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介导AMPK/GFAT-1/VEGF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血流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大椎"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血流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揭示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1(glutamine-fruc-tose-6-phosphate aminotransferase-1,GFA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分子通路参与电针减轻血管损伤,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光栓法制备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采用走格子测试和爬杯实验评估小鼠运动功能;TTC染色和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评估脑梗死体积与脑血流灌注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磷酸化AMPK(phosphorylated AMPK,p-AMPK)、GFAT-1、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运动功能受损(P<0.05),脑梗死体积增加(P<0.05),脑血流灌注量减少(P<0.05),AMPK、p-AMPK、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GFA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脑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AMPK、p-AMPK、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GFA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介导AMPK/GFAT-1/VEGF分子通路,参与改善脑皮质缺血所致脑血管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喀什地区民族和海拔对备孕男性的精液参数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性精液是由精子和精浆组成,其中精子约占5%;精浆中含有水、果糖、蛋白质、脂肪、酶类和无机盐等成分[1]. 根据第 5 版WHO指南,对于男性精液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精液量、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总活力、精子浓度、精液pH值、正常精子形态率等内容和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清及精浆IL-38、Ang-1水平与精液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索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清及精浆中白介素-38(IL-38)、血管紧张素-1(Ang-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精液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精液质量分为少弱精子组(n=61)和正常精子组(n=47).采用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及精浆IL-38、Ang-1水平与精液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少弱精子组患者精液质量及精浆果糖、中性α-葡糖苷酶(NAG)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精子组,精浆IL-38及Ang-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精子组(P<0.05);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清及精浆IL-38、Ang-1表达水平与精液质量及精浆果糖、NAG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患者血清及精浆IL-38、Ang-1水平高于正常精子患者,且IL-38、Ang-1水平与精液质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发育解剖及小花糖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摘 要[目的]高加索三叶草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了解其花蜜腺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及其发育规律对认识其小花糖分变化规律和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取5个发育时期的高加索三叶草小花,石蜡切片观察细胞组织结构,毛细管法和生理试剂盒测定花蜜量和糖分含量.[结果](1)单个小花的花蜜量为(0.394±0.095)μL,每1 m2草地花蜜量为(4536.93±1319.34)μL.(2)蜜腺位于9枚合生雄蕊的花丝内侧基部,为雄蕊蜜腺.蜜腺组织在整个泌蜜过程中淀粉粒分布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属于淀粉型蜜腺.(3)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为7.978 mg/g;可溶性糖各组分中果糖占比最大,超过50%,在小花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淀粉占全糖含量的81%~82%,其中盛花期最高,为35.173 mg/g.[结论]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属于雄蕊蜜腺,由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构成.原蜜由花托维管束提供,经泌蜜组织加工成蜜汁,后由表皮的气孔泌出.小花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其中果糖占比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期维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老年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长期维持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可能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风险,极少有研究关注老年人按需和长期维持PPI治疗对SIBO的影响。应用甲烷氢乳果糖呼气试验(LBT)研究老年人SIBO的患病率,探讨按需和长期维持PPI治疗对老年人罹患SIBO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门诊的200例老年人,分为长期维持PPI治疗组、按需PPI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LBT检测SIBO的患病率,分析比较三组的SIBO患病率。结果:200例老年LBT受试者,SIBO患病率为71.5%(143/200)。PPI治疗和糖尿病(DM)是SIBO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PPI治疗的老年人SIBO患病率为77.1%(108/140),未接受PPI治疗的老年人SIBO患病率为5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长期维持PPI治疗组SIBO患病率显著高于按需PPI治疗组和对照组(88.6%、65.7%和58.3%, P值均<0.01)。按需PPI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SIBO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长期PPI治疗的老年人,PPI治疗时间>61个月者SIBO患病率明显升高。 结论:老年人长期维持PPI治疗增加SIBO患病风险,而按需PPI治疗则不会增加其风险。因此如果老年人必须接受长期PPI治疗,在原发病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按需服用,而不是每日持续服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果糖摄入对健康青年人的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肝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果糖摄入对健康青年人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肝酶的短期影响。方法:2019年1—6月招募青年健康受试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5 g葡萄糖组、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每组16例。各组受试者按分组分别服用相应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和180 min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计算服糖后30、60、120和180 min ALT、AST和LDH较服糖前的变化值。结果:50 g果糖组1例、75 g果糖组2例、75 g葡萄糖组1例因服糖后不良反应退出,最终75 g葡萄糖组15例、25 g果糖组16例、50 g果糖组15例和75 g果糖组14例完成研究。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ALT和AST增幅明显高于75 g葡萄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后LDH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糖后180 mi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四组ALT、AST和LDH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前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60 min SOD及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180 min SOD明显低于75 g葡萄糖组[(4.84 ± 1.88)和(4.38 ± 1.12) μg/L比(6.25 ± 1.65) μg/L、(4.46 ± 1.66)、(5.22 ± 1.66)和(3.99 ± 0.96)μg/L比(6.55 ± 1.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前后JNK、GPX、MDA和8-OHdG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糖后180 min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75 g果糖组SOD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75 g葡萄糖组(9.06 ± 1.88比12.74 ± 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GPX、JNK、MDA和8-OH-dG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次果糖摄入可导致健康青年人血液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损伤增强,以及肝酶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年人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亚型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6 022名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MAFLD分为超重/肥胖型、代谢紊乱型、糖尿病型三种亚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膳食模式的提取。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MAFLD患病的影响,构建摄入膳食模式与年龄、性别及身体锻炼分层的乘积项模型。 结果:因子分析后根据特征排序提取4种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优质蛋白模式、果蔬模式、蛋类水产模式、加工腌熏模式。未调整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优质蛋白模式和超重/肥胖型及糖尿病型MAFLD呈负相关,经模型调整后的回归分析发现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各分型风险呈正相关,果蔬模式与超重/肥胖型MAFLD呈正相关( 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的女性( OR=1.55,95% CI 1.14~2.15)比男性( OR=1.18,95% CI 1.02~1.49)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 结论:研究提示优质蛋白模式与MAFLD呈负相关,果蔬模式和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呈正相关,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下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建议MAFLD患者都应减少加工腌制品和高果糖食物的摄入,适当食用优质蛋白食物,均衡膳食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AFLD不同病变阶段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不同病变阶段,即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病变阶段中肠道菌群的具体差异,为MAFLD相关的肠道菌群移植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分别以正常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和高脂高果糖饮食(HFHF)喂养小鼠12周,构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通过肝脏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应用qPCR方法对炎症和肝纤维化因子进行评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转氨酶及血脂变化,同时用16S rRNA测序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通过小鼠肝脏HE病理切片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可知,MCD和HFHF组的炎症评分分别为2.12±0.18和1.06±0.24,肝纤维化评分为2.22±0.16和0.46±0.10,MCD饮食组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重于HFHF饮食组( P < 0.001及 P < 0.01);HFHF组的脂质沉积重于MCD饮食组( P < 0.001),其评分值分别为2.36±0.17和1.60±0.24。同时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趋化因子-2和肝纤维化指标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转录水平上对上述结果得到了验证。除此之外,相对于HFHF组,MCD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P < 0.05),其Simpson指数分别为0.31±0.10和0.42±0.05,Shannon指数为2.03±0.33和1.70±0.28,不同分组间菌群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MCD饮食组,HFHF组中Desulfovibrio、Odoribacter、Roseburia菌群水平明显升高;相对于HFHF组,MCD饮食组小鼠Faecalibaculum、Parasutterella、Alistipes、Butyricimonas_virosa、Turicibacter_sp、Romboutsia_ilealis菌群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肠道菌群差别显著,明确两者差异可能为分阶段治疗MAFLD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对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及认知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对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及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2例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乳果糖联合益生菌治疗)与观察组(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每组46例。对比2组患者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认知能力[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内毒素、血氨水平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计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认知能力、内毒素、血氨、肠道菌群计数明显改善( P<0.05或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ST、GGT、TBil、内毒素、血氨水平和大肠埃希菌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01),而认知能力评分、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肝功能和认知能力,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肠癌患者营养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肠癌患者营养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68例,遵循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肠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免疫功能指标(CD3 +、CD4 +、CD4 +/CD8 +)显著高于对照组,CD8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乳果糖/甘露醇(L/M)、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状态,可维持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