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2例前环内固定术后感染,9例患者均因早期清创不彻底导致前环感染,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4~38分.前环经扩大清创、冲洗、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0个月.2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经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内固定,1例感染较轻,未累计髓腔,清创后保留钢板仅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切口渗液,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骨盆骨折再移位、再发感染.最终11例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按照Majeed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安全性高和感染复发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明显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LC-Ⅱ螺钉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LC-Ⅱ螺钉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老年脆性骨盆骨折45例患者的资料。按骨盆骨折FFP分型:Ⅲa型26例、Ⅲb型19例。闭合组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73.2±9.2)岁(范围62~90岁);骨盆骨折FFP分型:Ⅲa型12例、Ⅲb型10例;接受闭合复位、经髂前下棘下方指向骶髂关节并穿透骶髂关节置入改良LC-Ⅱ螺钉固定后环,合并前环骨折者前环行INFIX固定。开放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72.8±6.6)岁(范围60~87岁);骨盆骨折FFP分:型Ⅲa型14例、Ⅲb型9例;接受腹直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后环行重建钢板和(或)骶髂螺钉固定。入院后行骨盆X线片及三维CT检查,并完善术前准备。采用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Majeed康复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改良LC-Ⅱ螺钉固定骨盆后环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0.5~3年的随访,骨盆骨折均愈合。闭合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8±1.9)d(范围3~9 d),手术时间为(42.0±12.9)min(范围25~70 min),术中出血量为(29.1±6.7)ml(范围20~40 ml)。术后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7例、良11例、中4例,优良率81.8%;根据Majeed康复标准:优10例、良6例、可6例,总优良率72.7%;末次随访时骶髂关节疼痛VAS评分,0分10例、<3分7例、4~6分5例。随访期间无内固定螺钉松动。开放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9±3.8)d(范围5~20 d),手术时间为(89.1±29.5)min(范围50~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9.2±214.3)ml(范围220~1 000 ml)。术后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16例、良4例、中3例,优良率87.0%;根据Majeed康复标准评价:优12例、良6例、可5例,总优良率78.3%;末次随访时骶髂关节疼痛VAS评分,0分14例、<3分6例、4~6分3例。随访期间开放组2例发生后环钢板松动,4例发生前环耻骨支钢板螺钉松动,但无复位丢失。结论:改良LC-Ⅱ螺钉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初步临床结果显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RSAIS)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数据库中的90例骨盆结构无异常患者CT数据,男女各45例;年龄21~69岁[(45.5±6.4)岁]。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模拟RSAIS固定方法,测量前方可进针范围面积;分别取自位于髋臼后上方的髂骨-髋臼隐窝(A1),以及自A1横向向后1 cm(A2)、2 cm(A3)和纵向向下1 cm(A4)、2 cm(A5)共5个进针点,以S 1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作为出针点,行前、后连线所在5种钉道(对应5组)的横断面和矢状面CT扫描。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钉道解剖参数,包括钉道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分析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20具3D打印第5腰椎-骨盆-股骨标本,制作Tile C型骨盆骨折模型,分为5组,每组4具,前环均采用交叉螺钉固定,后环5组分别按上述5种钉道各置入1枚RSAIS固定,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300 N垂直载荷下各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利用上述解剖和力学试验结果的最佳进针点规划钉道,沿规划钉道经皮置入1枚直径7.3 mm RSAIS固定治疗1例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记录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以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骨盆骨折Majeed功能评分等情况。 结果:前方可进针范围面积为(1 236.64±12.04)mm 2。3个横向进针点所在钉道长度自前向后逐渐减少,其中A1组的长度最大为(104.9±10.4)mm,A2组其次为(98.5±9.8)mm,A3组最小为(92.7±9.7)mm( P<0.01),而钉道宽度和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个纵向进针点(A1、A4和A5组)所在钉道长度、宽度和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1较A4、A5距离髋臼缘更远。2名观察者测量三个钉道解剖参数ICC的最小值为0.88,最大值为0.98;95% CI下限最小值为0.90,最大值为0.96;95% CI上限最小值为0.95,最大值为0.99。3个横向进针点置入螺钉固定后,A1、A2和A3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从前到后均逐渐增大,A1组分别为(2.93±0.09)mm和(1.49±0.14)mm,A2组分别为(3.14±0.12)mm和(1.63±0.54)mm,A3组分别为(3.23±0.12)mm和(1.67±0.67)mm,其中整体位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骶髂间隙局部位移A1组较A2 组、A3组减少( P<0.01);3个纵向进针点置入螺钉固定后,A1、A4和A5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1进针置入RSAIS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6 s,螺钉位置优;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疼痛数字评分由术前6分降至1分,ODI由术前41改善至18,Majeed功能评分81分。 结论:对于Tile C型骨盆骨折,从位于可进针范围前上部位的髂骨-髋臼隐窝进针,钉道最长、螺钉稳定性最好,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RSAIS最佳进针点。按最佳进针点置入RSAIS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经骶2骶骨翼髂骨(S 2-alar-iliac,S 2AI)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S 2AI screw and S 1 screw fixation,S 2AI-S 1)与传统骶髂螺钉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对1名骨性结构正常的男性志愿者的腰椎及骨盆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ANSYS 17.0软件构建右侧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及耻骨联合损伤的有限元模型。骨盆前环统一采用五孔钢板固定,骨盆后环分别采用:骶髂螺钉,S 1节段半螺纹空心钉;S 2AI-S 1;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对侧骶1螺钉连接固定(S 2AI screw and contralateral S 1 screw fixation,S 2AI-CS 1)。通过约束双侧髋臼软骨并在L 4椎体上方施加500 N垂直应力,比较上述三种固定模型骶骨最大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垂直刚度。 结果: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 2AI-S 1模型均最小,分别为1.40 mm、1.40 mm,而S 2AI-CS 1模型均最大,分别为1.60 mm、1.56 mm;在水平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 2AI-S 1模型最小(0.19 mm),而骶髂螺钉固定模型最大(0.37mm);在内固定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的应力最大(216.02 MPa),而S 2AI-S 1模型应力最小(39.82 MPa);在螺钉周围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应力最大(39.68 MPa)而S 2AI-S 1模型应力最小(31.56 MPa);在S 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方面,骶髂螺钉、S 2AI-S 1及S 2AI-CS 1组分别为0.83 mm、0.73 mm及0.93 mm。以S 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预测三组模型垂直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 2AI-S 1、骶髂螺钉及S 2AI-CS 1。 结论:S 2AI-S 1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骶骨骨折治疗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科脱位入路头凹处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2月应用外科脱位入路经头凹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3例(26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18髋),女8例(8髋);年龄21~53岁,平均36.2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8例(8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3例(3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Ⅱb期5髋,Ⅱc期12髋,Ⅲa期5髋,Ⅲb期3髋,Ⅲc期1髋。术前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骨髓浓集液,测定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检测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无菌条件下制备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采取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显露股骨头,经股骨头凹处开窗进行死骨清除,将自体骨粒与骨髓浓集液、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混合后,经股骨头凹处顺向打压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骨盆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关节面塌陷及骨修复重建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富血小板血浆测定血小板水平为(1.82±0.29)×10 6/μL,其中VEGF和TGF-β水平分别为(504.32±52.13)pg/mL、(134.19±20.52)ng/mL。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为(8.17±1.54)×10 5/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125 min,平均108 min;术中出血250~400 mL,平均320 mL。23例患者术后随访26~42个月,平均36.6个月。1例出现大转子截骨端延迟愈合,二次手术后4个月愈合。11例(11髋)出现了关节面不同程度塌陷,其中10髋关节面塌陷1.0~3.0(1.9±0.82)mm,关节间隙可,塌陷关节面下骨质密度接近正常,关节功能正常,未予处理;1例股骨头坏死面积约占股骨头体积60%,术后17个月关节面塌陷3.5 mm,关节功能受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3例(26髋)中,术后25髋股骨头植骨均重建,完全重建时间为1~1.5年。25髋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38±8.21)分,高于术前的(58.92±10.42),VAS(2.58±1.58)分,低于术前的(7.42±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30、26.718, P值均<0.01)。 结论: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死骨清除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同时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的应用,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细胞支架、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VEGF和TGF-β的水平,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显露、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22~61岁,平均45.0岁;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2周15例,3~6个月5例,9个月1例,3年1例。所有患者经LRA于腹膜外显露髋臼周围,直视下截骨、复位后应用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0~205 min,平均140.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2 100 mL,平均1 250.4 mL。术后按照Matta X线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11例,差4例,优良率为81.8%(18/22)。22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术后1年随访患者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6~18分,平均14.6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7%(16/22)。2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中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LRA能从骨盆内侧显露整个半骨盆环,可直视下经髋臼内侧实施髋臼周围截骨、复位髋臼前后柱及方形区骨折,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显露、复位,骨盆重建钢板和通道螺钉固定治疗30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年龄60~87岁,平均72.5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17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FFP分型:Ⅱc型6例(6/30,20%),Ⅲ型22例(22/30,73.33%,其中Ⅲa型13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Ⅳa型2例(2/30,6.67%):合并同侧髋臼骨折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17例,均未合并四肢骨折。手术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于腹膜后显露,结合下肢牵引复位骨盆前、后环骨折,直视结合X线验证骨折移位基本复位后,后环行重建钢板和(或)骶髂螺钉固定,前环用重建钢板或INFIX架固定。采用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5~20 d,平均9.9 d;手术时间35~150 min,平均73.5 min;术中出血量220~2 400 ml,平均586.7 ml;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顺利,X线透视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满意。术后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盆环结构复位良好,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18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0%(24/3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86.1±6.11)分(范围66~92分),其中优2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3%(28/30)。1例患者发生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后血栓消失;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加强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患者行INFIX架固定术后出现患侧大腿外侧麻木,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最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经盆内腹膜外显露整个半骨盆环,能直视下复位骶髂关节周围、髂骨翼及前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或通道螺钉能较好固定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下肢动脉损伤77例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伤导致的下肢动脉损伤的诊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7例外伤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7.4岁(范围:7~75岁)。77例患者中,开放性损伤56例(72.7%),闭合性损伤21例(27.3%);损伤累及髂动脉9例(11.7%),股总动脉7例(9.1%),股浅动脉1例(1.3%),腘动脉11例(14.3%),膝下动脉49例(63.6%)。分析患者的治疗方式和临床效果。结果:77例患者中,1例累及髂内动脉的骨盆骨折患者和1例累及股总动脉的多发伤患者,因损伤严重,于术前因循环衰竭死亡;75例患者接受血管相关手术,其中67例行开放手术,包括动脉结扎术24例、动脉重建术40例、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一期截肢术2例;8例行动脉栓塞术。总体病死率为6.5%(5/77),均为闭合性损伤,除2例术前死亡患者外,3例累及髂内动脉的骨盆骨折患者虽接受髂内动脉栓塞术,但因复合损伤严重,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截肢患者8例(10.4%,8/77),5例为闭合性损伤,3例为开放性损伤,除2例损伤严重患者行一期截肢外,6例血管重建患者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行二期截肢(4例为腘动脉损伤,2例为膝下三分支动脉损伤)。患者术后随访17个月(范围:2个月至8年)。1例股动脉损伤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半年复查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发现远端吻合口狭窄30%,2例腘动脉血管修补患者随访1年出现踝肱指数<0.8,但患者均无间歇性跛行症状,未行再次干预。5例患者因下肢损伤严重,骨折及皮肤损伤延迟愈合,其中2例为截肢残端创面愈合欠佳,经多次清创后于术后3~5个月愈合,另外3例为血管损伤合并胫骨骨折,术后胫骨愈合延迟,但未出现血管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伤导致的下肢动脉损伤患者死亡和致残比例较高,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类型进行积极有序的外科修复可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挽救患肢功能,促进损伤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骶骨前庭的影像测量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骶骨前庭三维可用空间的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200例后环完整的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资料,男110例,女90例;年龄(40.72±10.70)岁(范围21~63岁)。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左、右侧S 1、S 2前庭宽度、高度及面积数值。根据性别及侧别分组,比较S 1与S 2前庭解剖参数及不同性别、侧别S 1与S 2前庭解剖参数的差异。 结果:S 1前庭面积为(425.71±45.07) mm 2(范围296.3~604.4 mm 2),其中男性为(449.80±28.62) mm 2(范围338.3~604.4 mm 2),女性为(388.25±34.01)mm 2(范围296.3~498.4 mm 2);前庭宽度为(28.52±4.34) mm(范围17.1~36.3 mm),其中男性为(31.77±2.33) mm(范围22.46~36.30 mm),女性为(24.55±2.55) mm(范围17.1~26.1 mm);前庭高度为(21.05±2.29) mm(范围17.5~32.0 mm),其中男性为(21.34±2.37) mm(范围18.5~32.0 mm),女性为(20.69±1.60) mm(范围17.5~25.6 mm)。S 2前庭面积为(230.19±35.57) mm 2(范围142.5~297.3 mm 2),其中男性为(258.91±28.04) mm 2(范围218.3~297.3 mm 2),女性为(205.61±24.12) mm 2 (范围142.5~258.6 mm 2);前庭宽度为(15.94±1.72) mm(范围12.4~20.3 mm),其中男性为(16.51±1.59) mm(范围14.4~20.3 mm),女性为(15.25±1.63) mm(范围12.4~18.1 mm);前庭高度为(14.30±1.20) mm(范围12.9~17.8 mm),其中男性为(15.49±1.46) mm(范围13.6~17.8 mm),女性为(13.73±0.93) mm(范围12.9~16.1 mm)。S 1与S 2前庭宽度、高度及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前庭宽度: t=3.934, P<0.001;前庭高度: t=3.692, P<0.001;前庭面积: t=4.816, P<0.001)。男、女性S 1前庭宽度、S 1前庭高度、S 1及S 2前庭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 1前庭宽度 t=2.969, P=0.003;S 1前庭高度 t=0.316, P=0.049;S 1前庭面积 t=1.975, P=0.049;S 2前庭面积 t=2.023, P=0.044),而男、女性S 2前庭宽度、S 2前庭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 1与S 2前庭高度、宽度、面积在男、女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同一前庭部位左、右侧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 1前庭径线及面积均大于S 2前庭,更适宜骶髂螺钉的置入;S 2应选用较小直径骶髂螺钉置入;女性S 1前庭小于男性,置入骶髂螺钉时对入钉点的选择、螺钉的走行方向等要求更为严格;临床医生可应用健侧骶骨前庭模拟患侧骶骨进行术前规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T三维重建骨折地图技术分析老年人骨盆骨折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数据绘制老年人骨盆骨折地图,探讨老年人骨盆骨折的特点,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79例老年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55例,年龄为60~98岁(平均74.3岁)。将所有患者骨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Medical 18.0、Geomagic Studio 2014、Rhinoceros 6.0和Matlab软件,建立老年骨盆骨折三维模型,将骨折碎片导入标准骨盆模板,拟合后提取骨折线形态,将所有患者骨折线拟合至同一骨盆模板,形成骨折线分布频率图,并创建骨折热图。结果:79例老年骨盆骨折患者中,前、后环同时骨折69例[87.3%(69/79)]。老年骨盆骨折的骨折地图和热图结果显示:前环骨折线集中分布在上、下耻骨支皮质骨与松质骨移行交界处,后环骨折线集中分布在髂骨中后1/3和骶骨翼;各部位骨折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耻骨、骶骨和髂骨。结论: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呈现老年人骨盆骨折的骨折线分布特点,老年人骨盆骨折的常见骨折类型为前、后环同时骨折,骨折的好发部位为上、下耻骨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和骶髂关节周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