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钉骨膜联合髂骨松质骨植骨术修复替牙期唇腭裂牙槽突裂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骨钉骨膜联合髂骨松质骨植骨术修复替牙期唇腭裂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2例替牙期唇腭裂牙槽突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单纯髂骨松质骨植骨,n=42)和试验组(骨钉骨膜联合髂骨松质骨植骨,n=40).比较2组植骨区存活骨量体积、移植骨整体和不同植骨区吸收率、植骨成功率、植骨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3、9个月植骨区存活骨量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2组术后9个月植骨区存活骨量体积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9个月及3~9个月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2组术后9个月移植骨吸收率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9个月鼻腔侧1/2区、牙槽嵴侧1/2区、唇侧1/2区和腭侧1/2区移植骨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2组牙槽嵴侧1/2区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鼻腔侧1/2区,腭侧1/2区显著高于唇侧1/2区(P<0.05).试验组植骨成功率、植骨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钉骨膜联合髂骨松质骨植骨术可有效修复替牙期唇腭裂牙槽突裂,降低骨吸收率和并发症,提高成骨效果.术后骨量吸收主要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且主要发生于牙槽嵴顶区、腭侧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29、-3.097、-3.134,均 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57, 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 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rabeck Ⅱ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Rorabeck Ⅱ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PDF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3例伴严重骨质疏松(T值≤-2.5 SD)的初次TKA术后Rorabeck Ⅱ型PDF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65~85岁[(75.2±6.5)岁]。患者均行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规范的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12个月骨密度,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2个月[(43.2±19.9)个月]。手术时间为90~135 min[(103.8±12.6)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50 ml[(150.0±45.6)ml]。术前、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14.6±7.8)°、(90.4±8.0)°、(97.3±4.8)°、(98.1±6.3)°( P均<0.05)。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2±2.2)分、(84.6±2.9)分、(87.3±3.3)分( P均<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术前、术后6,12个月骨密度T值分别为(-3.8±0.6)SD、(-3.4±0.6)、(-2.9±0.6)SD( P均<0.05)。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行二次自体髂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骨术后骨折愈合良好;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口服利伐沙班片后均治愈;1例患者出现膝关节轻度屈伸受限,经股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及功能康复后改善。 结论:对于TKA术后RorabeckⅡ型PDFF,采用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骨密度显著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 2, 3 2例、L 3, 4 11例、L 4, 5 20例、L 2~L 4 3例、L 3~L 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 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7.48, 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 ,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29 ,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 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WNT2B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WNT2B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hMSCs分离自临床髂骨植骨手术中剩余的松质骨的骨髓,采用慢病毒载体在hMSCs中过表达WNT2B基因(实验组),以空慢病毒载体作为对照(对照组),部分实验将未经处理的hMSCs作为空白对照。检测hMSCs的增殖和干性特征变化,并将hMSCs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检测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茜素红染色定量检测其矿化能力。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或者Mann-Whitney检验。 结果:在hMSCs成骨分化早期WNT2B的表达水平即发生明显变化,过表达WNT2B可以提高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促进hMSCs的增殖、维持其干性。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茜素红染色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0±0.01比0.36±0.01, t=4.899, P<0.01;0.92±0.02比0.53±0.01, t=34.249, P<0.01)。 结论:WNT2B可以体外促进hMSCs的增殖、维持其干性、并抑制h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告1例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男,30岁。体格检查:右腕尺背侧有直径约1.5 cm的隆起包块,局部无红肿,压痛明显;肿物触之质硬,局部皮温不高,无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右腕关节屈曲正常,背伸70°。右腕关节正位X线片示钩骨变形,中心大面积囊变,仅存薄层软骨下骨。CT冠状面重建示右腕钩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改变,其内可见骨嵴。冠状面MRI示右腕钩骨T1WI、T2WI呈混杂信号。入院诊断为右腕钩骨肿物。手术活检可见钩骨背侧皮质变薄,呈深蓝色;骨皮质质软,用手术刀可轻易划开。开窗后可见钩骨内充满暗红色软组织及血液,骨质破坏,残存部分游离松质骨块。组织病理学报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二期手术行右腕钩骨摘除,取髂骨植骨于原钩骨位置,克氏针固定;予头钩关节及第4、5腕掌关节融合。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访15个月,无复发。既往文献中涉及腕骨ABC很少,均为个案报告。腕部ABC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超过75%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30岁。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疼痛,部分病例伴有局部轻度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患侧手握力减弱。X线片、CT及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改变。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横断面可见液平面。腕骨ABC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腕骨摘除术和病灶内刮除植骨术。破骨样多核巨细胞、骨化区和被纤维间隔分隔的囊腔是诊断ABC的标志性表现。腕骨ABC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401, 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 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L 5峡部裂性滑脱症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 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 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 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 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 5S 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锚式融合器,恢复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和融合情况,测量滑脱率、椎间高度及椎间前凸角度。 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min(范围70~120 min);术中出血(30±16)ml(范围10~60 ml),未发生重要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随访时融合器无明显移位或下沉,滑脱和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恢复,但2度滑脱患者复位丢失率达63.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6.1±2.1)分降至(0.9±0.5)分,ODI由术前43.6%±14.2%降至6.0%±3.4%,滑脱率由术前17.7%±10.3%降至8.0%±7.2%(复位率54.8%±21.6%),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4±2.1)mm恢复至(9.8±3.9)mm,椎间隙前凸角度由术前4.8°±2.9°恢复至9.6°±4.7°。结论:采用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 5峡部裂性滑脱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用于2度及以上的滑脱稳定性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腕关节镜下植骨联合机器人导航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男,27岁,18个月前因骑车摔伤致左舟骨骨折,于当地医院行石膏外固定治疗,2个月后拆除石膏复查X线未见骨折愈合,伤后12个月于当地医院行腕关节CT三维重建示舟骨骨折不愈合,伤后18个月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左侧鼻烟窝压痛(+),腕关节主动桡偏时疼痛(+),被动桡偏时疼痛明显(图1)。左腕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提示:左手舟骨陈旧性骨折,断面硬化(图2,图3)。诊断:左舟骨骨折不愈合(Herbert D2型)。在全身麻醉下行腕中关节桡侧(MCR)及腕中关节尺侧(MCU)入路腕关节镜下滑膜清扫,球锉打磨骨折端硬化骨至点状渗血,保留舟骨桡侧骨折端的纤维连接,于右侧髂髂骨开窗取松质骨,剪刀剪碎制成骨屑,关节镜下植入骨折端填塞压实(图4)。天玑机器人(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导航定位,规划进针点、进针方向及螺钉长度,根据机器人导航结果,置入直径2.7 mm、长度24 mm Herbert螺钉,C臂机透视及X线片提示:左舟骨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螺钉位置及长度合适(图5)。术后9个月随访左腕X线片及CT检查提示:左舟骨骨折线消失,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螺钉在位(图6,图7)。左腕关节Mayo评分95分,左、右手握力分别为36、40 kg,左、右手拇指捏力分别为8、9 kg。左腕关节尺偏50°、健侧为48.2°;左腕关节桡偏31.8°,健侧为22.3°;左、右腕关节被动屈曲、背伸均为90°,主动屈曲、背伸分别为63.5°、48.4°和66.9°、68°;左腕关节旋前、旋后为90°(图8);疼痛VAS评分为1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后路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后路寰枢椎螺钉钢板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治疗的22例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2例,女10例;年龄(8.2±2.8)岁。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系统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及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记录植骨融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8 ± 14.5)个月。20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术,2例经口松解后再行后路复位融合术;22例患儿术中无一例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ADI分别为(2.6±1.3)mm、(2.7±1.0)mm,CAA分别为(143.1±6.4)°、(142.7±8.5)°,SAC分别为(18.7±3.4)mm、(18.9±3.0)mm;与术前ADI[(9.0±3.2)mm]、CAA[(120.5±13.1)°]、SAC[(13.6±5.2)mm]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7)。末次随访时,术前有神经症状的13例患儿ASIA分级均达到E级,所有患儿颈椎CT重建可见骨性融合良好,寰枢椎均达到解剖复位,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结论: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解剖复位及良好固定,并可获得较理想的植骨融合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