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神经元钙活动增强参与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阐明微波辐射对焦虑样情绪行为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结构和神经元钙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N小鼠36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波辐射组,其中单纯行为学检测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组各3只。采用中心频率9.875 GHz,平均功率密度12 mW/cm 2的X波段高功率微波模拟源,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微波辐射后小鼠焦虑样情绪行为改变。采用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微波辐射对次级视觉皮层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基于遗传编码钙成像技术,通过光纤记录结合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范式,检测次级视觉皮层V2M区神经元钙活动变化。 结果:微波辐射后,辐射组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次数及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4、3.10, P<0.05);辐射组小鼠次级视觉皮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凋亡,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深染,胞体皱缩,血管周间隙略增宽。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5, 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时辐射组对照组和辐射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77、-3.41, P<0.05)。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均显著增强。 结论:微波辐射可导致焦虑样行为发生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增强是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改变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脏恶性肿瘤的局部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对局部微创治疗肝癌的手段,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射频(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冷冻治疗(cryoablation)、激光诱导肿瘤治疗(laser-induced thermal therapy,LITT)、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和中医外治等方法的优缺点、适用人群、疗效等进行小结,为临床应用这些技术治疗肝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高功率雷达微波辐照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功率雷达微波辐照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微波辐照组、CCl4肝损伤组、阴性对照组,每组8只.微波辐照组采用高功率雷达微波辐照,CCl4肝损伤组腹部皮下注射60%CCl4橄榄油溶液0.3 mL/100 g体质量,阴性对照组置于与微波辐照组同等位置,但不予微波辐照.建模结束,眶后静脉丛取血,检测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ChE)、白蛋白(Alb).断颈处死,迅速分离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SP法检测骨桥蛋白(OPN)表达.结果 微波辐照组和CCl4肝损伤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血清ChE、Alb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而微波辐照组与CCl4肝损伤组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微波辐照组、CCl4肝损伤组肝组织OPN阳性表达只数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而微波辐照组与CCl4肝损伤组比较P均>0.05.结论 高功率雷达微波辐照可导致大鼠一定程度肝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功率微波辐射致大鼠和PC12细胞氧化损伤效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功率微波(HPM)辐射致大鼠及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效应,为HPM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防治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8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PC12细胞随机分为4组.采用S波段微波源,以平均功率密度分别为0、10、30和100 mW/cm2辐照各组,大鼠辐照时间15 min,PC12细胞辐照时间6 min.于辐射后6 h、1 d、3 d及7 d活杀大鼠并进行HE组织病理学染色和氧化应激指标比色法测量,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蛋白质羰基(PCO);细胞样品于24 h后进行活性氧(ROS)和Ca2+含量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10、30和100 mW/cm2 HPM辐射后6 h~7 d可见大鼠海马神经元固缩深染,肝细胞不同程度变性肿胀,肝组织MDA和PCO含量明显增加,而GSH-PX和CAT活性明显下降;损伤效应程度随剂量升高而增大,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100 mW/cm2组辐射后24 h,PC12细胞ROS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一定条件的HPM辐射可致大鼠脑、肝及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且与剂量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波炮附子炮制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微波炮附子炮制过程的主要工艺影响因素,为工业化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水分比、干燥速率及耗能研究微波炮附子的干燥过程,并以微波炮附子形态以及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醇胺型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生附片切片厚度、含水量、微波功率、炮制时间对微波炮附子工艺的影响.结果 生附片厚度、复水率、微波功率、炮制时间对微波炮附子炮制过程及生物碱含量均有影响.厚度为5mm,干燥时间短,干燥速率快,耗能小,但是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总生物碱含量损失较大.生附片复水率为60%时,干燥时间最短,平均干燥速率为复水率100%>复水率60%>复水率80%>复水率40%;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为复水率60%>复水率100%>复水率80%>复水率40%;总生物碱含量为复水率60%>复水率80%≈复水率100%>复水率40%;复水率对耗能影响不明显.炮制时间相同时,在微波功率为550 W条件下,微波炮附子干燥时间最短,干燥速率快,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总生物碱含量高,但是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高功率条件下的附子更容易被炮焦.结论 适宜的附片厚度、复水率、微波功率以及炮制时间有助于附子充分减毒,提升微波炮附子产品质量.生附片切片厚度宜选择3mm,复水率为60%~80%,炮制时间根据微波功率增加,适当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毫米波循经传导联合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及副反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毫米波循经传导联合放疗对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综合组采用频率36 GHz、输出功率120 mW、功率密度400 mW/cm 2毫米波循经传导联合放射治疗模式,对照组单用放疗。 结果::疗后患者全身情况和Karnofsky得分:综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放疗副反应发生率:综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肿瘤治疗有效率(CR+PR):综合组94.4%,对照组63.2%,综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上述结果说明高功率密度毫米波循经传导对癌症放疗有很好的辅助疗效,对非浅表或远隔部位的肿瘤也能提高疗效,治疗简便安全,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家用消毒器对口罩表面人工污染病毒的灭活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家用消毒器对口罩表面人工污染病毒的灭活效果,为复用口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检测,对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及KN95口罩上人工污染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V-1)和鼠肝炎冠状病毒(MHV)的灭活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家用微波炉低、中、高3组功率照射条件下对两种口罩上污染的MHV均不能达到全部灭活;中功率照射10 min和高功率照射5 min可以完全灭活KN95口罩上污染的PV-1病毒.经浓度为5 mg/m3臭氧处理30 min,两种口罩上污染的病毒均未完全灭活.紫外线消毒柜和紫外线灯照射60 min,均对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上污染的PV-Ⅰ病毒达到全部灭活,其余各组均检测到部分存活病毒.结论 紫外线消毒柜对两种口罩表面污染的PV-1病毒和MHV病毒的消毒效果最好,微波炉和臭氧消毒柜对两种口罩表面污染的病毒灭活效果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新型降解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曲霉毒素及其他真菌毒素的降解技术一直是全球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新型降解方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中,主要有辐照、臭氧、电解水、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以及生物降解法等,以期实现黄曲霉毒素的完全降解.本文中,笔者就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新型降解技术进行讨论,主要介绍各种新技术的降解机制、降解效率以及存在的优缺点等.其中,微波高功率以及在紫外800 MW/cm2的强度处理下,可以实现黄曲霉毒素的完全降解;500 W高压灯光催化4 min可以达到99%以上的降解率;分枝杆菌菌株DSM 44556T反应4 h和8 h后的降解率接近100%.许多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100%降解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工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