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虎骨粉与玻璃酸钠联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人工虎骨粉与玻璃酸钠联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周进行一次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工虎骨粉口服治疗.持续治疗5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equesne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表、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液中MMP-3、TIMP-1、IL-1β及TGF-β1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总满意度91.67%,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equesne评分、WOMAC评分、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MMP-3、IL-1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关节液TIMP-1、TGF-β1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虎骨粉与玻璃酸钠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缓解膝骨关节炎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关节液中MMP-3、IL-1β水平,升高TIMP-1、TGF-β1的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18、4.647、4.007、3.507,均 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79, P<0.05)。 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骨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骨能力提供足够骨量完成骨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浓缩生长因子预防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增量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CGF)预防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增量术后疼痛及肿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颌骨囊肿需术中同期进行骨增量的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例。观察组行CGF和骨替代品混合后上覆生物膜覆盖;对照组直接予以骨粉填充骨腔,上覆人工生物膜;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瘢痕增生程度。疼痛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肿胀依据肿胀程度分为3个比较等级,瘢痕依照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1、2、3级肿胀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2.5%(5/8)、37.5%(3/8)、0.0%(0/8),对照组分别为50.0%(4/8)、37.5%(3/8)、12.5%(1/8)( Z=-1.71, P > 0.05);观察组、对照组肿胀持续时间分别为(3.8±0.9)d、(5.8±1.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8, P < 0.05);观察组术后3 d、7 d、14 d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21±0.25)分、(3.75±0.22)分、(0.57±0.13)分,对照组分别为(3.76±0.18)分、(2.38±0.26)分、(2.38±0.26)分,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4.23、 t7=11.29、 t14=17.61,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1周、2周、4周温哥华瘢痕VSS评分分别为(4.26±0.26)分、(1.22±0.13)分、(2.47±0.11)分,对照组分别为(6.35±0.27)分、(4.47±0.73)分、(2.77±0.2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77、 t2=2.67、 t4=3.58,均 P < 0.001)。 结论:CGF可以促进术后骨缺损修复及创面的愈合、减轻肿胀、疼痛、瘢痕等术后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上前牙重度骨缺损患者成骨效果的长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引导骨再生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影响的十年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使用改良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牙周炎治疗过程中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牙齿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患有三壁骨缺损的单根牙牙周炎拟牙周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 n=10)和对照组( n=10)。试验组术区充填Bio-Oss骨粉后覆盖PRF膜,对照组仅植入Bio-Oss骨粉。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出血指数(BI)和骨缺损(IBD)的影像测量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PD、AL和IBD均优于术前(均 P<0.05),说明手术治疗有效。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PD和AL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而BI和IBD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牙周手术植骨时联合使用PRF膜可有效降低PD,获得更多的临床新附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骨块在骨增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牙槽嵴骨增量是解决种植治疗骨量不足的常见手段,但存在术中骨粉塑形困难、空间维持和稳定性差等问题。数字化骨块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制作的针对缺损区形态的个性化骨增量植入材料。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材料学的发展,数字化骨块的实现手段也经历了一系列更新。本文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系统介绍了数字化骨块的工作流程、实现手段、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为临床医师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骨增量效果的可预期性提供建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骨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骨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1年5月在嘉峪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71例颌骨囊肿患者,按骨腔内充填物及创面覆盖物不同分为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29),其中研究组患者骨腔内填入浓缩生长因子、自体骨及Bis-Oss骨粉的混合物,创面覆盖浓缩生长因子膜及人工生物膜;对照组患者骨腔内只填入Bis-Oss骨粉,创面覆盖单层人工生物膜.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及疼痛、切口拆线时间、伤口软组织愈合情况,及骨缺损区成骨情况,对比术后1、2周,1个月时瘢痕评分,术后3、6、12个月平均骨密度亨氏单位、角化龈宽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及疼痛、切口拆线时间,及术后组瘢痕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平均骨密度亨氏单位、角化龈宽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骨在颌骨囊肿摘除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具有促进牙龈软组织修复再生、减轻瘢痕组织、缩短骨缺损愈合时间及诱导成骨的作用,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颌骨囊肿手术治疗方式,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miR-34a骨粉复合胶原基水凝胶促进辐照区骨缺损修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负载miR-34a的Bio-Oss?骨粉与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明胶(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ed gela-tin,Col-Tgel)的联合使用对辐照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对辐照区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取2周龄SD大鼠长骨骨髓,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当BMSCs生长至贴满瓶底80%时,进行2 Gy 剂量X线照射,制备BMSCs辐照损伤模型备用.将2.5、5 μL Col-Tgel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中,制备复合骨替代材料PG-2.5和PG-5,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筛选骨粉与水凝胶合适比例.将lipofectamine 2000分别与Cy3-agomiR-34a、agomiR-34a或agomiR NC混合,然后将各组混合液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并进行冷冻干燥.将上述负载各组miR的 10 mg Bio-Oss?骨粉和未负载miR的Bio-Oss?骨粉分别与 2.5 μL Col-Tgel混合,制备PG-Cy3-miR-34a、PG-miR-34a、PG-miR NC、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Cy3-miR-34a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RT-qPCR检测miR-34a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在成骨诱导14 d后利用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取8周龄SD大鼠进行双侧胫骨15 Gy 剂量X线照射,3周后在胫骨干骺端骨骺线下方2~3 mm处制备直径3 mm、深度2 mm的胫骨缺损,缺损区分别置入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植入8周后取材行micro-CT和HE切片观察体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2 Gy辐照影响BMSCs成骨分化能力,辐照组ALP染色浅于非辐照组,辐照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少于非辐照组.10 mg Bio-Oss?骨粉与2.5 μL Col-Tgel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能和成骨性能,并用于后续实验.PG-Cy3-miR-34a可将负载的Cy3-agomiR-34a转染入辐照损伤BMSCs中.PG-miR-34a可提高辐照损伤BMSCs中miR-34a的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在辐照区骨缺损修复实验中,micro-CT显示PG-miR-34a组骨缺损区新生骨体积高于其他组,HE切片染色结果也验证了PG-miR-34a可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 miR-34a骨粉复合胶原基水凝胶可促进辐照损伤BMSCs体外成骨分化,促进辐照区骨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