型颞下颌关节-颅底联合假体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颅底联合假体,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TMJ-颅底联合病损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s 18.0 软件,根据颅颌面骨应力分布、TMJ和颅底解剖结构与关节运动特征,个性化设计TMJ-颅底联合假体,主要包括颅底、关节窝、关节头和下颌柄4个部件。通过五轴精加工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制作假体。手术选择改良耳颞前切口[必要时附加下颌后和(或)下颌下切口],显露TMJ-颅底联合病变后,在导板辅助下精准切除病变,固定假体。术中和术后分别对常规评价、颅颌关节结构及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10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2±13.6)岁]术中假体均顺利就位且与骨面贴合紧密。随访(29.4±17.3)个月(6~54个月)后,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切口愈合良好,面形得到较好维持,均未发生头晕、头痛、脑脊液漏及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功能、开口度和患侧侧方运动均有明显改善,但前伸和健侧侧方运动恢复欠佳;术后曲面体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假体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后假体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功能区最大误差为(0.52±0.17) mm,非功能区最大误差为(1.62±0.26) mm。结论:本项研究自主研发的定制型TMJ-颅底联合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颅底手术中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同移位方式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行侧颅底区域手术时移位颞骨内段面神经对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面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侧颅底肿物切除并行面神经移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数据和随访资料。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的面神经功能,记录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的时间,分析可能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男8例,女25例,年龄(44.6±12.2)岁。25例行完全面神经移位,8例行部分面神经移位,90.9%(30例)的患者末次随访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颞下窝入路A型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25例,75.8%)。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瘤( OR=26.496,95% CI:1.008~695.757, P=0.049)和出血量增加( OR=1.196,95% CI:1.021~1.401, P=0.026)与面神经功能不良相关。 结论:术中单纯移位面神经,多数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恢复至HBⅠ~Ⅱ级,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大可能是术后面神经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为3.0~7.5 cm,7例肿瘤突破中颅底向颞下窝生长,3例肿瘤突入翼颚窝,2例肿瘤向颅后窝侵犯;10例患者的颅中窝、岩尖区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例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岩骨段,3例肿瘤包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术后1周内复查头颅CT和MRI。MRI显示肿瘤切除率100%为全切除,肿瘤切除率≥90%但<100%为次全切除,肿瘤切除率<90%为部分切除。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患者,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1例,均在出院前治愈;术后新发手术同侧面部麻木感6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不同程度的手术同侧咬合无力6例。无一例出现颅内出血或脑脊液漏。1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4.7±4.3)个月(6~50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肿瘤全切除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另2例患者肿瘤复发;术后出现新发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初步观察发现,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肿瘤全切除比例较高,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