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三要》饮食养生观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养生三要》由清末医家袁开昌所著,袁开昌倡饮食为养生之要务.尊重养生之道和保持饮食有节是《养生三要》的主要饮食养生要旨.其饮食养生之法在常人为提倡饮食轻简,重视摄入谷味,饮用适量酒茶等;在病家需注意服药饮食忌口、病中饮食宜忌和病后饮食调护;在医者主要强调食疗的重要性,主张以饮食偏性纠人体寒热阴阳.《养生三要》从常人饮食养生、病家饮食宜忌、医家食疗却疾三个层面,阐述了以"中和饮食之道"滋补保养、益寿延年的养生思想.本文通过挖掘《养生三要》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探究该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及实用价值,为中医养生学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药食互变"角度探究张锡纯食疗思想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张锡纯食疗思想丰富,从"药食互变"角度探究其食疗思想,发现可将张锡纯食疗思想总结为"变食为药,变药为食",前者重视变食为药,将食物与药物配伍治疗各类病症;后者讲究变药为食,将药物做成日常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等作用.探究张锡纯食疗思想,对中医药食配伍治疗疾病,以及运用药膳保健有一定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赵孟頫书札中的医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挖掘宋元时期艺术家赵孟頫尺牍书札中的医事活动.[方法]以历史文献学考据法和文本分析法,参考现有文献资料,根据年代顺序对书札进行排序,总结归纳其中有关中医中药的内容,分析推测赵孟頫患不同病时相应的病因、药方和疗效,以及当时的社会医疗习惯;通过书札中记载的赵孟頫与亲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情往来,探究宋元时期士大夫阶层和统治者对医学的态度.[结果]赵孟頫生前多次患病,其本人具有优秀的医学素养,不但能够依据疾病症状自行诊断开方,也会给亲友以用药建议,而且他与亲友之间交流经验药方,互相赠送养生药食,许多是药食同源之物,其药方大都源自官修医书,从侧面印证了宋元人民会通过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展现了儒生士大夫阶层习医亲医的社会风尚和统治者重医的政治态度.[结论]赵孟頫的尺牍书札,作为实物史料,为中医中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黑水城出土文献TK187"16-3右与16-5左"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4/6/1
沈澍农先生等对编号TK187的俄藏黑水城文献缀接研究发现:16-3右与16-5左两部分文字存在缀接关系并认为其大约是1个药酒方.经分析,本文判断TK18716-3右与16-5左缀接后的内容应是两首方,前者①~⑨的内容为药酒方;后者为养生食疗方.通过对养生食疗方中所用药物等的详细考证,发现文献中杏仁、川椒、马芹子、茴香、白芷、川芎均属于药食同源之品,几种同用具有预防外感并调理中焦的养生作用,制作时采用在瓮中油浸并密封日晒发酵的方法,极为符合日常制作酱类或腌菜类调味用品的特点.按照两方所制的成品为一酒一酱,既有防病保健之效,又可日常食用.两方同处于TK187文献养生分组之中,都反映了西夏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随息居饮食谱》中性味甘平食品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总结归纳王孟英对《随息居饮食谱》中性味甘平食品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分析其中蕴含的食疗特色,以求将食疗和养生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生活.[方法]筛选书中性味甘平食品,按食品类别一一罗列,探索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功效,归纳其临床应用方法,结合中医理论体系,综合分析其中蕴含的食疗理论特色.[结果]《随息居饮食谱》中各类食品均含有性味甘平者,其数量不一,以毛羽类最多,既有滋补五脏的功效,又能泻部分实证,临床应用方法符合方剂学中药物的七情配伍,其中蕴含的食疗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结论]《随息居饮食谱》中王孟英对性味甘平的食品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使用方法多样,对生活中和临床上运用性味甘平的食品进行食疗和养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论甲骨卜辞中饮食与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3/2
殷商时期凡事必卜,人们常通过占卜的形式卜问疾病状况,而饮食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故诸多卜辞中蕴含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对甲骨文中有关饮食与疾病的卜辞进行研究和考证,认为甲骨文是迄今可见最早记载关于饮食与疾病的文献,为后世食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甲骨卜辞中关于饮食与致病、饮食与治病以及饮食与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释,阐明殷商时期人们对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期对我国饮食疗法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构建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中医药膳科学、规范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系统回顾、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Saaty1-9标度法进行指标间两两比较,Yaahp 10.3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93.33%和100%;第二轮第一、二级指标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270和0.281(均P<0.001);最终构建出包括6项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的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及其权重为:感官形态(0.1843)、养生价值(0.3569)、成分配伍(0.1271)、包装(0.0370)、生产制作(0.1005)、可靠性(0.1940).结论 构建了一套普适性、综合性的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兼顾色、味、形、效、制和质等多方面,可为食养药膳的价值测评及中医食养药膳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水生动物药用资源及其食养食疗简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中国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品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很多水产品可以当做药材使用.水生动物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例如《山海经》中就记载有可药用的水生动物27种.本文归纳常见水生动物类食物在中医视域下的性味主治、临床应用、饮食禁忌等,研究水生动物药食同源的作用,综合分析其中蕴含的保健养生特色,既有助于现代人了解水生动物的食养食疗、疾病的防治及相关合理应用,更有助于开发水生动物药物和功能食品,丰富现代生态渔业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从“药食同源”谈到“医厨同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养生观念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对于食疗和药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中药与食物、中医技术与中国烹饪、中医理论与食学理论,都存在很多相通之处.“药可入膳、食亦可为药”的根本原因是:药材或食材都有“四气五味”.药食同源根源于“性味理论”,中药炮制与食材烹饪亦有诸多相似之处,“方剂配伍和合”与“食材五味调和”均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章试从概念、技术、功用、理论、哲学、文化的层面探讨中医学与食学的共通之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素问》岐伯之论探传统饮食之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素问》以“问答”的方式记录了黄帝与岐伯等对医学的观点,书中有岐伯的诸多医学论述,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不乏饮食调养、饮食治疗及饮食禁忌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饮食原则、食疗、饮食禁忌、饮食特点对发病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对其观点的探索、总结,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领略古人饮食养生精髓,提升关于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希望能对现代饮食养生及健康生活起到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