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莫利用药引起顽固性低血糖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男,83岁,体质量80 kg.因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外伤左足第四、第五足趾疼痛,未处理,逐渐出现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既往史:高血压20余年,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平稳;肾功能异常9年,服用开同和尿毒清颗粒;11年前因右颈动脉狭窄于我院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年,半年前于我院行双侧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1年前因胸主动脉夹层于我院行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冠心病3年,2年前于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应用波立维早1片、阿托伐他汀钙10 mg晚2片,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每日二次、每次一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术中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上述患者手术操作过程、血管再通、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1例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有16例(14.4%)患者发生支架内再闭塞.分析发现支架内再闭塞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程度较高且多数患者术前未进行充分的抗栓治疗.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111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与预后不良组(45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支架内再闭塞(OR 0.315,95%CI0.106~0.932,P=0.037)及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OR 0.978,95%CI0.959~0.997,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闭塞可能与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高、抗栓治疗不充分等因素相关,而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以及支架内再闭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颅内侧支循环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CD)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术前检查,评估颅内侧支血管循环的情况,评估其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3例行CAS手术的患者行TCCD检查,评估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开放的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对比,分析导致TCCD侧支开放误诊的因素.结果:颈动脉超声提示: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52例,双侧颈动脉均为重度狭窄或闭塞5例,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合并另一侧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6例.ACoA开放组诊断符合率为79.4%、灵敏度为73.9%、特异度为94.1%、误诊率为5.9%、漏诊率为26.1%、阳性预测值为97.1%、阴性预测值为57.1%;PCoA开放组分别为84.1%、92.7%、68.2%、31.8%、7.3%、84.4%、83.3%;OA 开放组分别为 88.9%、100%、78.8%、21.2%、0%、81.1%、100%.三组与DSA一致性的Kappa数值分别为0.565、0.635、0.780.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影响因素,如前交通动脉压力差小,后交通动脉或眼动脉血管走行变异(详细说明)对TCCD误诊颅内血管侧支开放均有意义,为危险因素.结论:TCCD检查在术前较准确评估颅内侧支循环情况,能够为CAS手术提供可靠依据,且对术后定期随访颅内侧支循环变化情况,是更为有效安全简捷的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动脉蹼致伴失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缺血性卒中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而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青中年卒中发病率日益增高,而且其危险因素及病因与老年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青中年卒中患者除积极使闭塞血管再通和做好二级预防以外,尚需注意是否存在其他少见卒中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8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西安大兴医院、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的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患者的血管闭塞部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补救性颈动脉穿刺原因、股动脉穿刺至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时间、颈动脉穿刺成功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7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例因Ⅲ型主动脉弓、1例因主动脉弓置换术后、1例因右侧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2例因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成折角迂曲、1例因双侧股动脉闭塞而无法建立经股动脉穿刺路径。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穿刺颈动脉成功,其中7例术后即刻为mTICI分级3级、1例为mTICI分级2b级;颈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约35 min,最短者为10 min,最长者为90 min。所有患者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均未发生颈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气道受压等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为0~2分,2例患者的mRS评分为6分(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结论:对于伴Ⅲ型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腹主动脉闭塞等致经股动脉穿刺建立机械取栓路径困难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快速改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闭塞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MCA)闭塞临床上极为罕见,患者的生存率极低。本文报道1例因颅底骨折而导致右侧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及MCA闭塞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见瘘口复发,随访半年临床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眼卒中绿色通道的眼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超选择眼动脉内溶栓(IAT)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干预性、单中心临床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AT治疗的RAO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入院。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RPC)血流密度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中,成功行IAT治疗34只眼;因患眼同侧颈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导管无法上行插入眼动脉,未能成功行IAT治疗4只眼。治疗后1~3 d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BCVA以及SCP、DCP、RPC血流密度和CRT的变化。记录绿色通道救治相关指标:发病至首诊医院(发病-首诊医院)时长、发病至眼卒中中心(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长。患眼与对侧健康眼治疗前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患眼IAT治疗前后BCVA、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成功行IAT治疗的34例34只眼中,男性18例(52.9%,18/34),女性16例(47.1%,16/34);年龄(51.0±12.9)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分别为30、4只眼。治疗前、后,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2.52±0.61、2.18±0.85;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53, P=0.002)。治疗前,与对侧健康眼比较,患眼SCP、DCP、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CR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治疗前比较,患眼SCP、DCP血流密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3、-2.427, P=0.010、0.014);RPC血流密度、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48、-1.454, P=0.150、0.159)。患者发病-首诊医院时间为(6.56±6.73)h;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间为(24.11±19.90)h。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早期均未发生脑出血;后期亦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结论: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IAT治疗RAO有较好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