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江中游干流鱼类资源现状及梯级开发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梳理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于2021年12月(枯水期)、2022年3-4月(平水期)、2022年7-8月(丰水期)对金沙江中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以评估金沙江中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鱼类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计采集鱼类47种,隶属于3目9科34属,其中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14种外来物种.金沙江中游干流可分为梨园-龙开口河段与鲁地拉-观音岩和金沙-银江河段3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河段鱼类组成以土著亲流型鱼类为主,优势种为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等裂腹鱼科鱼类及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鲁地拉、观音岩河段鱼类组成以土著亲流型鱼类与外来广适型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鰲)(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裂腹鱼;金沙、银江河段鱼类组成以为静水、广适型的外来小型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高体鳑鲏(Rhodeus sinensis).与历史资料相比,金沙江中游鱼类存在小型化及高原区系转变为平原区系趋势.研究补充了金沙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并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华支睾吸虫体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了解华支睾吸虫体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分布规律.方法 从感染麦穗鱼中消化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以灌胃方式感染90只昆明小鼠(40~50个囊蚴/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0、20、30天安乐死处死小鼠,从肝门静脉收集虫体.醋酸洋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内各器官发育情况;同时进行5-HT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内5-HT的分布情况.结果 醋酸洋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感染后华支睾吸虫d1.幼虫中,消化、排泄器官基本发育成熟,生殖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子宫内可见散在分布的虫卵;d20幼虫中,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中虫卵数量增多,睾丸分支增多;d30成虫中,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均发育成熟,子宫内虫卵较d20幼虫排列更紧密,睾丸增大且分支明显.5-HT免疫荧光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d1.幼虫的中枢经系统节、神经联合、口吸盘处荧光染色较强,在虫体内部器官中呈点状分布;d20幼虫的口吸盘附近神经联合处观察到少量神经细胞,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虫体的排泄囊及排泄孔、生殖器官中出现5-HT荧光染色;d30虫体的消化、排泄、生殖器官中均出现5-HT荧光染色,睾丸的荧光染色较肠支、口腹吸盘等部位更强,虫体中存在较多神经细胞.结论 5-HT广泛存在于华支睾吸虫虫体内,主要分布于肌肉组织丰富的器官及内脏.5-HT在同一发育阶段虫体内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相同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也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取华支睾吸虫阳性麦穗鱼,去除头、鱼鳞和内脏,称重后绞碎,按1g∶10ml比例加入人工消化液(成分为0.6g胃蛋白酶,100ml生理盐水,1ml浓盐酸),于37 ℃消化过夜后反复过滤,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成熟囊蚴.加入0.025%胰蛋白酶溶液(pH=7.4),37 ℃孵育约3 min,将脱囊后尾蚴、未完全脱出后尾蚴、外形较完整囊蚴及脱下空囊分开收集,使用3%戊二醛与1%四氧化锇固定制样.样品使用50%、70%、80%、90%、100%乙醇逐级浸泡脱水(每级10 min,100%乙醇脱水重复3次),100%六甲基二硅烷浸泡3次(每次10 min),干燥后镀膜喷金,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按50%、70%、90%乙醇、1∶1混合液(90%乙醇:90%丙酮)、90%、100%丙酮逐级脱水(每级10 min,100%丙酮脱水重复3次),依次于丙酮与包埋剂(环氧树脂618)1∶1、1∶3混合液与全包埋剂中浸泡后聚合处理,修块、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囊蚴外观出现了局部膨胀或凹陷、褶皱及塌陷、囊壁内外层分离;脱囊形成的线状裂口长、边缘平整,未能脱出的后尾蚴被软塌的囊壁包裹,其上皮棘刺穿囊壁;脱囊后尾蚴背、腹面遍布体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口、腹吸盘内壁结构不同;排泄囊内填满大小不一圆球形排泄颗粒.透射电镜下显示,脱囊后尾蚴体壁为合胞体结构,由外向内可见皮层外质膜下为电子致密的颗粒状基质,基质向表面形成突起,基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及大小不等囊泡;皮棘根部从基质膜发出,穿过基质从皮层表面穿出;基层厚度差异较大,内含多个高电子密度分泌小体;外环肌和内纵肌发达,深入到细胞层,经胞质管运送的物质在远端形成囊泡;皮层细胞间物质发达,充满杂乱分布的管状、大小不等的囊泡结构及线粒体.结论 囊蚴凭借发达的肌肉组织剧烈运动,在脱囊中起积极作用;皮棘有助于后尾蚴尽快摆脱软化囊壁的包裹;囊内后尾蚴可能借助运动触碰囊壁方式使皮层分泌物可直接作用于内壁,发挥化学性软化内壁作用来协助脱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附着盘特征量化的眉溪小车轮虫种内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研究结合形态学与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外寄生于三种不同宿主(鲢、鳙与麦穗鱼)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Mueller,1937)?ramek-Hu?ek,1953进行了附着盘特征量化的种内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眉溪小车轮虫三种群(鲢种群、鳙种群与麦穗鱼种群)在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136(P>0.05),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和齿体纵长三方面的P值分别为0.009、0.000与0.000(P<0.01);三种群在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000与0.004(P<0.01).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虫体直径、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与齿体纵长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缘膜宽与附着盘中其他结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除虫体直径外,三种群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齿体纵长,以及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鲢种群是最大的种群;相关性研究表明,虫体直径主要受附着盘直径的影响,反之亦然;齿环直径主要受齿体纵长的影响,反之亦然;齿体数主要受附着盘大小所影响;缘膜宽则不受附着盘相关结构的影响.综上,在车轮虫分类学中可结合上述显著差异性的附着盘结构对车轮虫进行种类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新疆额敏河干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10月在额敏河干流设置4个监测断面,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鱼类3148尾,隶属于3目4科10属,共计11种;额敏河干流的鱼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 strauchii Kessler)、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 Steindachner)和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对各个采样断面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第1断面与第4断面多样性指数较高.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冗余分析(RDA),将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分为3组:1、2断面为一组,其余两个断面各占一组.排序结果显示,pH与溶解氧是影响鱼类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其次是温度与电阻率.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额敏河干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为该流域鱼类资源的养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浙江省宁海县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浙江省宁海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疫源地及人群知晓情况,于2016年随机抽取跃龙、胡陈、岔路、深圳、力洋等5个乡(镇)各1个附近地域有溪流的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集3周岁以上人群和保虫宿主犬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采集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取鱼脊背部肌肉用直接压片法观察囊蚴感染情况;每村随机抽取送检人群3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5个村1 034份人粪样和25份犬粪样,均未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采集麦穗鱼381条,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13.39% (51/381).知晓调查共150人,回收有效问卷145份,人群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13.10% (19/145);日常生活中生熟菜板分开使用的人群占46.21% (67/145),平时食生、半生淡水鱼虾的人群占7.59% (11/145);4.14% (6/145)的被调查者回答愿意尝试食生鱼片,82.76% (120/145)的人群表示得了华支睾吸虫病后愿意花钱买药驱虫,2.76% (4/145)的人群表示治好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想要继续食生或半生的淡水鱼虾.提示麦穗鱼中有一定的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人群知晓率低且行为生活习惯存在高危行为,应倡导健康饮食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氟西汀与三氯生复合暴露对麦穗鱼的毒性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复合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本试验以东北地区土著鱼类麦穗鱼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氟西汀(FLX)与三氯生(TCS)复合暴露对其不同器官的毒性效应.经急性(4 h)与慢性(42 d)复合暴露试验后分别检测麦穗鱼Ⅰ相和Ⅱ相解毒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抗氧化系统等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LX/TCS复合暴露条件下,麦穗鱼脑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短暂抑制,肝中细胞色素P450活性持续受到抑制,肠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急性暴露后受到诱导但是长期暴露后被抑制,同时长期复合暴露导致肝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氟西汀和三氯生对麦穗鱼的复合暴露可对麦穗鱼多个器官产生急性毒性应激效应,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麦穗鱼可产生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作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芜湖水域麦穗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旨在了解芜湖地区部分水域野生麦穗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情况,为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芜湖地区部分水域(牛屯河、扁担河、漳河、奎湖和龙窝湖)捕捞麦穗鱼,采用鱼肉直接压片镜检法和胃蛋白酶消化法从麦穗鱼肌肉中分离囊蚴,并利用获得的囊蚴感染家猫,证实麦穗鱼所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 芜湖5个水域中的麦穗鱼均有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其平均感染率为34% (34/100),平均感染度为120.1个/条,且阳性麦穗鱼背部肌肉(前背肌肉、中背肌肉、后背肌肉)均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的感染率较低.结论 芜湖地区部分水域野生麦穗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情况较为普遍,应加强宣传和防治工作,以防止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检测方法 .方法采用DNeasy组织提取试剂盒提取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DNA,根据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序列合成1对特异性CS1/CS2引物,对模板DNA进行PCR扩增.预试验后优化反应条件,评估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用消化镜检法和PCR法同时检测2015-2016年上海市4区121件淡水鱼样本并比较结果 .结果该方法检测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麦穗鱼的DNA为阳性,其余对照均为阴性;检测按1:10倍比稀释阳性样本的灵敏度达到fg水平.应用于上海市4区121件淡水鱼样本中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消化镜检法检出阳性3件,阳性率2.48%;PCR法检出5件(包含消化法检出的3件),阳性率为4.13%,两法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05).结论 PCR法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具有简便快速且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