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芩抗白血病作用与调控骨髓微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黄芩是临床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化学成分众多,主要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包括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等,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骨髓微环境是由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和多种可溶性因子等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其恶性转化影响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黄芩可以作用于骨髓微环境的各组分,通过影响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因子、凋亡途径和能量代谢途径等进而调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多药耐药。文章对黄芩及其主要化合物与白血病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探索白血病治疗的潜在选择,以期能为寻找白血病新的作用靶点和相关调控通路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常骨髓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一种起源于B系或者T系淋巴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生、发展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骨髓微环境是一个包含成骨细胞、基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脂肪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复杂系统。这些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改变,而形成的异常骨髓微环境,为ALL细胞提供适宜生长、增殖的空间。为了探究异常骨髓微环境对ALL发生、发展的影响,笔者拟就ALL患者异常骨髓微环境,及其相关细胞与ALL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吡咯并喹啉醌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存活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吡咯并喹啉醌(PQQ)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存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下称正常培养基)培养大鼠BMSC,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1)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PQQ组、单纯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PQQ组。正常对照组细胞用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正常对照+PQQ组细胞用含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 PQQ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用含有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μmol/L过氧化氢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过氧化氢+PQQ组细胞用含有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 PQQ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 h后,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μmol/L的过氧化氢培养24 h。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取5个批次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PQQ组,各组细胞处理同实验(1)中相应各组。培养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个批次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和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对1个批次细胞分别进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和JC-1荧光染色观察;采用透射电镜观察1个批次细胞线粒体形态;采用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试剂盒对1个批次细胞分别进行CAT和SOD活性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对1个批次细胞环磷酸腺苷活化交换蛋白1(Epac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计算AMPK磷酸化水平、剪切型caspase-3/caspase-3比值。除形态观察外,其余各指标每组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等方差 t检验。 结果:(1)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出现空泡且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细胞存活率为(74.3±2.9)%,较正常对照组的100.0%明显降低( t=6.39, 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至(116.9±4.2)%( t=6.92, P<0.01);正常对照+PQQ组细胞存活率为(101.2±1.1)%,与正常对照组相近( t=1.06, P>0.05)。(2)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的(13.6±1.0)%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7.1±2.0)%, t=10.57, 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17.0±0.7)%, t=9.49, P<0.01]。(3)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出现去极化,JC-1荧光染料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发出绿色荧光,表现为膜电位明显降低( t=4.18, 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升高至正常水平( t=4.43, P<0.01),JC-1荧光染料顺着极化线粒体膜电位进入线粒体聚集,发出红色荧光。(4)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的规则形态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线粒体结构紊乱,线粒体嵴消失,线粒体基质密度降低;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线粒体结构规则完整,线粒体嵴清晰可见,线粒体基质密度增加。(5)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CAT活性明显升高( t=4.54, 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 t=3.93, P<0.05);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CAT活性明显上升( t=8.65, P<0.01),SOD活性无明显变化( t=0.72, P>0.05)。(6)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Epac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t=4.67, P<0.01),AMPK磷酸化水平、剪切型caspase-3/caspase-3比值明显升高( t=7.88、3.62, 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Epac1蛋白表达、AMP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 t=4.34、16.37, P<0.01),剪切型caspase-3/caspase-3比值明显降低( t=3.17, P<0.05)。 结论:PQQ预处理能够改善氧化应激条件下大鼠BMSC的线粒体功能,降低细胞凋亡率,提高细胞存活率,且可能与Epac1蛋白表达上调、AMPK信号通路激活和剪切型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趋化因子CXC受体6的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可促进小鼠糖尿病创面的皮肤再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创面治疗时,常因移植细胞的募集数量不足以及进行皮肤再生的细胞系分化受损而导致创面愈合延迟。该研究观察到,在小鼠创面中移植骨髓源性MSC,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及趋化因子CXC受体6(CXCR6)的表达均增加,提示外源性MSC移植治疗具有潜在价值。CXCL16/CXCR6轴的激活调控了局部黏着斑激酶、Src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启动子的表达,以及MSC 中的迁移信号通路。CXCL16的激活也促进了MSC 向内皮样细胞和KC 的分化。在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切开并用夹板固定的创面中,通过移植异体来源的MSC 及CXCR6增加了创面的血管新生和再上皮化,最终促进了皮肤组织再生。这项研究表明,在CXCR6 过度表达的生物工程MSC 中,激活CXCL16/CXCR6轴为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激活态雪旺细胞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 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 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治疗胰腺癌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对胰腺癌(PC)细胞调节控制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PANC-1和AsPC-1细胞系建立胰腺癌裸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每细胞系各自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经尾静脉进行注射外泌体PBS悬液),抑制剂组(尾静脉注射靶向抑制剂LY294002,随后尾静脉注射含外泌体的PBS悬液),8周后处死裸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以及蛋白激酶B(Akt)的蛋白、生存素(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以及CD31的表达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B7-H4和CA199的表达进行检测。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提取BMSC分泌的外泌体成功。给予外泌体治疗后,两细胞系中治疗组磷酸化PI3K(p-PI3K)以及磷酸化Akt(p-Akt)的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ANC-1(p-PI3K:8.5±2.7比17.9±5.6, F=19.645,p-Akt:9.3±2.9比19.4±6.2, F=26.813),AsPC-1(p-PI3K:9.7±3.2比19.7±6.4, F=18.578,p-Akt:8.4±2.6比18.7±6.3, F=19.817), P<0.05],而抑制剂组p-PI3K以及p-Akt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给予外泌体治疗后,两细胞系中治疗组胰腺癌标志物的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同时CD31水平降低[PANC-1(B7-H4:15.9±4.8比6.8±2.3, F=23.467,CA199:17.5±5.8比5.8±1.7, F=29.284,Survivin:12.4±4.0比4.7±1.4, F=28.714,MMP-9:10.3±3.4比3.9±1.3, F=28.927,CD31:16.9±5.6比6.1±1.9, F=30.168),AsPC-1(B7-H4:14.7±4.8比3.1±0.9, F=18.736,CA199:16.2±5.7比3.9±1.2, F=26.948,Survivin:14.4±4.7比4.8±1.5, F=29.841,MMP-9:11.3±3.8比4.7±1.5, F=29.798,CD31:17.1±5.7比5.7±1.8, F=32.864), P<0.05],而抑制剂组两细胞系中上述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MSC分泌的外泌体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PC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同时抑制PC血管形成,达到抑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芪甲苷促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IV)调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轴对糖尿病皮肤溃疡(DSU)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至外周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30 mg/kg 1%(质体比)链脲佐菌素,制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于腰背部两侧各剪取直径为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制成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后随机分为AS-IV组(50 mg/kg AS-IV)、阻滞剂组(50 mg/kg AS-IV+5 mg/kg AMD3100)和模型组,同时设置空白组( n=8),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模型组和空白组用等体积0.9%的NaCl处理,采集第10天大鼠外周血、股骨骨髓和创面新生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股骨骨髓和创面新生组织SDF-1α和CXCR4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各组创面愈合率。 结果:造模后第10、21天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比较,空白组愈合最快,模型组愈合最慢,AS-IV组愈合情况优于模型组和阻滞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造模后第10天空白组、AS-IV组、阻滞剂组外周血EPCs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 P<0.05),阻滞剂组外周血EPCs阳性率均显著低于AS-IV组( P<0.05)。造模后第10天模型组创面、血清、骨髓SDF-1α和CXCR4的蛋白表达均为最少,空白组的蛋白表达最高(均 P<0.05),AS-IV组创面、血清、骨髓SDF-1α和CXCR4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阻滞剂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黄芪甲苷通过调控SDF-1α/CXCR4信号轴,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内皮祖细胞从骨髓动员和迁移至外周血,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糖尿病溃疡创面血管新生,以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是新近发现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亚群,与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C2是在转录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和GATA结合蛋白3调控下由骨髓中的淋巴祖细胞发育而来。在上皮细胞源性细胞因子IL-25、IL-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和脂质递质介导下可产生IL-4、IL-5、IL-9、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激活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参与哮喘炎症反应。ILC2可能成为哮喘的治疗靶点,为哮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的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为51岁男性,因"双眼睑水肿8年,皮疹3年,尿少1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血清免疫电泳可见IgGκ型单克隆M蛋白,Ⅰ型冷球蛋白(IgGκ型),冷球蛋白为530.7 mg/L。多次骨髓穿刺可见浆细胞轻度增多(5.0%~10.5%),肾活检病理光镜提示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肾小球内皮下见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插入,毛细血管袢腔内大量电子致密物,致毛细血管闭塞,符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该患者诊断为冒烟型骨髓瘤,继发冷球蛋白血症肾损伤。予六程抗浆细胞治疗后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冷球蛋白定性定量均阴性,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