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达莫司汀联合泊马度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迄今缺乏根治性手段,复发难治MM(RRMM)患者接受后续治疗的有效率低、生存期短。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卡非佐米和塞利尼索等新药的上市使中国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但新药在中国RRMM患者中的临床数据不足,合并髓外病灶的患者仍然疗效欠佳 [1]。泊马度胺作为第三代免疫调节剂,在第一代沙利度胺和第二代来那度胺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克服了交叉耐药性,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泊马度胺可使来那度胺难治患者获益 [2-4]。苯达莫司汀是一种氮芥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烷基化和抗代谢活性双重作用,2022年NCCN指南 [5]将苯达莫司汀纳入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目前,以苯达莫司汀为主的化疗方案多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用于MM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骨髓瘤病区应用苯达莫司汀、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联合化疗方案(BPD方案)治疗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泊马度胺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血液系统肿瘤,目前有包括免疫调节剂(IMiD)、蛋白酶体抑制剂(PI)在内的多种类别的药物可用于治疗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获得了明显的延长。由于MM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并且产生耐药性。泊马度胺是第3代IMiD,在对来那度胺或硼替佐米治疗无效的复发难治MM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获得了较高的反应率。文章就泊马度胺的治疗机制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从而为探讨复发难治MM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1例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3个月前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伴下肢无力半个月于各地就诊。下肢无力、麻木加重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后,实验室检查示M蛋白9.5%,免疫固定电泳IgG弱阳性,κ轻链弱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47.21 pg/ml,促甲状腺激素(TSH)4.1500 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64 pmol/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5.38 pmol/L;CT检查示双肺多发炎症,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增大,心包少量积液,胸部皮下脂肪间隙絮状高密度影;超声示脾脏大(厚48 mm),腹腔积液,增大三尖瓣少中量反流,肺动脉压增高[收缩压约65 mmHg(1 mmHg=0.133 kPa)];肌电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周围神经感觉逐渐恢复,皮肤症状减轻。结论: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罕见,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异性抗浆细胞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相关急性免疫性白质脑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相关急性免疫性白质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1月收治的1例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相关急性免疫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1岁女性,明确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疾病复发后行D-VP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患者第3次应用达雷妥尤单抗后出现双侧肢体麻木伴运动障碍、构音障碍伴一过性运动性失语。头部磁共振成像结果示双侧额叶、顶叶脑白质继发性脱髓鞘改变。给予患者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上述异常的神经系统症状和阳性体征恢复正常。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相关急性免疫性白质脑病比较罕见,早期识别和及时停药尤其重要,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获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存在多种治疗方式,MM仍是一种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几乎所有患者均会经历复发难治阶段,新药如免疫调节剂(IMiD)、蛋白酶体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泊马度胺作为第3代IMiD,尽管其化学结构与其他IMiD(如来那度胺)类似,但具有独特的抗癌、抗血管形成和免疫调节特性 [2]。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泊马度胺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RRMM)。泊马度胺可与多药联合发挥抗肿瘤作用,而目前国内尚无仅针对VPd方案(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的大样本临床报道,本研究回顾性纳入58例应用VPd方案诱导治疗的RRMM患者,对其疗效及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38例RRM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其中12例采用Dd(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方案,20例采用DPD(Dd方案基础上联合泊马度胺)方案,6例采用DVD(Dd方案基础上联合硼替佐米)方案。分析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1.0个月,32.5个月),治疗时间中位数6.2个月(3.2个月,25.6个月)。3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7例(18.7%),非常好的部分缓解9例(23.6%),部分缓解10例(26.3%),微小缓解4例(10.5%),疾病稳定5例(13.1%),疾病进展3例(7.9%),总有效率(ORR)78.9%(30/38)。Dd方案治疗组ORR 66.7%(8/12),DVD方案治疗组ORR 83.3%(5/6),DPD方案治疗组ORR 85.0%(17/20)。DVD方案治疗组和DPD方案治疗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DVD方案治疗组和Dd方案治疗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5, P>0.05);DPD方案治疗组和Dd方案治疗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7, P>0.05)。38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2.5个月(95% CI:8.5~24.2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1年OS率为89.4%。38例患者中,发生输注反应5例,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3级血小板计数减少9例、重度贫血12例,未发生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药物减量情况。 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RRMM效果和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pd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多发性骨髓瘤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pd(伊沙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和2020年收治的2例应用Ipd方案治疗的髓外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60岁男性,诊断为MM IgG κ型,VDD方案治疗8个周期后,予Rd方案维持治疗9个月后伴发软组织浸润,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MM IgG κ型复发伴髓外浸润,采用Ipd方案治疗5个疗程后达部分缓解。例2为50岁女性,诊断为MM IgG λ型,予RVd方案治疗2个周期后伴发椎管浸润,应用Ipd方案治疗达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Ipd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MM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血细胞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苯达莫司汀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治疗伴髓外病变的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苯达莫司汀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BPD方案)治疗伴髓外病变的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项开放、单臂、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1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等7所医院诊断并接受BPD方案治疗的30例伴髓外病变的复发MM患者,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中位年龄62(47~72)岁,其中18例(60.0%)为首次复发,首次复发的18例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为100%,其中完全缓解3例(16.7%),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0例(55.5%),部分缓解(PR)5例(27.8%)。12例二线以上治疗后复发患者的ORR为50%,其中≥VGPR 0例,PR 6例(50%),疾病稳定3例(25%),疾病进展3例(25%)。所有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5.2%(95% CI 37.2%~83.1%),1年总生存率为90.0%(95% CI 76.2%~95.4%)。常见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6.7%),血小板减少1例(3.3%),总体不良反应可控。 结论:BPD方案在伴髓外病变的复发MM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CNS-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的18例CNS-MM患者在初诊及CNS受累时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按1∶3配对的初诊MM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差异。结果:CNS-MM自初诊时的中位发病时间为14.2(0.9~79.6)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0.5个月,累及CNS后的中位OS时间仅3.8个月。与对照组相比,CNS-MM患者IgD型多见( P=0.010)、贫血更严重( P=0.014)、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 P=0.013)、髓外病灶多见( P=0.001)、乳酸脱氢酶(LDH)增高( P=0.009)。基于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联合方案的血液学+CNS缓解率优于硼替佐米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75.0%对16.7%, P=0.019)。同时存在2个高危因素(高LDH、髓外病灶)的初诊患者,接受含免疫调节剂的方案可显著降低CNS-MM发生率( P=0.026)。初诊时高LDH( P=0.008, HR=7.319,95% CI 1.663~32.219)、存在髓外病灶( P=0.006, HR=8.054,95% CI 1.828~35.486)是发生CNS-MM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NS-MM患者预后不佳。初诊伴有高LDH或髓外病灶的患者发生CNS-MM的概率增高。基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可能改善CNS-MM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奈克拉治疗复发/难治性t(11;14)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和伊沙佐米)、新的免疫调节药物(泊马度胺)和单克隆抗体(达雷妥尤单抗)等药物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总生存率在过去的10年中有所改善。但尽管MM的治疗在进步,复发/难治性MM(RRMM)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开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MM中肿瘤细胞存活的一个标志是抗凋亡蛋白的过表达,包括BCL-2、BCL-XL、BCL-W和骨髓白血病细胞序列-1(MCL-1)等。维奈克拉是一种抗凋亡蛋白BCL-2的抑制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特别是对含有t(11;14)的患者。约20%的MM患者患有t(11;14),这导致了BCL-2的过表达,以往研究表明维奈克拉在这些患者中具有强大的单药活性。为了探究t(11;14)患者基于维奈克拉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例均有t(11;14)RRMM患者基于维奈克拉方案治疗的临床数据,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在使用维奈克拉之前,10例患者平均接受过6线治疗,均对硼替佐米耐药。在9例可评估反应的患者中,ORR 为78%(9 例患者中的7 例)。1 例获得完全缓解(CR),1 例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4例获得部分缓解(PR),还有1例获得了治疗最小缓解(MR)。1例伴随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患者获得了器官缓解,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下降了45%。6例患者在最近的随访中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范围3.1~13.5个月),6个月总生存率为77%,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28%。死亡原因为3例MM复发和1例因侵袭性曲霉菌病(在疾病进展的情况下)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非血液学毒性包括疲劳、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和胃肠道毒性(恶心、腹泻和腹部绞痛)。10例患者中的4例因血液学毒性而需要输血红细胞或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