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头颈鳞状细胞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手术干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2例病变包绕颈动脉的晚期头颈肿瘤患者资料,其中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48~79岁。患者的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均在2级及以下,影像学诊断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动脉均被肿瘤包绕≥270°。本组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总结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手术相关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患者生存质量及总生存率。患者生存质量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对比分析,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进行分析。结果:覆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无支架置入并发症。手术R0切除8例,R1切除1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在“疼痛”“情绪”“焦虑”方面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236、-2.460、-2.200, P值均<0.05)。随访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1例患者失访,3例出现局部复发,发生率为37.5%(3/8)。患者的12个月生存率为59.9%。 结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侧颅底肿瘤手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41例病例回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检查、诊断、手术经过及随访情况等。共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4例(58.5%),男性17例(41.5%),平均年龄47.9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分为毗邻、压迫、侵袭和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分别观察术中肿瘤与颈内颈动脉的关系及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32例(78.0%,32/41)颈内动脉得到保留,9例(22.0%,9/41)颈内动脉进行了重建。27例(65.9%,27/41)在影像学上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肿瘤均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11例(26.8%,11/41)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中,5例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另外6例无法自血管表面分离而行血管重建;1例(2.4%,1/41)侵袭颈内动脉的肿瘤及2例(4.9%,2/41)颈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9)月,除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提示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侧颅底肿瘤,通常可与颈内动脉分离;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术前应做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中首先尝试分离,分离失败则进行血管重建;侵袭颈内动脉管壁的肿瘤及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在术中可直接将肿瘤与受累段颈内动脉一同切除并进行血管重建。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内动脉支架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支架的应用经验,明确颈内动脉支架在颅底手术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22例置入颈内动脉支架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左侧5例,右侧16例,双侧1例;年龄33~75岁;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4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1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16例。结果:22例患者术前根据CT血管造影(CTA)、MRI以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评估颈内动脉受侵蚀程度,发现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遂于术前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术中发现肿瘤组织不同程度地包绕颈内动脉,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全切或次全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自发性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颈内动脉支架段狭窄或闭塞。结论:对于颅底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提示颈内动脉受累节段局限,术前放置颈内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队列研究的大动脉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华东大动脉炎队列(ECTA)患者及其亚组的临床特征,观察其疾病特点。方法:基于ECTA队列,收集队列中2009年1月至10月初诊大动脉炎患者资料,根据性别、年龄、疾病活动、治疗等分组,采用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比较,分析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 结果:454例大动脉炎患者中,男女比1∶4.75(79/375);症状以头晕/头痛、乏力和胸闷/胸痛为主;影像学分型Ⅴ型和Ⅰ型最常见,锁骨下动脉和颈动脉最常受累,主要表现为血管狭窄。并发症以高血压为主,结核与乙型肝炎是较常见的合并感染。亚组分析显示,活动组、女性患者、低龄(年龄<40岁)和初治组的患者症状分别较非活动组、男性、高龄(年龄≥40岁)和经治组明显,活动组炎症指标如CRP[10(2,33)mg/L与3(1,14)mg/L, Z=-4.49, P<0.01]、ESR[(45±33)mm/1 h与(25±23)mm/1 h, t=-5.82, P<0.01]等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而女性患者仅ESR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龄组SAA、初治组ESR明显高于另一亚组[19(6,95)mg/L与10(4,39)mg/L, Z=2.06, P<0.05][(44±34)mm/1 h与(32±28)mm/1 h, t=3.77, P<0.01]。 结论:大动脉炎患者以年轻女性为主,Ⅴ型和Ⅰ型最常见,初诊时疾病多处于活动状态。大动脉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可伴有结核等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大动脉受累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大动脉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677例AAV患者大动脉受累的临床表现、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采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①有大动脉或一级分支受累的AAV患者9例,占同期住院的AAV患者的1.3%,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47岁。② 9例患者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4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4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1例。③大动脉受累平均每例3处,主要集中在7处部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3例,头臂干(含颈动脉、锁骨下动脉)4例,腹主动脉2例,腹腔干1例,肾动脉2例,累及肱桡动脉1例,髂动脉及下肢动脉2例,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1例。④大动脉病变形式:3例有动脉瘤、动脉扩张和/或夹层,6例有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有动脉周围炎。⑤全身疾病活动情况:发现大动脉受累时,原发病多处于活动期,血管炎活动评分平均(19±11)分,五因子评分平均(1±1)分。AAV脏器受累包括肺受累6例,肾脏受累6例,耳鼻喉受累4例,眼部受累1例,神经系统受累3例,消化道受累1例。⑥治疗和预后:全部患者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术。结论:AAV以小血管炎为主,也可有大动脉受累,多见于活动期患者,受累部位以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等为主,可表现为动脉瘤、动脉夹层、动脉狭窄、动脉周围炎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原发病稳定前提下手术处理受累大动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人工智能技术评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脑萎缩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中Mismatch比值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转归;深度学习重建辅助流动敏感黑血序列在豆纹动脉MRI的临床应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CT易损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22欧洲指南下CT肺动脉成像参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预测价值研究;胸腺类癌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实性成分质量比预测IA期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高分辨率CT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CT脂肪衰减指数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的影响因素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基于联合DCE-MRI灌注参数、ADC值和临床特征模型对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T2 mapping序列结合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CT细胞外体积分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高分辨率MRI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复杂性肛瘘诊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基于MRI-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基于CT增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术前评估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应用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基于MRI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双参数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诊断宫颈癌患者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价值分析;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3~4的移行带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基于腰椎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脊柱关节炎影像表现特点;儿童睾丸畸胎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胸部增强CT在咯血患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宽体探测器不同扫描方案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对放射科CT辐射剂量的管理;联合80 kV管电压及Karl迭代重建降低320排CT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三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技术对门静脉和肝静脉一体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优化低剂量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压缩感知3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增强扫描在肿瘤脑转移检出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及脑肿瘤的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与颅内动脉钙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基于CT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基于OBE理念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R实训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超声诊断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tansient perivascular inflamm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TIPIC)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超声检查对其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TIPIC综合征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42岁,因左侧颈部肿块伴疼痛3 d入院.超声检查显示,左侧颈动脉分叉处至颈内动脉前壁、内侧壁局部增厚,且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TIPIC综合征.予阿司匹林治疗后症状改善,2个月后复查超声示颈动脉病变基本消失.结论 TIPIC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新命名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为单侧颈部疼痛,合并/不合并向头部放射,缺乏特异性,临床易误诊漏诊.超声检查可显示受累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病变范围、病变血供情况,可作为本病诊断及预后随访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颈动脉超声诊断椎动脉夹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在椎动脉夹层(V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 9 例确诊的VAD患者,总结VAD病因、临床表现、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9 例VAD患者,6 例无明显诱因、3 例有按摩等外伤史;右侧椎动脉受累 7 例、左侧2 例;9 例均累及V2 段,同时累及V1 段3 例、同时累及V3 段2 例;以头颈部疼痛为主要症状5 例,眩晕3 例,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1 例.结论 颈动脉超声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观察椎动脉管壁结构、测量内径、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VAD重要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AIS后癫痫发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初次癫痫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发作形式、病灶位置等情况;并选取同期8 0例AI S后未出现癫痫发作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TOAST亚型、病灶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基础病史、合并症、不良嗜好等],分析造成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AIS后癫痫发作患者中,以迟发性癫痫发作多见(占62.50%),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71.25%),发作次数多为单次发作(68.25%),病灶多累及皮质、多脑叶.80例患者首次癫痫发作时间、病灶部位在不同发作类型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出血转化、不良嗜好、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OAST亚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病灶大小、受累动脉系统、NHISS评分和肺部感染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亚型、病灶部位(皮质)、病灶范围(多脑叶)、病灶大小(>5 cm2)、受累动脉系统(颈动脉循环)、NHISS评分(>20分)是诱发AIS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IS后癫痫发作以迟发性、单次、皮质部位、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要表现,而TOAST亚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病灶大小、受累动脉系统、NHISS评分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相关缺血性卒中颅内缺血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本研究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涉及自发性颈总动脉分叉夹层(spontaneous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dissection,sCCABD)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ICAD),对与此相关的缺血性卒中颅内缺血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组2014年12月1日—2021年11月15日住院的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影像学特征等信息.将患者分为颅内无梗死病灶组、单发梗死病灶组和多发梗死病灶组3组,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受累血管部位及节段数等的差异.结果 研究纳入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17例,其中无梗死病灶组2例,单发梗死病灶组4例,多发梗死病灶组11例.无梗死病灶组夹层发生于C1升段(2例)、C2段(1例)、C3段(1例)、C4段(1例),单发梗死病灶组夹层在C1升段(5例)最多见,多发梗死病灶组夹层多发生于C1升段(5例)和C3段(5例),C2段(4例)、C1球部(3例)和C4段(3例)次之,颈总动脉分叉(1例)和C5段(1例)最少.脑梗死灶分布模式:单发梗死病灶组表现为区域性梗死(2例)、局部梗死(1例)、深部较大梗死(1例);多发梗死病灶组以内分水岭梗死(4例)、区域性梗死(3例)最多见,局部梗死(2例)、深部较大梗死(2例)次之,浅表小面积梗死(1例)、深部较小梗死(1例)最少.结论 本研究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多发脑梗死居多,血管夹层多发生于C1升段和C3段,C1球部、C2段和C4段次之,颈总动脉分叉和C5段最少,球部可以受累或闭塞,颅内缺血病灶的多少与受累血管节段数量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积累病例深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