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马尔尼菲青霉菌(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双相型真菌,可引起全身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儿童PM感染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宿主,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为肺组织胞浆菌病、肺结核或侵袭肺曲霉病等。播散性的PSM进展快,并发症多,如未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死亡率高,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诊断主要包括免疫功能检测、血清标志物、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目前尚未有标准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主要的一线用药包括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等。现就儿童PM感染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致颈深部脓肿误诊误治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患者女,37岁,因“反复发热、咳嗽5个月,左颈部胀痛2周”入院,入我院前患者辗转国内多家医院,考虑“血行播散性结核”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我院手术活检及术后多次引流液培养,明确诊断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我科门诊定期电话随访,出院后半年患者于当地死亡,具体原因不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喉气管狭窄32例手术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喉气管狭窄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其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获得性喉气管狭窄3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9~72(34.0±9.0)岁;病史1~32个月(中位时间3个月)。病因:医源性喉气管狭窄30例,其中气管插管导致20例,气管切开 10 例(经皮气管切开7例,传统气管切开3例);喉气管外伤1例,呼吸道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Myer-Cotton分度Ⅳ度狭窄14例,其中累及气管12例,同时累及气管及声门下区2例;Ⅲ度18例,均为累及颈段气管者。外院手术失败5例。根据患者不同的狭窄程度、病程、原发病控制情况及全身一般状况个体化确定手术方案,分别采用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环气管部分切除、CO 2激光气管肉芽(或瘢痕)切除及T型管置入手术。观察术后1年气道功能恢复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袖状切除端端吻合16例,环气管部分切除2例,CO 2激光气管肉芽(瘢痕)切除2例,T型管置入12例患者。其中袖状切除端端吻合、环气管部分切除及CO 2激光气管瘢痕切除患者均一期恢复气道功能,1年后治愈19例,有效1例;T管置入患者6~12个月后成功拔管9例(疗效判定为治愈7例,有效2例),另3例患者拔除T管后,再次发生狭窄,其中2例二期行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成功实现拔管,随访1年疗效均判定为治愈。而另1例拒绝接受其他治疗方式,再次置入T管,堵管健康生存。患者随访期内总治愈率87.5%(28/32),有效率9.4%(3/32),无效率3.1%(1/32),总拔管率96.9%。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皮下气肿,占78%(25/32),但无严重纵隔气肿及气胸发生;T型管置入组术后颈部创口周围均有不同程度肉芽组织生长,6~9个月后好转或消失;T型管置入组拔管后4例发生颈前气管瘘,行造瘘口封闭手术治愈。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等并发症。 结论: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时,基于喉气管狭窄程度、病程、原发病控制情况及全身状况确定手术方案,是提高喉气管狭窄疗效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误诊为结节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马尔尼菲篮状菌( Talaromyces maneffei, TM),2011年之前曾称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M),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十几年前多在HIV阳性的人群中发病。但是目前HIV阴性的发病率不断增多,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的应用、器官移植等有关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X连锁高IgM血症一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X连锁高IgM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因明确诊断的X连锁高IgM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1例3岁9个月的男孩,因"反复口腔溃疡3个月,间断发热伴腹痛2月余"入我院消化科,完善口腔黏膜活检,胃镜、肠镜等检查,病初诊断肠白塞病、中性粒细胞缺乏,给予甲泼尼龙、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患儿症状无好转,随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气腹、血小板减少、马尔尼菲青霉菌真菌血症转入PICU。病程中患儿相继发生膈下脓肿、脓胸,最终经外科干预,先后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泰能、舒普深、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等抗感染,多次丙种球蛋白输注等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出院。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到CD40LG基因有1个半合子突变(c.707 C>A,p.S263X),来源母亲,诊断X连锁高IgM血症明确。结论:X连锁高IgM血症临床罕见,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诊断是金标准,预后差。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改善体液免疫缺陷造成的临床症状,减少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IV阴性的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误诊为骨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马尔尼菲篮状菌又称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篮状菌中唯一的温度双相型真菌,是一种机会感染致死性真菌[1],在中国南部(广东、广西)和东南亚流行,是艾滋病患者中第三常见的感染疾病,仅次于结核病和隐球菌病[2-3].马尔尼菲篮状菌经血行播散,可感染大多数器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前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疾病,随着HIV感染的蔓延,有关该菌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已成为我国南方艾滋病(AIDS)患者重要的机会性感染病原菌之一,是AIDS患者主要死亡因素之一[1],已成为AIDS临床诊断的指征性疾病之一[2].现就我科收治的一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尔尼菲青霉菌颅内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马尔尼菲青霉菌颅内感染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颅内感染治疗过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协助临床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不良反应监护.结果 该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临床药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发热20例",脐凹"状皮疹10例,15例CD4+T淋巴细胞<50个/mL,主要误诊疾病为结核,共10例.7例初步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17例.16例好转,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果不详.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好发于AIDS晚期患者,血培养、皮肤黏膜活检等阳性率高;该病极易误诊为结核等多种疾病;治疗首选药物为两性霉素B,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移植后马尔尼菲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马尔尼非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唯一一种青霉菌属中的温度双向致病真菌,它隶属于子囊菌门散囊菌纲发菌科,在25℃时马尔尼菲青霉菌呈现为菌丝型态,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而在37℃时则为酵母型态,具有致病性[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