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鲁拉西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认知功能恢复及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鲁拉西酮初始剂量40 mg·d-1,1周内逐渐调整为40~80 mg·d-1维持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4~6 mg·d-1,分2次服用;2组患者均治疗6周.于用药前和用药第1、2、4、6周后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2例和41例纳入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80.49%,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分别为(88.12±8.99)和(88.68±9.29)分,MoCA 评分分别为(20.48±2.65)和(20.24±2.85)分;用药6 周后,PANSS 总分分别为(55.90±11.14)和(54.68±13.34)分,MoCA 评分分别为(26.74±1.99)和(25.22±2.46)分.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2组PANSS总分和MoC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试验组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95%和56.10%,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鲁拉西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能更好地改善认知功能,且鲁拉西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耐受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相障碍维持期药物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网络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及比较双相障碍维持期药物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PsycINF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9年11月21日前发表的有关双相障碍维持期单药或联合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检索,治疗时间至少12周,选取复发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比例作为临床疗效的结局指标。采用频率学框架(frequentists)的网络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es,NMA)随机效应模型评估20种双相障碍维持期药物治疗(锂盐、丙咪嗪、锂盐+丙咪嗪、卡马西平、锂盐+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拉莫三嗪、氟西汀、奥氮平、阿立哌唑、奥卡西平、喹硫平、锂盐+丙戊酸盐、利培酮长效针剂、拉莫三嗪+丙戊酸盐、阿立哌唑+拉莫三嗪、帕利哌酮、齐拉西酮、鲁拉西酮、喹硫平缓释剂)的临床疗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0篇文献,共计10 431例患者,包含20种双相障碍维持期的药物干预方式。临床疗效方面,排序前五位依次为:鲁拉西酮、喹硫平、奥氮平、锂盐+卡马西平和阿立哌唑+丙戊酸盐。锂盐( RR:0.78, 95% CI:0.62~0.97)、奥氮平( RR:0.51, 95% CI:0.35~0.75)、喹硫平( RR:0.50, 95% CI:0.33~0.74)、鲁拉西酮( RR:0.40, 95% CI:0.19~0.83)显著优于安慰剂。 结论:锂盐、奥氮平、喹硫平和鲁拉西酮单药治疗策略比安慰剂有效,其他单药和联合治疗策略尚有待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100 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两组分别采用鲁拉西酮、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促甲状腺激素(TSH)、PRL、雌二醇(E2)水平、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题(ITAQ)评分、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65%、81.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前后PANAS评分差值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PRL、E2 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TSH、PRL、E2 水平差值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ITAQ评分增高,观察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ITAQ评分差值较高(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用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加血清PRL水平,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鲁拉西酮的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分析鲁拉西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收集建库起至 2023年 12 月31 日鲁拉西酮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案例报道 25 篇,合计 35 例患者.患者年龄 15~81 岁,平均年龄为 46 岁.女性(18 例)与男性(17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患者来源于 7 个国家,美国最多(15 例,42.9%).给药剂量在 20~160 mg.用药后 6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7 例,77.1%).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以各类神经系统疾病(13 例次,37.1%)为主,其次是精神病类(10 例次,28.6%)以及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脏器官疾病和代谢及营养类疾病.35 例患者中,32 例患者停用鲁拉西酮后,不良反应逐渐改善或消失;3 例患者鲁拉西酮减量后,不良反应有所缓解.结论 鲁拉西酮存在多系统和器官的不良反应,使用期间需要持续进行药学监护和随访,尤其是前 6 个月内,以便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降低用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新型抗精神障碍药鲁拉西酮个体化用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鲁拉西酮是一种新型抗精神障碍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是多巴胺2型D2和血清素5-HT2A和5-HT7受体完全拮抗剂和部分5-HT1A受体激动剂.鲁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感情症状、认知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对患者体重、代谢影响水平较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综述了鲁拉西酮的作用机制和药动学、群体药动学、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治疗药物检测、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及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鲁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分析评价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8例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鲁拉西酮组(n=38)和利培酮组(n=40),进行为期8周的观察.使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I)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在基线、2、4和8周末评估有效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在基线和8周末评定席汉残疾量表(SDS)评价社会功能恢复状况.使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 基线时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8周末鲁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90.00%,两组比较P=0.676,无统计学意义.基线时两组间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2周、4周、8周两组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药自身8周末与基线时相比PANS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t=18.154,P<0.001;对照组t=18.192,P<0.001).治疗前后两组间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前后SD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鲁拉西酮组t=12.256,P<0.001;利培酮组t=11.269,P<0.001).两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组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Z=0.092,P=0.762).结论 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疗效相当,可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鲁拉西酮联合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盐酸鲁拉西酮片联合舒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年 2 月—2022 年 11 月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 12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舒必利片,首次剂量 1 片/次,3 次/d,治疗 7 d后增加至 3 片/次,3 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盐酸鲁拉西酮片,1 片/次,1 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 2 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以及血清中催乳素(PRL)、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ANSS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PANSS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SQLS各项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SQLS各项评分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PRL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IL-6、IL-17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IL-6、IL-17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鲁拉西酮片联合舒必利片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盐酸鲁拉西酮的合成工艺优化及主要杂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盐酸鲁拉西酮的合成工艺并对其工艺中的主要杂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1R,2R)-1,2-环己烷二甲醇为起始原料,经磺酰化、卤代、N-烷基化、取代、盐酸酸化5步制得盐酸鲁拉西酮,并对各步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盐酸鲁拉西酮的主要杂质进行合成,讨论其产生原因与控制方法.结果:总收率达63.1%[以(1R,2R)-1,2-环己烷二甲醇计],目标化合物及主要杂质均经EI-MS,1H-NMR,13C-NMR确证结构.结论:优化后的工艺收率高、步骤简洁、经济安全、适合工业化生产;杂质合成方法简便可行,为工业化标准制定和鲁拉西酮生产质控中杂质对照品的合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8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指南:双相障碍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NMAT)曾于2005年发布了第1版双相障碍管理指南,并分别于2007、2009和2013年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其中最近的2次更新是与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ISBD)合作完成.2018版CANMAT/ISBD双相障碍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反映了自2005年首版指南发表以来本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疾病诊断与疾病管理的更新以及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近期研究进展.这些前沿进展中综合考虑了循证证据的级别,并基于治疗疗效、临床实践经验、安全性、耐受性和药物导致的转相风险等,对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方案进行了简明而清晰的推荐.本指南中新增内容涵盖了双相I型障碍(BD-I)的躁狂发作急性期、抑郁发作急性期和双相障碍维持期的一线及二线治疗推荐等级划分.这种对治疗推荐等级的划分综合考虑了治疗方法对双相障碍不同时相的影响,将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基于循证证据的治疗决策.锂盐、喹硫平、双丙戊酸盐、阿塞那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利培酮和卡利拉嗪单药或联合使用被推荐为躁狂发作急性期的一线治疗选择.BD-I抑郁期的一线治疗选择包括喹硫平、鲁拉西酮、锂盐、拉莫三嗪单药,鲁拉西酮联合锂盐或双丙戊酸盐或拉莫三嗪辅助治疗.尽管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通常应继续用于BD-I的维持期治疗,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抗抑郁药).现有数据表明,锂盐、喹硫平、双丙戊酸盐、拉莫三嗪、阿塞那平和阿立哌唑单药或联合治疗应被视为维持治疗的初始或更换治疗方案时的一线选择.除了探讨BD-I的相关问题外,本指南中还对双相Ⅱ型障碍(BD-Ⅱ)的临床管理进行了系统回顾并给予治疗推荐,同时针对特殊人群也有相关推荐,如处于各个生殖周期的女性、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此外,本指南中还讨论了特定精神疾病及共病(如物质滥用、焦虑障碍和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最后,本指南中概述了安全性和药物监测的相关问题.CANMAT/ISBD工作组希望本指南能够成为全球临床医生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喹硫平缓释片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系统评价喹硫平缓释片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关于喹硫平缓释片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9年9月,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1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利培酮相比,喹硫平缓释片在改善PANSS总分(P=0.007)及CGI-S评分(P=0.0008)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还可减少失眠的发生(P=0.008),降低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生(P=0.001);但在嗜睡、镇静方面,其作用弱于利培酮.与鲁拉西酮相比,喹硫平缓释片在改善患者PANSS总分、CGI-S评分、增加体重、失眠、头痛、恶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可以显著降低焦虑的发生(P=0.05).喹硫平缓释片与普通片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喹硫平缓释片的疗效与安全性良好,与利培酮及鲁拉西酮相比具有部分优势.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及数量的限制,上述研究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