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HQ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损伤、氧化应激抑制及肾皮质和细胞核Nrf2/NF-κB信号通路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膜性肾病(MN)大鼠肾组织损伤、氧化应激的抑制及肾皮质和细胞核Nrf2/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探讨tBHQ对MN的潜在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tBHQ对照组、模型组及tBHQ干预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3 mL正常兔血清;tBHQ对照组同法注射正常兔血清后予tBHQ 50 mg/kg灌胃,每天1次,共15次;模型组腹腔注射3 mL兔Fx1A抗血清建立被动Heymann肾炎(PHN)模型;tBHQ干预组建立PHN模型后tBHQ 50 mg/kg灌胃,每天1次,共15次.结束实验当天检测各组大鼠肾病综合征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24 h-UPro)、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肾功能相关指标[sCr、尿素氮]、肾脏足细胞损伤情况(足细胞足突融合、肾小球Podocin/Desmin表达及分布)]、肾皮质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8-异前列腺素(8-iso-PG)、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肾皮质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力及肾皮质和细胞核Nrf2/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4 h-UPro、T-CHOL、TG、HDL、LDL、sCr、尿素氮均升高,ALB降低(P均<0.05);肾小球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弥漫性融合,足细胞足突宽度增加,Podocin表达量减少、分布异常,Desmin表达量上调;肾皮质MDA、8-iso-PG、8-OHDG均升高(P均<0.05),SOD、CAT、γ-GCS活力均降低(P均<0.05);肾皮质及细胞核Nrf2均下调,NF-κB p65、p-NF-κB p65(Ser536)均上调(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tBHQ干预组24 h-UPro、T-CHOL、TG、HDL、LDL、sCr均下降,ALB上升(P均<0.05);足细胞足突弥漫性融合减轻,足细胞足突宽度下降,Podocin/Desmin表达及分布趋向正常;肾皮质MDA、8-iso-PG、8-OHDG均下降(P均<0.05),SOD、CAT、γ-GCS活力均上升(P均<0.05);肾皮质及细胞核Nrf2均上调,NF-κB p65、p-NF-κB p65(Ser536)均下调(P均<0.05).结论 tBHQ对MN大鼠肾组织损伤及氧化应激均有抑制作用,可调控肾皮质及细胞核Nrf2/NF-κB信号通路.tBHQ可能通过激动Nrf2、抑制NF-κB活化,从而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减轻MN大鼠肾组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肾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氧环境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肾脏代谢物的影响,了解病理性视网膜血管新生和肾损伤之间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健康SPF级C57/B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OIR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小鼠自出生后标准饲养至第7天(P7),OIR组小鼠和母鼠置于(75±2)%的高氧箱中饲养至P12,然后正常饲养;正常对照组一直在正常环境下饲养。各组小鼠在饲养P17时采用二氧化碳安乐死,取视网膜组织铺片并行血管异凝集素(IB4)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中央无灌注区及病理性新生血管情况;另取小鼠肾组织进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取其对应小鼠的全血进行抗凝处理,通过离心沉淀,获得不含细胞成分的血浆,对血浆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使用代谢组学数据处理软件Progenesis QI v2.3对质谱信息进行解析,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来区分各组间代谢轮廓的总体差异,比较2个组间代谢物的倍数变化。以变量权重值>1且 P<0.05为条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基于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视网膜铺片IB4染色结果显示,P17时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OIR组小鼠视网膜周边血管迂曲、紊乱,中央可见大面积无灌注区域形成,在视网膜无灌注区和血管区交界处形成大量新生血管簇,呈强荧光染色。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为(25.16±3.50)%,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0.6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07, P<0.001)。OPLS-DA模型参数R2X cum、解释率R2Y cum、和预测率Q2 cum分别为0.578、0.978和0.857,表明OPLS-DA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共筛选鉴定到26个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表达17个,下调表达9个,包括甘油磷脂类化合物[PC 20∶4(5Z,8Z,11Z,14Z)/0∶0、PC 22∶6(4Z,7Z,10Z,13Z,16Z,19Z)/0∶0、PC 14∶1(9Z)/20∶2(11Z,14Z)、PE P-18∶0/20∶4(6E,8Z,11Z,14Z)(5OH[S])]、氨基酸类代谢物(精氨酸、鸟氨酸、哌可酸和羟基赖氨酸)、嘌呤类(鸟嘌呤、次黄嘌呤、羟嘌醇)和脂肪酸类(15-棕榈酸甲酯、2,6,8,12-Tetramethyl-2,4-tridecadien-1-ol)等。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ABC转运蛋白(L-精氨酸、牛磺酸、肌醇、腺苷、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L-谷氨酰胺)、氨酰-tRNA生物合成(L-异亮氨酸、L-脯氨酸、L-精氨酸、L-组氨酸、L-谷氨酰胺)、精氨酸生物合成(L-精氨酸、L-鸟氨酸、L-谷氨酰胺)等代谢通路。血浆的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差异的氨基酸类代谢产物主要富集于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以及ABC转运蛋白等代谢通路。 结论:OIR小鼠的ABC转运蛋白、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可能参与了肾损伤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罕见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一个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1例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变异特征,并为该家系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19日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1例患儿(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高通量测序结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患儿进行致病性变异分析。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连锁分析、MLPA以及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为出生3 d的女婴,测序发现其携带 OTC基因第7 ~ 9外显子杂合缺失。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变异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与其急性脑病发作合并代谢异常(血氨显著升高、血瓜氨酸降低、尿乳清酸增高)的临床表现相符,确诊其为OTCD。产前诊断未发现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 OTC基因缺失变异,但存在Xq28区重复,涵盖MECP2重复综合征的全部区域,且 SRY(+),母亲及先证者均证实携带该重复。结合先证者存在X染色体失活的可能性,考虑先证者同时罹患OTCD与MECP2重复综合征,而胎儿为MECP2重复综合征男性患者。 结论:基因检测明确了OTCD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变异,可为患者家庭的精准治疗、遗传咨询及再次生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RNA-6516-5p通过靶向ODC1调控肾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6516-5p在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调控肾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肾癌细胞系和正常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中miR-6516-5p的表达。用脂质体法分别将miR-6516-5p模拟物和无意义序列(NC)瞬时转染至miR-6516-5p表达最低的肾癌细胞,即miR-6516-5p组和NC组。qRT-PCR检测转染细胞miR-6516-5p的表达。CCK-8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分别预测和验证miR-6516-5p对靶基因的调控。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中靶基因的表达。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miR-6516-5p在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P<0.01),786-O细胞中miR-6516-5p的表达最低( F=27.69, P<0.01)。NC组和miR-6516-5p组786-O细胞中miR-6516-5p的表达分别为1.01±0.08和9.91±1.16,与NC组比较,miR-6516-5p组786-O细胞中miR-6516-5p表达明显增加( t=7.63, P<0.01)。上调miR-6516-5p能显著抑制786-O细胞的增殖( P<0.05)。NC组和miR-6516-5p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85.65±8.77)个和(28.05±6.20)个,过表达miR-6516-5p可抑制786-O细胞的迁移( t=5.36, P<0.01)。miR-6516-5p的靶基因可能是鸟氨酸脱羧酶1( ODC1),miR-6516-5p能显著抑制野生型ODC1-3′UTR的荧光素酶活性( t=9.83, P<0.01)。上调miR-6516-5p可降低786-O细胞中OD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P<0.01)。 结论:miR-6516-5p在肾癌细胞系中表达降低,miR-6516-5p通过靶向ODC1抑制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miR-6516-5p可能成为肾癌潜在的分子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ALT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1例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1例 GALT基因变异所致的半乳糖血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以2019年11月20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患儿表现为贫血、喂养困难、黄疸、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显示瓜氨酸、蛋氨酸、鸟氨酸、酪氨酸水平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显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N-乙酰酪氨酸水平升高。基因检测显示患儿 GALT基因存在c.627T>A(p.Y209*)和c.370G>C(p.G124R)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后者为未见报道的错义变异,依据ACMG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P4)。 结论:GALT基因c.627T>A(p.Y209*)和c.370G>C(p.G124R)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半乳糖血症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扩展了 GALT基因的变异谱。对无明显诱因出现贫血、喂养困难、黄疸、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行血尿代谢筛查,结合基因检测进行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26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结果、治疗用药及预后等。结果:26例患者中,20例(76.9%)有鸟或家禽接触史,发病季节以冬季[57.7%(15/26)]最多见。26例患者均出现高热、畏寒、纳差、乏力和咳嗽,21例(80.8%)出现呼吸困难,19例(73.1%)有相对缓脉,12例(46.2%)出现头痛、肌肉酸痛,7例(26.9%)有意识障碍。26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17例(65.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1例(80.8%)。26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升高,D-二聚体升高24例(92.3%),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8例(69.2%),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5例(57.7%)。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20例(76.9%)为多肺叶病变,18例(69.2%)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26例患者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结果中,9例(34.6%)只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余17例(65.4%)除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外,还检出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除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24例均好转。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常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相对缓脉,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肺部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苯丁酸甘油酯治疗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2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苯丁酸甘油酯(GPB)治疗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16日与2021年10月31日就诊的2例OTCD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2例OTCD患儿使用GPB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血氨、肝酶、生长发育情况,结合文献检索分析GPB治疗尿素循环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例患儿经GPB治疗后,血氨和肝酶在3个月内均降至正常水平。患儿2的运动发育有所改善;患儿1出现一过性手心油脂味和食欲下降,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显示GPB治疗期间患儿血氨总暴露量更低,高氨血症危象的年发生率降低,蛋白实际摄入量有所增加,不良事件减少。结论:OTCD患儿应用GPB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伴血氨正常的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迟发型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反复住院治疗的OTCD患儿各阶段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患儿以呕吐、嗜睡为主要症状,入院后反复检查血氨正常,颅脑影像学检查提示皮层及皮层下广泛异常信号(T2Flair稍高信号,DWI高信号),脑电图呈广泛低电压,有机酸气相质谱检测发现乳清酸及尿嘧啶异常增高,基因检测发现OTC基因的核苷酸碱基存在错义突变。结论:OTCD患儿通常伴血氨升高,但临床中如有不明原因的呕吐、嗜睡症状,即使血氨正常也不能排除本病,应完善有机酸气相质谱及基因检测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6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血清炎症标志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症10例,轻症6例;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结果:① 1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有13例有鸟类或家禽接触史,常见症状包括高热、畏寒、咳嗽、乏力及纳差(16例),呼吸困难(12例)及其他系统症状。②外周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WBC)正常(10例)及淋巴细胞计数(LYM)减少(13例),大多数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6例)、D-二聚体(15例)水平明显升高,多数患者出现乳酸脱氢酶(LDH,13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例)、丙氨酸转氨酶(ALT,12例)水平升高及白蛋白(Alb,15例)下降,多数患者CD3 +、CD4 + T细胞减少(均为10例)。③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轻症患者〔D-二聚体(μg/L):10 257±4 203比1 085±642,IL-2(ng/L):1.1(0.8,1.7)比0.3(0.1,0.7),IL-6(ng/L):315(182,505)比75(18,131),IL-10(ng/L):7.0±4.1比2.3±0.7〕,但LYM明显低于轻症患者(×10 9/L:0.4±0.1比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④胸部影像以渗出性病变与肺大片实变为特征,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双肺大面积实变。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主要与鸟类或家禽接触有关,常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肺大片实变;血中LYM、D-二聚体、IL-2、IL-6及IL-10水平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果糖摄入对健康青年人的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肝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果糖摄入对健康青年人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肝酶的短期影响。方法:2019年1—6月招募青年健康受试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5 g葡萄糖组、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每组16例。各组受试者按分组分别服用相应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和180 min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计算服糖后30、60、120和180 min ALT、AST和LDH较服糖前的变化值。结果:50 g果糖组1例、75 g果糖组2例、75 g葡萄糖组1例因服糖后不良反应退出,最终75 g葡萄糖组15例、25 g果糖组16例、50 g果糖组15例和75 g果糖组14例完成研究。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ALT和AST增幅明显高于75 g葡萄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后LDH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糖后180 mi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四组ALT、AST和LDH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前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60 min SOD及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180 min SOD明显低于75 g葡萄糖组[(4.84 ± 1.88)和(4.38 ± 1.12) μg/L比(6.25 ± 1.65) μg/L、(4.46 ± 1.66)、(5.22 ± 1.66)和(3.99 ± 0.96)μg/L比(6.55 ± 1.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前后JNK、GPX、MDA和8-OHdG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糖后180 min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75 g果糖组SOD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75 g葡萄糖组(9.06 ± 1.88比12.74 ± 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GPX、JNK、MDA和8-OH-dG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次果糖摄入可导致健康青年人血液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损伤增强,以及肝酶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