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5岁以上,择期进行了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研究期间共6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年龄65~72岁,男性、女性各3例(50%).其中5例(83%)患者为恶性肿瘤,4例(67%)为胶质母细胞瘤;5例(83%)患者肿瘤最大径≥40 mm;5例(83%)患者合并高血压,其中2例(33%)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33%)合并糖尿病.术中有2例(33%)患者发生低血压.6例(100%)患者术后首次发现的缺血性卒中为隐匿性卒中,2例(33%)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于脑出血前,3例(50%)患者脑出血发生在术后48h内,1例(17%)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且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17%)患者自动出院,NIHSS评分为25分,深昏迷状态;其他患者出院时有2例(33%)NIHSS评分为1分,其余3例(50%)NIHSS评分为0分.结论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预后欠佳,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本研究中发现的缺血性卒中多为隐匿性,提示对老年患者需注意围手术期卒中轻微或可疑症状的观察,及时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型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诱发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诱发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重型脑损伤不合并脑梗死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中有统计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因素分析,确定重型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诱发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0)、高血压病史(P=0.001)、合并脑疝(P=0.000)、凝血异常(P=0.004)、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0.019)、外伤后应用止血药(P=0.004)是诱发重型脑外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型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可能是以上1种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救治此类患者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做到诊断快速准确、治疗合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术治疗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于静脉溶栓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回访,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自制认知训练依从性量表和运动训练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训练依从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术3个月后,认知功能恢复良好患者85例,认知功能恢复异常患者1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溶栓时间、梗死部位、认知训练和运动训练依从性是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状况与合并高血压及糖脂代谢异常、NIHSS评分、溶栓时间、梗死部位及认知训练、运动训练依从性等有关,超早期静脉溶栓能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建议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加强防控并进行早期认知训练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血流感染三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equisimilis,SDSE)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常定植于咽部、胃肠道、尿道和女性生殖道,可导致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坏死性筋膜炎、脑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现回顾性分析3例SDS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3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SDSE,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主要症状为发热。2例患者伴有下肢皮肤红肿,1例伴有脑梗死与眼内炎。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SDSE血流感染好发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发热、皮肤软组织炎症为主要表现,治疗应首选青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OR=2.616,95% CI:1.442~4.744, 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 OR=2.308 ,95% CI:1.326~4.015, P=0.003)、术前mRS 3~5分( OR=2.371,95% CI:1.236~4.547, 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 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脑中动脉夹层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青年卒中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脑中动脉夹层是引起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少见病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情况更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26岁HIV抗原/抗体阳性的急性脑梗患者,起病表现为内囊预警综合征,继而进展为右基底节区的脑梗死,磁共振高分辨率管壁成像扫描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双腔征”和“内膜瓣征”的影像学表现。HIV感染常以HIV相关性血管病引起脑血管病,该例患者还合并血压变异系数增大的高血压病,二者均可增加大脑中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结合文献报道,文中进一步探讨HIV感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生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血栓栓塞46例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尽早诊断UC合并血栓栓塞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改善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并首次确诊的46例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同期按照1∶2比例选择92例单纯UC患者作为对照。分析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栓塞情况,比较UC合并血栓栓塞与单纯UC患者的临床资料(如高血压病史、住院时长等)、疾病活动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46例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中,14例(30.4%)为单个部位静脉血栓栓塞,以下肢为主;20例(43.5%)为单个部位动脉血栓栓塞,以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12例(26.1%)为多部位血栓栓塞。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患者占比、UC重度活动期患者占比、D-二聚体、FDP、ESR、CRP均高于单纯UC患者[52.2%(24/46)比33.7%(31/92)、45.7%(21/46)比19.6%(18/92)、(822.03±654.33) μg/L比(230.28±225.62) μg/L、5.77 mg/L(6.87 mg/L)比2.10 mg/L(1.55 mg/L)、(46.32±28.27) mm/1 h比(33.08±24.30) mm/1 h、22.05 mg/L(46.42 mg/L)比5.58 mg/L(11.58 mg/L)],住院时长和PT均长于单纯UC患者[(12.76±10.18) d比(8.66±4.89) d、(14.13±6.06) s比(11.86±1.42) s],血红蛋白和MPV均低于单纯UC患者[(110.91±31.38) g/L比(123.83±27.67) g/L、(9.60±0.94) fL比(10.04±1.16) 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10.29, t=-5.96, Z=-5.78, t=-2.85, Z=-3.87, t=-2.58、-2.50、2.47、2.47;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C重度活动期[ OR=3.079,95%置信区间(95% CI) 1.100~8.615] 、高血压病史( OR=4.454,95% CI 1.467~13.519)、D-二聚体水平( OR=1.003,95% CI 1.001~1.005)均为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UC合并血栓栓塞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UC重度活动期、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是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因素应予以关注并进行相应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入院的APE患者。将入选患者按照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症状、APE的危险因素、心率、收缩压、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以及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92例,年龄(63.5±15.7)岁,男性224例(57.14%),其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304例、高危组患者29例。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胸痛[157例(40.05%)],然后依次为呼吸困难[107例(27.30%)]、咯血[55例(14.03%)],20例(5.10%)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的“三联征”患者仅有6例(1.53%)。大部分患者为非特异性表现,胸闷223例(56.89%)、咳嗽208例(53.06%)。入选患者APE危险因素占比最高的为下肢静脉血栓179例(45.66%),其次为高血压138例(35.20%)、手术63例(16.07%)、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62例(15.82%),然后为冠心病57例(14.54%)、糖尿病57例(14.54%)、脑梗死51例(13.01%)、高龄47例(12.00%)、肿瘤15例(3.83%)、活动受限7例(1.79%)、妊娠6例(1.53%)和使用激素4例(1.02%)。低危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 P<0.01);高、中危组COPD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 P均<0.01);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低于中、低危组( P均<0.01);中危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低、中、高危组患者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高危组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入选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105例(26.79%),高危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右心室增大者104例(26.53%),高危组合并右心室增大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中危组又高于低危组( P均<0.01)。入选患者心电图表现以肢导联T波倒置最为常见[98例(25.00%)],其次为S ⅠQ ⅢT Ⅲ[83例(21.17%)]。 结论:云南省高海拔地区APE患者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三联征”的患者较少,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COPD。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血压合并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期的血压管理优化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52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17 d”。患者17 d前(2021年9月5日)在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言语不能,反应迟钝,口角歪斜,理解力差,饮水、吞咽、视物均正常,无意识障碍、肢体抽搐,就诊于侯马市人民医院,急诊给予静脉溶栓后以“脑梗死”转入神经内科,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循环、降压等标准治疗,以及针灸、床旁康复(大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对症治疗13 d,患者神志清醒,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言语不能,仅可理解部分语言,口角歪斜,右上肢活动不能,右下肢可抬离床面,于9月20日好转出院。9月22日为求康复治疗,门诊以“偏瘫;脑梗死恢复期;高血压”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进食差,睡眠差,小便失禁,大便失禁。既往史:高血压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170/110 mmHg(1 mmHg=0.133 kPa),平素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d,血压控制不详。入我科前1周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晨起顿服。3年前患者脑梗死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未遗留后遗症。个人既往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家族史:母亲患脑出血已故,1个哥哥患脑梗死已故,另外1个哥哥患脑梗死遗留后遗症,姐姐体健,家族中有与患者类似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脑梗死合并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例急性脑梗死合并cSAH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cSAH距离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为5~144 h,中位时间为2 d。cSAH出血部位最常见的为顶叶(6例);4例患者cSAH出血部位发生在急性脑梗死同侧;6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患者存在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伴发的基础病为高血压病(7例);7例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和(或)支架置入等治疗,cSAH后3个月随访时显示预后良好6例,预后不良1例。结论:cSAH常发生在急性脑梗死后2 d。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这类疾病的主要病因。虽然合并有cSAH,但积极的抗血小板、抗凝和(或)支架置入治疗并未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