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基于LinkDoc数据库,纳入2014年至2018年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等4所医疗中心的首诊为Ⅲ B~Ⅳ期NSCLC的患者1 144例。对入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72例)和对照组(572例),试验组采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为单纯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疾病进展时间(TTP)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基于对有疗效评价记录的患者进行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26.54%(86/324)、26.07%(79/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 P=0.894);DCR分别为61.42%(199/324)、62.38%(189/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 P=0.8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1.2个月和1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3, P=0.00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9.3个月和8.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5, P=0.134);中位TTP分别为1.8个月(1.2个月,5.1个月)和1.7个月(1.2个月,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89, P=0.049)。试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5.52%(432/572)、64.51%(369/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53, P<0.001);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9.86%(228/572)、29.55%(169/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3, P<0.001);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45%(14/572)、3.15%(18/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 P=0.473)。 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需要注意潜在的骨髓抑制及肝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以血液、骨髓、淋巴结和脾脏中成熟、典型的CD5阳性B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积聚为特征。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发展迅速,靶向治疗逐渐取代传统化学免疫疗法,成为CLL/SLL的主要治疗手段。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等药物的出现及联合方案的探索,革新了CLL的治疗模式,为复发难治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治疗CLL/SLL的分子靶向药物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釉细胞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成釉细胞瘤是较为常见的牙源性良性肿瘤,具有局部浸润生长﹑易复发、转移等特性。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扩大性骨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高,且易出现面部、功能畸形等诸多并发症。对于无法手术患者,放疗、化学药物、靶向治疗等治疗可在保留器官下改善预后,本文复习成釉细胞瘤的非手术治疗现状和进展,为成釉细胞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及甲泼尼龙(I-MID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R/R 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伊布替尼(560 mg/d,连用21 d)、甲氨蝶呤(3.5 g/m 2,第1天)、异环磷酰胺(1.5 g/m 2,第2天)、多柔比星脂质体(25 mg/m 2,第3天)、甲泼尼龙(80 mg/d,第1~3天),每21天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参照2005年国际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合作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18例患者经(3.8±1.7)个(1~6个)周期I-MIDD方案治疗后,其中10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达到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总有效比例为15/18。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7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缓解6例,复发5例,进展6例,死亡1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1~27个月);总生存期为3~2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2.8%和87.4%。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6%(17/69例次)的患者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Ⅲ~Ⅳ级)。Ⅲ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其中真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Ⅰ~Ⅱ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1例。结论:I-MIDD方案治疗R/R 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或可作为R/R PCNSL的挽救治疗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泊马度胺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血液系统肿瘤,目前有包括免疫调节剂(IMiD)、蛋白酶体抑制剂(PI)在内的多种类别的药物可用于治疗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获得了明显的延长。由于MM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并且产生耐药性。泊马度胺是第3代IMiD,在对来那度胺或硼替佐米治疗无效的复发难治MM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获得了较高的反应率。文章就泊马度胺的治疗机制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从而为探讨复发难治MM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转移性肾癌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 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 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初诊AIT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18~78岁,中位年龄为57.5岁。44例AITL患者接受CHOP(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其中4例联合应用西达苯胺、硼替佐米,6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回顾性分析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接受与未接受auto-HSCT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未接受auto-HSCT患者OS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评分、年龄、B症状、皮疹、胸腔/腹腔积液、骨髓受累、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08及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本研究44例AITL患者中,有B症状的患者为34例(77.3%)。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为5例(11.4%),Ⅲ~Ⅳ期者为39例(88.6%);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体能状况评分(ECOG-PS)<2分者为20例(45.5%),ECOG-PS≥2分者为24例(54.5%);IPI评分系0~1分者为9例(20.5%),2分者为12例(27.2%),3~5分者为23例(52.3%);PIT评分系0分者为10例(22.7%),1分者为5例(11.4%),2分者为12例(27.3%),3~4分者为17例(38.6%)。②本研究44例AITL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中位WBC为6.2×10 9/L,中位Hb值为125 g/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63×10 9/L。中位血清LDH水平为292 U/L,中位铁蛋白水平为171 μg/L,中位β2-MG水平为3.8 mg/L。14例(31.8%)患者原发病累及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27例(61.4%)患者检测到CD21、CD23、CD35表达呈阳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FDC)。③本研究44例AIT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13.6%(6/44),部分缓解(PR)率为38.7%(17/44),疾病稳定(SD)率为22.7%(10/44),疾病进展(PD)率为25.0%(11/44)。44例患者5年OS率为50.0%,中位OS期为14.5个月(8 d~60.0个月)。④仅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44.1%;接受CHOP方案联合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治疗的患者5年OS率为75.0%。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83.3%,高于未接受auto-HSCT者的2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1, P=0.014)。38例未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5年OS率为37.8%,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的11.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139, P=0.023)。血清β2-MG水平<4 mg/L的患者5年OS率为23.9%,显著高于β2-MG水平≥4 mg/L者的18.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0, P=0.019)。⑤对38例未接受auto-HSC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 HR=2.716, P=0.031),骨髓受累( HR=2.696, P=0.042),血清β2-MG水平≥4 mg/L( HR=4.927, P=0.004)为AIT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ITL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常合并皮疹、浆膜腔积液等,首诊时Ann Arbor分期晚。年龄>60岁、骨髓受累、血清β2-MG水平≥4 mg/L可以作为未接受auto-HSCT AITL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可以提高AITL患者疗效,auto-HSCT能够有效改善患者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帕他胺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阿帕他胺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临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本院使用阿帕他胺治疗的1例mHS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该患者应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阿帕他胺治疗1个月后,血清PSA降至36.84 ng/mL,降幅达93%,4个月后降至4.73 ng/mL,8个月后降至0.32 ng/mL,PSA降幅达99%,其后维持在0.4~0.5 ng/mL水平。ADT+阿帕他胺治疗1个月后,睾酮降至0.12 ng/mL,并长期维持去势水平。治疗3个月后复查显示前列腺病灶、盆腔内淋巴结及骨转移灶均缩小。治疗1年后再次复查发现前列腺病灶、盆腔内淋巴结及骨转移灶进一步缩小。结论:应用ADT联合阿帕他胺治疗mHSPC患者早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mHSPC的治疗方案多样性与个体化并存,ADT联合阿帕他胺在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能够快速深度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显著延长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及总生存期(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C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C方案(紫杉醇+卡铂)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0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予以TC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对照组予以TC方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胸苷激酶1(TK1)水平、不良反应、总生存时间、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58.82%(30/51)比37.25%(19/51),88.24%(45/51)比64.71(3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75, P=0.029; χ2=7.85, P=0.005)。两组治疗前CA125、HE4、TK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CA125、HE4、TK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蛋白尿、腹泻腹痛、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2年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2.0%比64.7%),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1.57%(11/51)比45.10%(2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TC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卵巢癌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休克蛋白和热休克因子1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热休克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装配、转运和降解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HSP水平高于正常细胞,HSP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热休克因子(HSF)1是调控真核生物热休克反应(HSR),并诱导HSP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同时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HSP/HSF1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HSP/HSF1作为MM的潜在治疗靶点,已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笔者就HSP/HSF1在MM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HSP/HSF1抑制剂治疗MM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探索MM治疗的新靶点,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