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绵状淋巴管瘤八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诊断的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结果: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日龄~58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24(5,78)个月。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2例,腋下肿物2例,颈部肿物1例,腹股沟肿物1例,下颌肿物1例,胸腔与腹腔积液1例。8例中,1例为出生后起病,其余均为成人后起病。2例患者起病前有邻近部位的手术史。5例患者行CT扫描检查示肿物为低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无明显强化。7例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1例患者曾行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服中链脂肪酸饮食治疗。4例随访3.5(1.3~17.8)年均稳定,2例在术后13、1年后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诊断为鲍温病。结论: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先天出现也可后天产生,以女性受累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肿物,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质形成细胞皮肤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角质形成细胞皮肤肿瘤(KSC)是一类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肿瘤,与年紫外线辐射量直接相关,根据不同阶段可以分为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鲍温病(Bowen's disease,BD)和侵袭性鳞状细胞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KSC 的诊断主要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但早期筛查以及后期随访,无创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皮肤镜(dermoscopy)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属于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以及表皮以下细微结构的无创诊断技术,在皮肤疾病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总结并探讨KSC在皮肤镜和RCM下的表现特征以及皮肤镜和RCM在KSC的诊断、筛查和随访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鲍温病皮损中p53 Caveolin-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鲍温病皮损中 p53、Caveolin-1 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运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40 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 法)检测光动力治疗前后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 p53、Caveolin-1 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治疗前p53 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及 BD 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10%、40%(χ2=11.20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53 在正常皮肤组织及 BD 的阳性率为 10%、5%(χ2=0.712,P=0.39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 p53 在 BD 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1,P<0.001).治疗前Caveolin-1 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阳性表达率为 15%、55%(χ2=14.449,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正常皮肤组织及 BD 中 Caveolin-1 的阳性率为 5%、12.5%(χ2=0.816,P=0.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 Caveolin-1 在 BD 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13,P<0.001).BD中p53 与Caveolin-1 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0.533,P=0.015).结论:p53 及Caveolin-1 的高表达可能与BD的发生密切关联,且ALA-PDT能够抑制p53 及Caveolin-1的表达,从而抑制疾病的发展.通过更大样本量的研究,p53 及Caveolin-1 可能会成为皮肤相关疾病的诊断工具,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光动力治疗右足拇趾鲍温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6
患者男,56岁.右足拇趾皮疹8年.皮肤科情况:右足拇趾不规则暗红色斑片,约1.3 cm × 1.0 cm大小,境界清楚,表面湿润、棕色结痂.诊断:鲍温病.予光动力治疗6次后皮损消退,随访3个月皮损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光线性角化病、鲍温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GLUT3在其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光线性角化病(AK)、鲍温病(BD)与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并检测GLUT3在正常皮肤(NS)、AK、BD和c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2016年5月—2020年12月行病理检查确诊的AK、BD和cS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按时间顺序选取AK组50例,BD组50例,cSCC组22例组织蜡块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LUT3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临床资料收集到的165例AK、84例BD与39例cSCC患者中,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74.5± 10.9)岁、(64.1±19.5)岁和(72.9±15.0)岁.AK 组男女比为 1∶1.8,BD 及 cSCC组男女比相当.AK发病部位均为面颈部,BD患者多发于面颈及会阴部,cSCC患者多发于面颈部.cSCC组癌旁AK的Protruding病理分级示:PROⅢ级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组,AK的GLUT3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与AK Protruding病理分级严重程度正相关.GLUT3在NS、AK、BD、cSCC中阳性率依次为10.00%、16.00%、90.00%和 95.45%,强阳性率依次为 5.00%、6.00%、20.00%和 63.64%,4 组间GLUT3免疫组织化学评分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T3在AK、BD和cSCC组织中表达强度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程度相一致.结论 GLUT3可能与cSCC的发生发展相关.GLUT3的高表达可能提示AK向cSCC进展的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53例面部日光性角化病皮肤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总结分析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皮肤镜、病理特点,提高对日光性角化病的再认识,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53例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记录完整且经皮肤病理确诊为面部日光性角化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皮肤镜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①发病年龄主要在60~80岁,平均年龄(69.43±9.02)岁;女性多见(75.5%);病程1周~14年;皮疹以多发为主(60.4%);病程>1年、皮疹多发为日光性角化病进展为原位鳞状细胞癌危险因素.②临床以红斑鳞屑(50.9%)、褐色斑片或丘疹(49.1%)为主,3例伴皮角、4例伴发角化棘皮瘤改变;31例首诊符合日光性角化病(58.5%),临床容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17.0%)、基底细胞癌(5.7%)、鲍温病(5.7%).③皮肤镜特征依次为红色背景(52.8%)、褐色假网状结构(45.3%)、褐色色素沉着(41.5%)、毛囊角栓(41.5%)、黄白色或黄褐色鳞屑结痂(39.6%)例;皮肤镜分级为Ⅰ级(15例,28.3%)、Ⅱ级(25例,47.2%)、Ⅲ级(9例,17.0%)、无法判断(4例,7.5%);44例(83.02%)皮肤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④组织病理表现多样包括萎缩型(20例,37.7%)、鲍温型(19例,35.8%)、色素型(17例,32.1%)、肥大型(13例,24.5%)、苔癣样型(11例,20.8%),各型可重叠;病理分级包括Ⅰ级(12 例,22.6%)、Ⅱ 级(22 例,41.5%)、Ⅲ级(19 例,35.8%);30 例(56.6%)皮肤镜和病理分级一致,其中萎缩型日光性角化病皮肤镜分级容易低判(7例,13.2%).结论 面部日光性角化病多发生于老年女性,病程较长,容易多发,病程>1年、皮疹多发为日光性角化病进展为原位鳞状细胞癌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等,皮肤镜具有特征有助于早期识别及分级,与病理分级一致性可达56.6%,萎缩型日光性角化病皮肤镜分级容易低判,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汗孔角化症47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种表皮角化的罕见皮肤病,可合并基底细胞癌、鲍温病等,部分可发展为皮肤肿瘤.因此,提高PK的诊断准确性十分必要.组织病理学分析是PK诊断的金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汗孔角化症的47例患者,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以期分析其误诊病理的病理特点,提高皮肤活检的应用率.方法 对2015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科和湘雅医院皮肤科病理诊断为PK的4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寻找拟诊与病理诊断不相符患者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差异.结果 本研究发现,男性PK患者更常见;PK皮损多发生在四肢,臀部及肛周亦常见.其可能的临床拟诊为银屑病、湿疹、扁平苔藓等疾病.皮损位于臀部、肛周、乳房等隐私部位时,被拟诊为其他疾病(例如湿疹、银屑病、鲍温病等)的概率更高(P=0.018).角化不良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发生真皮浅层噬色素细胞浸润或色素颗粒沉积亦无明显差异.但是,被拟诊其他疾病患者棘层增生肥厚程度较直接诊断患者更明显(P=0.008),并且,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较诊断为其他疾病患者明显(P=0.0005).结论 PK患者皮损发生于臀部、外阴、肛周、乳房等隐私部位的PK患者常在初始就诊阶段被拟诊为其他疾病,包括湿疹、银屑病、鲍温病等,病理上棘层增生肥厚和颗粒层变薄消失在非拟诊PK患者中存在差异.当皮损发生于以上部位时,加强皮肤活检的开展可提高PK的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ALA-光动力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浅表皮肤肿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12例鲍温病、15例鲍温样丘疹病、3例基底细胞癌、13例日光性角化症、1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阴茎癌、1例阴茎原位癌、1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用5-ALA-PDT进行治疗,平均每例接受3次治疗,每2~3周1次.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9例鲍温病、12例鲍温样丘疹病、2例基底细胞癌、10例日光性角化症、1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皮损获得完全缓解;3例鲍温病、2例鲍温样丘疹病、1例基底细胞癌、3例日光性角化症、1例阴茎癌、1例阴茎原位癌皮损部分缓解;1例鲍温样丘疹病、1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对治疗无反应.结论 5-ALA-PDT治疗癌前病变和浅表皮肤肿瘤疗效好,创伤小,无瘢痕形成,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鲍温病及佩吉特病患者皮损中GRIM 19表达水平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鲍温病及佩吉特病患者皮损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 (GRIM 19)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集我院鲍温病(37例)及佩吉特病(33例)患者皮损组织及健康人(34例)皮肤组织,应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患者皮损组织及健康人皮肤组织中GRIM 19表达水平.结果 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鲍温病和佩吉特病患者皮损组织中GRIM 19表达水平相比于健康人皮肤组织显著下降(P<0.05).结论 鲍温病及佩吉特病患者皮损中GRIM 19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GRIM 19表达量与鲍温病及佩吉特病发病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D133+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与自我更新和转移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CD133阳性亚群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生物学特性,以探讨cSCC的肿瘤干细胞(CSC)自我更新和促进cSCC恶性行为的机制.[方法]采用流式分选皮肤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系中CD133+(阳性群体)和CD133(- 阴性群体)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氨唑盐检测两群细胞的增殖活性;体外成球实验检测二者自我更新能力的差异;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浸润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D44、SOX2等肿瘤干细胞特性(干性)相关基因在两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了解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和cSCC组织中CD133的表达情况.[结果]CD133+Colo-16细胞表现出了显著更强的体外增殖、自我更新和浸润能力(P<0.05);CD133+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CD44、SOX2和OCT4的蛋白表达及对应的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CD133-细胞(P<0.05);另外,CD133在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和cSCC组织中表达呈逐步上调趋势.[结论]CSC的分子标记CD133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自我更新和浸润等恶性特征相关,CD133阳性cSCC细胞具有CSC干性.cSC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表达CD133阳性的CSC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