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骼肌减少症中免疫衰老阻碍肌肉再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骼肌减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和质量的下降。肌肉再生能力下降是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免疫系统在肌肉再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肌肉中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肌肉也可以通过分泌肌肉因子的方式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衰老导致的慢性低级别炎症破坏了免疫细胞和肌肉的相互作用,导致肌肉再生能力下降、肌纤维萎缩,最终导致了骨骼肌减少症的出现。文章概述了免疫衰老诱导骨骼肌减少症的机制和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循环高表达IL-6慢性系统性炎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外源性引入IL-6载体,实现在循环中长期高表达IL-6,构建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重组鼠IL-6编码腺相关病毒(IL-6-encoding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IL-6)。2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AAV-IL-6组、空白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7只,分别在干预开始0、8、16周尾静脉注射100 μl 0.5×10 10 vp/ml的AAV-IL-6、空白载体AAV或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6水平。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血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24周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心肌、肝脏、脾脏、股四头肌、膝关节、股骨中段做HE染色。 结果:在干预后4、8、16及24周,AAV-IL-6组小鼠血清IL-6水平为(75.41~169.28) pg/ml,而两对照组均低于检测下限(7.8 pg/ml)。干预后24周,AAV-IL-6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两对照组;AAV-IL-6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均高于两对照组,而白蛋白、肌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低于两对照组,上述指标在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V-IL-6组及空白载体对照组小鼠淋巴细胞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组小鼠肝、肾功能在干预结束后均正常。组织病理显示,AAV-IL-6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区及心肌肌纤维间隙、骨骼肌肌纤维间隙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脾脏弥漫性多核巨细胞浸润;骨骼肌肌纤维萎缩;骺板结构紊乱和软骨增生区变小,骨小梁变薄、稀疏;骨皮质变薄、类骨质减少,两对照组小鼠无相应的组织病理改变表现。结论:通过重复尾静脉注射AAV-IL-6能够实现小鼠长期循环高表达IL-6,初步检测该小鼠具有慢性系统性炎症表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且相对简单可及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18只,无特定病原体级,6周龄,体重25~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 n=6)、空白对照组( n=6)和NGF基因治疗组( n=6)。对空白对照组和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后肢缺血造模,在术后第7天对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小鼠进行空质粒转染,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NGF基因转染。在术后第21天对患肢血流灌注评估后进行腓肠肌取材。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Ⅰ、MHC-Ⅱa及MHC-Ⅱ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GF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 β/δ)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三磷酸腺苷(ATP)表达量。 结果:术后第21天,NGF基因转染组小鼠患肢血流灌注量为(195.70±9.99)PU,低于假手术组(312.15±17.32)PU( P=0.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82.11±8.55)PU( P=0.001)。NGF组的肌肉萎缩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NGF基因转染组的毛细血管密度为(0.34±0.05),高于假手术组(0.11±0.03)和空白对照组(0.27±0.04)(均 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为(0.39±0.19),高于假手术组(0.18±0.01)和空白对照组(0.25±0.14)(均 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NGF、PPAR β/δ、COX、IDH、ATP的表达水平,以及MHC-Ⅰ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 P<0.05)。 结论:NGF基因转染后能够促进小鼠缺血肢体毛细血管生成,增加其血流灌注,进而诱导骨骼肌肌纤维向Ⅰ型重塑,该过程可能与NGF诱导PPAR β/δ表达,促进骨骼肌细胞有氧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跑台训练联合中药松弛膏外敷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IGF-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联合中药松弛膏外敷对废用性肌萎缩(DMA)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6只,取8只大鼠纳入健康对照组(健康组),余38只大鼠则制成左后肢废用性肌萎缩模型。于造模3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制模成功的32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跑台训练组(跑台组)、中药松弛膏组(中药组)及跑台训练联合中药松弛膏组(联合组),每组8只大鼠。跑台组大鼠给予跑台训练,中药组大鼠则于患肢局部涂抹中药松弛膏,联合组大鼠给予跑台训练及中药松弛膏患肢局部涂抹。于6周干预结束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中IGF-1、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等因子表达水平。结果:通过TUNEL染色发现,跑台组、中药组、联合组骨骼肌凋亡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P<0.05);联合组凋亡细胞数量亦显著低于跑台组及中药组水平( P<0.0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较健康组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则显著增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联合组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 P<0.01),Bax蛋白表达则显著降低( P<0.01);另外联合组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中药组及跑台组水平,Bax蛋白表达则显著低于中药组及跑台组水平( 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联合组IGF-1、p-PI3K及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1);联合组IGF-1、p-PI3K、p-Akt蛋白表达亦较跑台组及中药组显著增高( P<0.01)。 结论:跑台训练联合中药松弛膏外敷能抑制DMA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IGF-1/PI3K/Akt信号通路,继而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含量,下调促凋亡蛋白Bax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骨骼肌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对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分析两例COVID-19患者骨骼肌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发现,其中1例来自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患者腓肠肌穿刺标本,另1例来自血栓形成所致左下肢截肢的标本。结果:患者均出现肌肉疼痛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与骨骼肌损伤有关的生化指标异常,如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理改变较轻微,在所检查的两个肌肉病例中未发现明显的急性组织学改变或炎症。1#患者的病理显示主要是散在的肌纤维萎缩,而2#患者则出现肌纤维坏死和轻微炎症。CD68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1#患者鉴别诊断包括慢性神经肌肉疾病,2#患者则存在血栓形成引起的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结论:两例COVID-19患者与骨骼肌损伤有关的临床证据和病理改变表明SARS-CoV-2与肌肉组织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作用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司美格鲁肽改善棕榈酸诱导C2C12骨骼肌细胞萎缩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司美格鲁肽改善棕榈酸诱导C2C12骨骼肌细胞萎缩的机制。方法:C2C12细胞分为对照组、0.5 mmol/L棕榈酸组、0.5 mmol/L棕榈酸+15 nmol/L司美格鲁肽组、0.5 mmol/L棕榈酸+90 nmol/L司美格鲁肽组及0.5 mmol/L棕榈酸+900 nmol/L司美格鲁肽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2-NBDG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摄取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肌管直径,Western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5(FNDC-5)、肌球蛋白重链(MHC)、肌细胞生成素(MyoG)、肌肉萎缩盒F基因(Atrogin-1)及肌肉环状指基因1(MuR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组细胞存活率及葡萄糖摄取均明显降低,肌管直径减小,p-Akt、GLUT4、FNDC-5、MHC及Myo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Atrogin-1及MuRF-1表达显著升高(均 P<0.05),15、90和900 nmol/L司美格鲁肽增加细胞存活率、葡萄糖摄取和肌管直径,以及p-Akt、GLUT4、FNDC-5、MHC和MyoG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trogin-1及MuRF-1蛋白表达(均 P<0.05)。 结论:司美格鲁肽可改善棕榈酸诱导的C2C12细胞胰岛素抵抗,并通过促进肌细胞合成、抑制肌细胞降解,改善肌细胞萎缩,FNDC-5可能参与其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汉族Cohen综合征一家系 VPS13B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 VPS13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Cohen综合征患者的致病性以及临床特征。 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1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Cohen综合征一家系共2代3人,其中患者1例。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完善相关眼科及全身检查以评估临床表型;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本,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分析。根据ACMG指南对筛选出来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评分;应用在线工具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以"Cohen综合征"、"Cohen syndrome"和" VPS13B基因"为关键词,检索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Cohen综合征相关文献。总结文献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致病位点,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男,5岁,双眼夜盲伴畏光、上睑下垂、下睑内翻、倒睫,双眼高度近视,周边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积,周边部视网膜外层萎缩变薄,闪光视网膜电图未检测出波形;全身发育迟缓,典型面部特征,手指脚趾细长,扁平足,足内翻,肌张力减退,未发现心脏异常;性格过度开朗。先证者临床表现符合Cohen综合征。先证者父母临床表型及辅助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先证者携带 VPS13B基因1个无义变异c.11713C>T(p.Gln3905*)和1个剪接变异c.6940+1G>T。经Sanger测序验证,上述变异在该家系中呈共分离。其中c.11713C>T(p.Gln3905*)为未报道的新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使其编码的蛋白质提前终止,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功能。ACMG指南显示2种变异均为致病变异。共检索到12篇中国Cohen综合征的变异位点及临床特征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结果共发现中国患者人群中 VPS13B变异位点共24个,其中移码变异位点发生率较高,占41.7%(10/24),错义变异、剪接变异和无义变异分别占20.8%(5/24)、20.8%(5/24)和16.7%(4/24)。Cohen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为28天~12岁,神经系统、眼、脑、骨骼等全身症状呈散发状态,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 结论:该Cohen综合征家系 VPS13B基因发现1个新的致病变异c.11713C>T,扩大了 VPS13B基因致病变异谱。Cohen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鸢尾素与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肌少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鸢尾素(Irisin)是运动诱导的参与代谢反应的肌肉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鸢尾素可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代谢率,并可增加线粒体含量及改善线粒体动力学,发挥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增加骨骼肌质量并维持肌肉功能。因此,鸢尾素可能成为肌少症的预测因子,并作为评估肌少症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针对鸢尾素对骨骼肌的作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鸢尾素与线粒体对骨骼肌协同作用的机制,同时探索鸢尾素在恢复及逆转肌肉萎缩方面的功效,对确立鸢尾素作为一种治疗肌少症的有益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氟中毒对骨骼肌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氟具有双重的健康效应。适量的氟对于骨骼发育、预防龋齿和神经系统活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过量的氟可引起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氟中毒可导致骨骼肌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低浓度氟可诱导骨骼肌肌管肥大,而高浓度氟则通过引起一系列信号通路的异常,导致骨骼肌萎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氧化应激、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异常改变均在氟中毒引起的骨骼肌损害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氟化物对骨骼肌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核基质蛋白2抗体阳性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抗核基质蛋白2(NXP2)抗体阳性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骨骼肌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收集8例抗NXP2抗体阳性J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肌肉病理改变和治疗效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8例患者起病年龄为(6.1±3.8)岁,男女比为1∶3;均出现四肢近端肌无力,7例出现皮肌炎样皮疹,5例出现肌痛,4例出现皮肤钙质沉着,3例出现皮肤溃烂,2例出现皮下水肿,1例出现腹痛症状。5例血清CK升高,8例下肢肌肉磁共振显示肌肉,肌肉间隙,脂肪层异常信号,3例胸部高分辨CT显示间质性肺炎改变,1例腹部CT结果显示升结肠及近侧横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水肿,伴周围炎性渗出。骨骼肌病理活检主要表现为束周肌萎缩,束膜内、小血管周围及肌纤维间隙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间质可见水肿、增生,坏死、溶解及再生肌纤维少见。8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合并肠道血管炎表现者联合使用戈利木单抗治疗,随访6个月5例完全缓解,3例恢复欠佳。结论:抗NXP2抗体多见于幼年型皮肌炎中,与肌无力、钙质沉着、皮肤溃疡和肠道血管炎有关,骨骼肌病理改变相对轻微,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部分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