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LR、RDW、6MWD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6分钟步行距离(6MWD)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其中,频繁急性加重表型5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48例。检测各组NLR、RDW、6MWD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NLR水平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43,敏感度72.92%,特异度62.26%。2组间RDW水平、6MW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NLR水平升高,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冲振荡法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气道阻力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法(IOS)气道阻力测定在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COPD患者,以上一年度急性发作次数,分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 n=32)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 n=47),健康对照组为正常体检者30人,采用IOS测定的气道阻力及频谱微分均值图,肺功能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EV 1/FVC等指标并比较。 结果: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较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吸-呼相X5差值(ΔX5)升高(0.14±0.03比0.09±0.03, P<0.05),电抗流量依赖性降低(-0.70±0.13比-0.60±0.09, P<0.05),2组FVC、FEV 1、FEV 1%pred、FEV 1/FVC、黏性阻力总气道阻力、周边气道阻力,呼吸阻抗中周边气道弹性阻力(X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重线性相关提示年发作次数与ΔX5、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IOS肺功能测定ΔX5可用于COPD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 d内再住院是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30 d内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再住院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认识影响慢阻肺早期再住院的危险因素,帮助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来减少慢阻肺的短期再住院。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研究数据来自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以AECOPD为第一诊断住院的病例,按住院频次分为30 d内再住院组(67例,496例次)、非30 d内再住院组(311例,720例次)、无再住院组(845例,845例次)。分析出院后30 d内主因AECOPD再住院患者的平均年住院频次、临床特征以及影响30 d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结果:5年期间共有378例患者发生再住院,其中67例患者在30 d内再住院122例次,5年内总住院496例次,年平均住院频次为1.48次。其中,30 d内再住院≥2次的患者20例,年平均住院频次达到1.98次。以上2组患者的年平均住院频次分别为非30 d内再住院患者(311例,年平均住院频次为0.46次)的3.2倍和4.3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30 d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为呼吸衰竭( OR=2.28, P=0.004)、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OR=3.15, P=0.00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OR=7.03, P<0.001)等。 结论:具有30 d内再住院病史的慢阻肺患者表现出明显频繁加重再住院的特征,是慢阻肺频繁加重表型的"标签"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白求恩医院呼吸科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门诊随诊的93例稳定期老年慢阻肺患者,分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45例和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48例,并采集患者体质指数(BMI)、肺功能、吸烟指数(包年)、呼吸状况问卷及血肌酐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BMI[19.59(18.08~23.50)kg/m 2]低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23.36(21.14~25.46)kg/m 2],而mMRC量表评分[3.00(1.00~3.00)分]、CAT评分[15.00(8.50~17.50)分]、吸烟指数[60.00(30.00~80.00)包年]均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1.00(0.00~1.00)分、10.00(6.00~13.75)分、37.50(3.75~60.00)包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8.898、17.671、7.318、6.589, P=0.003、<0.001、0.007、0.010);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105.13(89.84~114.69)ml·min -1·1.73m -2]低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121.74(93.89~142.02)ml·min -1·1.73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71, P=0.014);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40.10(31.40~56.00)%]低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70.65(47.36~8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7.814, 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指数和GFR的 OR值(95% CI)分别为1.025(1.006~1.044)和0.957(0.927~0.995)( P=0.009、0.025),即随着吸烟指数增加和GFR降低,慢阻肺频繁加重的风险增加。 结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老年慢阻肺患者存在差异,频繁急性加重表型老年慢阻肺患者BMI较低、吸烟指数更高、临床症状多、肺功能差,容易发生早期肾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情频繁急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加速病情进展和增加社会经济负担,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如何尽早识别此型COPD患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和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临床差异,以便更早识别和管理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7月于武汉市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2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既往1年急性加重次数分为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和频繁急性加重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症、肺功能指标、治疗情况、常规血液检验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结果:频繁急性加重组急性加重次数、COPD病程、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人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均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sed vital capacity,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of predicted value,FEV1%pred)均小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COPD病程为COPD频繁急性加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OPD病程、NLR、PLR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OPD病程、NLR及PLR可能是COPD频繁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OPD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研究COPD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特点,寻找有效识别该表型的生物标志物,并可预测急性加重风险。方法:此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从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COPD患者共190例,按照入选前一年的急性加重次数分为频繁急性加重组(98例)和非频繁急性加重组(92例),分别选取急性加重期(AE期)以及稳定期两个时期,记录基础CAT评分、血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2组患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测定血中及呼出气冷凝液(EBC)中白介素-8(IL-8)、白三烯B4(LTB4)、8-异前列腺素(8-iso-PG)和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对比2组患者在不同时期各组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将血EOS按不同计数方式(绝对值以及百分比)进行分组,分别对比上述各项数据,寻找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随访两年,记录年急性加重频率。结果:所有患者AE期血及EBC中的IL-8、LTB4、8-iso-PG和EOS中位数均高于稳定期,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中AE期的IL-8(EBC)、稳定期的8-iso-PG(血)、随访两年的年急性加重次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E期的IL-8(EBC)和随访期两年的年急性加重次数与不同加重次数分组呈正相关(P<0.05)。将患者按血EOS绝对值100个细胞/μL(0.1)、300个细胞/μL(0.3)为界值分组后,稳定期的8-iso-PG(EBC)、LTB4(血)与分组呈显著正相关(P<0.05)。将血EOS按百分比2%分组后,稳定期的LTB4(血)仍随血EOS百分比增高而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发现其与分组之间呈正相关。EOS不论以计数亦或百分比分组,与三年内的年急性加重频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多项炎性指标均较其稳定期水平升高,其中急性加重期EBC中IL-8可能成为预测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生物标志物。血嗜酸性粒细胞按不同分组方法得出结论有差异,稳定期EBC中的8-iso-PG、血中的LTB4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表型相关。血嗜酸性粒细胞并不能良好的预测急性加重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表型、亚型分型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复杂性和异质性的疾病,单纯依靠肺功能并不能客观反映出COPD的特性.因此有人提出了表型和亚型的概念,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COPD.目前报道COPD表型有很多,但被写入国家指南的较常见的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频繁急性加重及哮喘-COPD重叠综合征表型.关于亚型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中性粒细胞、细菌定植及Th2亚型.目前我们对COPD分型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未来COPD的分型可能会越来越精准,最终目的是达到对COPD的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NF-α+489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489(tumor necrosis factor-α+489,TNF-α+489)GA基因型的异质性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AECOPD)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呼吸科收住院的198例AECOPD患者作为AECOPD组,其中男160例,女38例,年龄57-94岁,平均(79.76±8.56)岁.同期纳入19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59例,女36例,年龄52-89岁,平均(81.26±9.29)岁.采用测序法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NF-α+489基因型分布情况,进而比较不同基因型在AECOPD人群中临床表型、急性加重表型及影像学表型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对象外周血中TNF-α+489可检出GG型、GA型及AA型3种基因型,AE-COPD组3种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70.71%、23.23%和6.06%,而对照组分别为75.90%、20.00%和4.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等位基因G/A出现频率比较,AECOPD组中G%为82.32%,A%为17.68%;而健康人群组中G%为85.90%,A%为14.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中AA型和GA型的患者与单纯GG型的患者比较,前者频繁急性加重的比例与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AA型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而GG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GA/AA型患者的吸烟指数明显高于GG型.影像学方面,GA/AA型的患者支气管壁的厚度增加更明显(0.26±0.13)cm,GG型为(0.21±0.09)cm;支气管壁的厚度与相邻肺动脉的比值相比,GA/AA型的人群为(0.32±0.13),而GG型人群为(0.28±0.12,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患者中TNF-α+489 GA基因型与AECOPD的易感性无关,但与AECOPD的频繁急性加重相关,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为主,吸烟指数更高,影像学上表现为支气管壁的厚度增加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发作患者常见表型临床特征及痰炎性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频繁发作和非频繁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肺气肿、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 syndrome,ACOS)患者临床特征及诱导痰炎性细胞、递质的异质性.方法 将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9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CB、肺气肿或ACOS表型,其中频繁发作者44例,非频繁发作者47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诱导痰炎性细胞、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的差异.结果 频繁发作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s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 FEV1%)为( 47. 0 ±13. 1)%,明显低于非频繁发作患者的(56. 2±10. 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频繁发作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or the first second percentage of FVC,FEV1/FVC%)为(54. 3±9. 3)%,明显低于非频繁发作患者的(60. 1±7. 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频繁发作患者中GOLD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水平明显高于非频繁发作患者(P均<0. 05).其中FEV1/FVC%、肿瘤坏死因子α是COPD患者频繁发作的独立危险因子(P值分别为0. 032、0. 021). CB表型频繁发作患者FEV1%[(47. 9 ±14. 9)%]比非频繁发作患者[(57. 2±10. 9)%]显著降低(P=0. 049);CB 表型频繁发作患者 FEV1/FVC%为(53. 4±9. 5)%,明显低于非频繁发作患者的(60. 3±6. 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2).CB表型频繁发作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非频繁发作患者明显增高(P均<0. 01).肺气肿表型频繁发作患者与非频繁发作患者相比病程更长(P<0. 05)、FEV1%和FEV1/FVC%更低(P均<0. 05)、GOLDⅢ级患者比例及诱导痰TNF-α更高,但痰炎症细胞数量、比例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 ACOS表型频繁发作患者GOLDⅢ级比例、诱导痰IL-13水平明显高于非频繁发作患者(P均<0. 05).结论 肺功能、疾病严重程度、病程以及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或白细胞介素13有助于判断频繁发作高风险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稳定期辨证用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获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给予中药辨证维持治疗,对近期临床症状、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及远期急性加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患者采用SAS软件生成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吸入剂,2吸/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给药,肺脾气虚证服用金咳息胶囊,4粒/次,3次/d;肺肾气虚证服用固肾定喘丸,1.5 ~2 g/次,3次/d;肺肾气阴两虚证服用补肾润肺口服液,30mL/次,1次/d;兼热痰者加服清气化痰丸,6 g/次,3次/d;兼寒痰者加服咳喘顺丸,5 g/次,3次/d;兼血瘀者加服血府逐瘀丸,8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呼吸困难程度(mMRC)评分;检测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并进行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评估;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访记录急性加重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COPD临床控制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74.6%(x2=6.058,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 R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EV1%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x2=6.354,P<0.05);经随访,观察组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稳定期COPD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近期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控制炎症反应,远期可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了急性加重风险因素,患者近期和远期均获益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