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经口四级松解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男132例,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0.35) h、(3.00±0.36) h、(4.07±0.96) h和(5.24±0.8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5.43, P<0.001);术中出血量为(84.08±27.21) ml、(153.61±31.36) ml、(268.93±48.94) ml和(444.21±109.5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39, P<0.001)。Ⅰ~Ⅳ级松解组术前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85±6.68)分、(84.06±5.47)分、(84.07±5.99)分和(85.00±4.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8.34±2.38)分、(98.67±1.79)分、(98.86±1.58)分和(98.32±2.11)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1.44±1.73)分、(11.59±1.72)分、(11.61±1.47)分和(11.32±1.8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22±1.00)分、(16.28±1.02)分、(16.14±1.04)分和(16.16±1.07)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CA分别为110.19°±8.76°、112.48°±7.66°、106.61°±6.54°和109.05°±7.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22°±8.04°、141.86°±7.04°、142.35°±8.62°和140.15°±6.49°,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MA分别为113.48°±9.54°、116.03°±8.38°、109.55°±7.13°和112.46°±8.3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4.28°±7.75°、146.40°±6.98°、145.81°±8.27°和143.24°±6.36°,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3例患者发生骨不愈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3~14个月)。发生并发症33例次,发生率为11.1%(33/297);包括骨不融合3例、脑脊液漏3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脑脊液漏继发颅内感染导致,另1例为术后入睡时舌后坠导致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咽部不适11例、髂骨取骨区疼痛4例、髂骨切口愈合不良8例。 结论:经口四级松解策略能有效指导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使经口松解技术更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掌指关节" "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以及"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arthritis" "arthroplast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共1 322篇,剔除与内容不符、无法获得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对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关节融合术、关节置换术、自体关节移植和自体软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学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证。关节融合术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但丧失了关节活动度,可用于严重拇指掌指关节炎的治疗。关节置换术:(1)Swanson假体内在的稳定性较强,对于手指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效果较好,但该假体质软、抗磨损性能较差,术后存在假体断裂和关节活动度下降风险,可用于类风湿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2)热解碳假体对于关节周围骨质及软组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但该假体对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及外观改善效果较好,可用于严重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3)自带锁定关节假体具有良好的假体稳固性,并与人体关节具有良好解剖相似性,但目前该假体仅用于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自体关节移植可以使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避免关节置换的并发症,但该技术对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要求较高。自体软骨移植通过重建掌指关节软骨面,恢复僵直关节的活动度;但该术式仅适合于非骨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并且存在着移植物坏死的风险。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缺乏合适假体而最终致残的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个性化制定假体,高度还原骨骼解剖结构,实现与患者最佳匹配;但目前3D打印技术仍存在技术不成熟、打印成本较高以及假体制作过程复杂等问题。结论:对于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需根据患肢部位、病因及病情选择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目前现有手术方式、关节假体的改进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是未来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规划联合计算机导航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复合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性,33岁,因“强直性脊柱炎20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侧后凸10年”于2021年4月20日入院。患者13岁确诊强直性脊柱炎,10年前进展至以双侧髋关节屈曲位强直和脊柱侧后凸融合为特征的“剃刀背”畸形,并丧失竖直站立外观和双髋关节活动能力,行走能力严重受限,无法平视和仰卧。腰椎及双侧髋关节活动度丧失,双侧膝关节活动度0°~130°,双侧踝关节背伸20°,跖屈45°,行走时主要为双足跖跗关节和双踝关节屈伸活动。影像学检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可见典型竹节样改变。冠状位、矢状位严重失平衡,顶椎位于L 1~2椎间盘,上端椎位于T 10,下端椎位于L 4。骨盆前后位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破坏(4级),骨盆极度后倾,双侧髋关节融合于屈曲45°,右侧外旋25°,左侧内旋30°(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8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血红蛋白161 g/L,C反应蛋白12.2 mg/L,红细胞沉降率2 mm/1 h,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终末期),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并骨性融合,双侧髋关节破坏并骨性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腭中缝融合程度对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cro-implant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前后患者上颌锥形束CT图像,探讨腭中缝融合程度对MARPE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0~34岁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28例[男性7例,女性21例,年龄(15.5±5.5)岁],分为未融合组[腭中缝未融合,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13.0±2.4)岁]和融合组[腭中缝开始融合,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9.9±6.9)岁]。分别于扩弓器植入当天和扩弓治疗结束当天拍摄锥形束CT,将两时间点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腭中缝打开量、骨性扩弓百分比等测量项目。结果:扩弓后未融合组腭中缝平均打开量和骨性扩弓百分比[分别为(4.97±1.47) mm和(71±20)%]均显著大于融合组[分别为(3.23±1.45) mm和(46±18)%]( P<0.05)。 结论:腭中缝融合程度不同的患者MARPE效果差异显著,扩弓前评估腭中缝融合程度对MARPE疗效预估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亚分型与临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检查,以评价寰枢椎椎间复位稳定性、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牵引松动型22例,1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6例行枕颈复位融合固定术。牵引稳固型26例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24例行前路TARP复位融合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X线、CT及MRI均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牵引松动型组和牵引稳固型组各有1例失访,余4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2)个月(范围6~72个月)。21例牵引松动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9±2.2)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3±0.9)mm及末次随访的(2.3±1.0)mm,AAA由术前57.9°±12.3°升至术后3个月的91.0°±2.2°及末次随访的90.9°±2.2°,SAC由术前(9.8±1.3)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0.7)mm及末次随访的(14.9±0.7)mm,VAS评分由术前(1.5±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1.0)分及末次随访的(0.3±0.6)分,JOA评分由术前(10.2±1.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3.3±1.3)分及末次随访时(14.9±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例牵引稳固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7±2.0)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1±1.4)mm和末次随访的(2.1±1.3)mm,AAA由术前55.8°±9.2°升至术后3个月的90.9°±1.4°及末次随访的90.9°±1.3°,SAC由术前(10.5±1.0)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4±0.5)mm及末次随访的(14.8±2.8)mm,VAS评分由术前(1.7±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0.9)分及末次随访时(0.3±0.5)分,JOA评分由术前(10.1±1.3)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9±1.5)分及末次随访的(14.4±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松动型组中10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至E级;牵引稳固型组中2例术前AIS 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至E级、1例改善至D级,11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骨性融合时间为(4.4±1.5)个月(范围3~6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脱位。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分为牵引松动型和牵引稳固型;牵引松动型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即可实现满意复位,牵引稳固型则宜先行前路松解,再采用前路TARP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方能实现满意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断棒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PVCR)术后断棒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21~62岁[(35.4±13.0)岁]。创伤性后凸4例,先天性后凸4例,结核性后凸3例。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背部疼痛。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技术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冠状面上C 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的距离(C 7-CSVL)和矢状面上C 7铅垂线与骶后上角的距离(SVA)等影像学指标;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RS-22)评分等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84个月[(47.5±16.2)个月]。手术时间为100~220 min[(149.4±37.6)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50 ml[(246.3±64.6)ml],术后住院时间为5~8 d[(6.1±1.1)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18.5±3.2)°、(19.3±2.9)°,侧凸Cobb角为(11.8±2.2)°、(11.1±2.2)°,分别较术前的(60.4±6.3)°、(21.7±5.5)°有明显改善( P均<0.01),平均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9.4%和45.6%;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 7-CSVL由术前(21.2±4.3)mm矫正至术后1周(15.7±2.4)mm、末次随访(15.9±2.2)mm;SVA由术前(51.0±6.8)mm矫正至术后1周(16.6±3.6)mm、末次随访(15.3±3.9)mm( 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为(2.5±0.9)分、(1.9±0.9)分,ODI为20.1±5.4、18.4±5.2,SRS-22亚总分为(83.4±5.8)分、(85.0±4.1)分,分别较术前的(6.0±1.4)分、57.2±8.7、(62.0±9.1)分有明显改善( 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例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至D级,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围术期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矫形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收治的32例单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急诊组(采用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4~63岁。牵引组(采用头颅牵引复位联合二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随访26~40个月。急诊组住院时间为(7.2±1.2)d,较牵引组(10.9±1.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24个月ASIA分级改善情况、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椎间隙均骨性融合。 结论:一期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手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但住院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GFR2基因突变致Pfeiff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岁5个月男性患儿出生时在外院发现FGFR2杂合错义突变,诊断为Pfeiffer综合征。现因双眼眼球突出、暴露性角膜炎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患儿表现为颅骨融合(三叶草样头颅),眼球突出明显,手指及脚趾畸形,肘关节强直或骨性融合,并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发育迟缓;患儿FGFR2(NM_001144916)基因c.679T>G(胸腺嘧啶>鸟嘌呤)、p.C227G(半胱氨酸>甘氨酸)杂合错义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相同突变。综合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诊断为Pfeiffer综合征Ⅱ型。于全身麻醉下行双眼睑缘永久粘连术,术后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SA)、OLIF联合侧方钉棒内固定术(OLIF-AF)和OLIF联合后方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LIF-P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OLIF-SA、OLIF-AF和OLIF-P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周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临床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的OLIF手术疗效,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共有7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23例,女48例,患者年龄为(65±11)(34~88)岁,其中OLIF-SA组25例,OLIF-AF组19例,OLIF-PF组27例。OLIF-SA组和OLIF-AF组的手术时间[(97±38)min、(118±48)min、(196±46)min, P<0.001]和术中失血量[20(10,50)ml、40(20,50)ml、50(50,60)ml, P<0.001]都比OLIF-PF组低。3组之间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LIF-SA组、OLIF-AF组和OLIF-PF组在术前记录的VAS[ M( Q1, Q3)][5.0(4.0,6.0)分、5.0(4.0,6.0)分、5.0(4.0,5.3)分]和ODI[44.0%(35.0%,47.0%)、46.5%(43.3%,46.5%)、43.5%(35.8%,46.0%)]、术后1周的VAS[2.0(2.0,3.0)分、3.0(2.0,3.0)分、2.0(2.0,3.0)分]和ODI[13.0%(12.0%,18.0%)、21.0%(13.5%,21.8%)、16.5%(14.0%,21.0%)]以及最终随访时记录的VAS[1.0(0,1.0)分、1.0(1.0,2.0)分、1.0(1.0,2.0)分]和ODI[7.0%(5.0%,11.0%)、10.0%(7.0%,14.8%)、8.0%(6.0%,1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OLIF-AF和OLIF-PF相比,OLIF-SA具有相似的疗效和融合率,省去了内固定的费用,减少了术中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