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C-MS/MS法测定再造丸中的4种马兜铃酸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再造丸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Ⅲ、马兜铃内酰胺Ⅰ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UPLC C18色谱柱(100 mm ×2.1 mm,1.7 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含5 mmol·L-1甲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下,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4种马兜铃酸类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8.4%~102.5%,RSD均小于5%.结论 所用方法的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为再造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炎症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在马兜铃酸肾病小鼠模型中的表现及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免疫炎症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在一种快速稳定的马兜铃酸肾病(AAN)小鼠模型中的表现并探讨其作用。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 d对照组(C5d)、15 d对照组(C15d)、5 d AAN组(F5d)和15 d AAN组(F15d),每组小鼠5只。采用马兜铃酸15 mg·(kg·d) -1连续3 d腹腔注射建立AAN小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CD3、F4/80和Ly6G以评估肾组织免疫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SP-1)、Ⅰ型胶原α1链(col1α1)以评估肾脏的纤维化情况。 结果:ANN组小鼠的体重较对照组下降( P<0.05)。与对照组比较,ANN组小鼠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均升高(均 P<0.001)。F5d组小鼠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F15d组小鼠出现细胞萎缩,管腔扩张,腔内透明管型形成;CD3和F4/80在F5d组小鼠中未见表达,而在F15d组小鼠中显著表达;FSP-1在F5d组小鼠中出现表达,并逐渐增强,α-SMA在F15d组中出现明显表达;F5d组和F15d组均未见col1a1表达,对照组均无上述指标表达。 结论:AAN小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AAN的病理发展变化;免疫炎症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存在于AAN小鼠模型的病理过程中,肾间质早期纤维化变化甚至要早于显著的免疫炎性细胞浸润,可能与损伤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HK-2细胞评价药物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筛选对药物引起的肾毒性较为灵敏的标志物进行预测与分析,加速药物早期研发.方法 以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利用 3 种肾毒性药物(顺铂、庆大霉素和马兜铃酸Ⅰ),筛选高灵敏度的生物标志物.结果 生物标志物在细胞内液的灵敏度高于细胞外液;与检测单一的生物标志物相比,细胞内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联合检测提高肾毒性评价的准确性.结论 基于HK-2 细胞模型,联合检测细胞内液中β2-MG和NGAL的含量可用于药物早期开发阶段预测肾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马兜铃酸Ⅰ-脱氧核苷结合物对照品制备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建立了以马兜铃内酰胺Ⅰ为原料的溴化及交叉偶联二步有机合成工艺,粗产物经过 4 种溶剂除杂纯化,制得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s Ⅰ,AAⅠ)的3 种脱氧核苷结合物产物AAⅠ-dA、AAⅠ-dG、AAⅠ-dC,2 步反应的收率均可达到90%,产物纯度均大于 98%,满足中药化学对照品定性定量要求.该工艺重复性好,适合放大制备,具有制备步骤短及纯化操作高效、勿需色谱分离、产品收率及纯度高等特点.相比其他方法,该方法优势显著,更适于马兜铃酸Ⅰ-脱氧核苷结合物化学对照品制备.新开发的工艺为马兜铃酸Ⅰ-脱氧核苷结合物对照品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相关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益肾清利活血方对马兜铃酸Ⅰ诱导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益肾清利活血方是邹燕勤国医大师以"肾虚湿瘀"为基本病机的临床验方,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与转录组测序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与靶点.方法: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马兜铃酸Ⅰ(AAⅠ)0.1 mL[5 mg/(kg·3d),AAⅠ溶解在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中]造模,低剂量组灌胃给予益肾清利活血方冻干粉11 g/(kg·d),高剂量组给予益肾清利活血方冻干粉22 g/(kg·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0.3 mL含0.5%羧甲基纤维素钠的PBS溶液,均灌胃30 d.实验结束后留取小鼠血尿和双侧肾脏,测定小鼠血肌酐、尿酸、尿蛋白的水平,进行HE、Masson肾组织染色.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低剂量组各取4只肾脏,通过转录组谱分析其作用机制与靶点,最后通过qPCR对核心靶点进行验证.结果:益肾清利活血方各剂量组可以降低AAⅠ小鼠的尿酸、尿蛋白、血肌酐水平;病理染色结果显示,AAⅠ诱导小鼠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的浸润,胶原沉积增多,经益肾清利活血方干预后有明显改善作用.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低剂量组分析得到的368个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与炎症密切相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其主要参与PPAR、谷胱甘肽代谢、脂肪酸降解、IL-17等信号通路,枢纽基因为Ppara、Fabp1、Apoa2、Acox1和Hspa5等37个,qPCR法验证前8个核心基因显示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益肾清利活血方可以保护肾功能,降低肾脏组织中炎症和胶原沉积,转录组分析发现其与脂肪酸代谢、铁死亡、IL-17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转运马兜铃酸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因应用不当或饮食污染摄入马兜铃酸Ⅰ所引起的、以进展性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急慢性肾炎称为马兜铃酸肾病或巴尔干地方性肾病.马兜铃酸Ⅰ特异性损伤近端小管,而对肾脏其他组织细胞未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因此,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有机阴离子蛋白1和3特异性摄入马兜铃酸Ⅰ,是马兜铃酸Ⅰ发挥特异性肾毒性作用的关键.近年来对肾小管摄取马兜铃酸Ⅰ的机制己明确,但参与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顶膜侧转运的蛋白鲜有报道.通过综述马兜铃酸Ⅰ在肾小管的消除机制,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提供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液质联用法测定十一味参芪片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建立十一味参芪片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的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分析方法.方法:Kromasil Proshell C18 色谱柱(100 mm×2.1 mm,2.5 μm),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含 10 mmol·L-1 乙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 0.3 mL·min-1;多反应监测模式,马兜铃酸Ⅰ为m/z 359.1→298.1(定量)和m/z 359.1→296.1(定性),马兜铃酸Ⅳa为m/z 375.1→312.2(定量)和m/z 375.1→297.2(定性),马兜铃内酰胺Ⅰ为m/z 294.1→279.0(定量)和m/z 294.1→251.1(定性),建立十一味参芪片中 3 个马兜铃酸类成分的LC-MS,在方法学验证的基础上对所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进样量分别在 2.019 7~100.982 9、1.947 8~116.865 6、1.971 8~98.588 0 pg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限分别为 1、6、2 pg,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2.95%(RSD为 2.28%)、80.09%(RSD为 4.16%)、104.89%(RSD为 3.24%).14 批十一味参芪片样品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的检出量分别为 21.0~47.6、185.0~506.1、164.4~426.0 ng·g-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靠,能够用于十一味参芪片中上述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筛查与分析,可为其安全性有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UPLC-MS/MS测定追风透骨丸中马兜铃酸类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追风透骨丸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Ⅲ和马兜铃内酰胺Ⅰ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 L-1甲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用电喷雾离子源,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采用外标法测定.结果:4个成分在2~25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在20 ng·mL-1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2%、75.7%、112.0%、105.4%,RSD为2.8%~6.1%,方法定量限为 0.002~0.100 μg·g-1.7 批样品中均未检出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Ⅲ,马兜铃酸Ⅰ检出量为 0.09~0.41 μg·g-1,马兜铃内酰胺Ⅰ检出量为 0.62~1.30 μg·g-1.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为追风透骨丸中马兜铃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液质联用法测定鹭鸶咯丸中马兜铃酸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为明确鹭鸶咯丸是否含有马兜铃酸Ⅰ等马兜铃酸类成分,建立其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液质联用检测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岛津Shim-pack Velox C18 色谱柱(100 mm×2.1 mm,2.7 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含5 mmol·L-1 甲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鹭鸶咯丸中 7 个马兜铃酸类成分进行初步筛查,并建立 3个马兜铃酸成分的液质联用检测方法.结果:15批鹭鸶咯丸样品中检出马兜铃酸Ⅰ(0.003~0.011 μg·g-1)、马兜铃酸Ⅳa(0.169~0.260 μg·g-1)和马兜铃内酰胺Ⅰ(0.036~0.169 μg·g-1),进样量在相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6.1%(RSD为 1.63%)、99.4%(RSD为1.27%)、96.4%(RSD为 2.98%),精密度及方法重复性均良好.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鹭鸶咯丸中 7 个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筛查,且可用于上述 3 个马兜铃酸成分的分析,可为鹭鸶咯丸的质量控制及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UPLC-Q-Exactive-MS/MS测定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建立UPLC-Q-Exactive-MS/MS测定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方法 采用Hypersil GOLD C18 色谱柱(2.1 mm×50 mm,1.9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进行平行反应监测模式,选择质荷比(m/z)359.0→298.0和359.0→296.0离子对进行监测.结果 马兜铃酸Ⅰ在 0.06~0.2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5),精密度和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 3%,加样回收率均值为104.1%(RSD= 4.29%).不同批次伤痛宁胶囊样品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均值为0.000 004 90%,从药材到成品的转移率均值为103.7%,RSD值为19.5%.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可靠、耐用,可以用于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