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麻醉脑电图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特征的影响,寻找能反映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汉族患者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5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后30 min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15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采集两组患者麻醉全程的EEG数据,对艾司氯胺酮给药前后EEG的边缘频率、麻醉指数(anesthesia index, Ai)和相位幅值耦合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及给药前后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K组EEG平均功率谱在给药后低频波功率降低、高频波功率略有增加,具体表现为给药后EEG边缘频率和Ai值较给药前明显增加( P<0.05);S组EEG特征在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组的边缘频率变化值和Ai变化值明显高于S组( P<0.05)。K组给药前后δ-α相位幅值耦合强度的变化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改变七氟醚全身麻醉的EEG频谱特征,但并不显著影响临床麻醉深度,因此δ-α相位幅值耦合指标能较为合理地反映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瑞马唑仑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全麻下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P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行麻醉诱导,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 -1·h -1术中维持麻醉;R组患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 mg/kg行麻醉诱导,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3~0.7 mg·kg -1·h -1术中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疾病情况、手术时长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于术前20 min和术后5 min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样本,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6、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β, S100β)和TNF-α水平。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量表于拔管后30 min、术后1 d和术后3 d进行POD评估。 结果:共1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P组64例,R组65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疾病情况、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拔管后30 min、术后1 d和术后3 d 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IL-6、TNF-α和S100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L-6、TNF-α和S100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组术中升压药使用率低于P组( P<0.05),两组患者术中降压药和阿托品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全麻不会增加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POD发生率,也不引起血清IL-6、TNF-α及S100β水平的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沉浸体验式教学在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究沉浸体验式教学在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习的本科生纳入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沉浸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35人。沉浸教学组接受沉浸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组接受讲授式教学。完成授课后两组学员接受相同理论、操作考核,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能力评估。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沉浸教学组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更高[(88.32±7.28)vs.(70.15±7.11)]( P=0.001),且理论[(86.34±7.42)vs.(77.31±5.32)]( P=0.020)、操作考试[(92.23±5.33)vs.(81.21±4.98)]( P=0.022)得分高于传统教学组。此外,沉浸教学组学员沟通能力( P=0.026)、反应能力( P<0.001)、适应能力( P=0.007)、评判性思维( P<0.001)各项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 结论:沉浸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本科生完成临床麻醉学授课后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能有效激发学员积极性,值得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构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2 934例,其中男1 867例、女1 067例,中位年龄18岁,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3 053例次,置入扩张器4 266个。以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输血史、基础疾病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首次注水率、扩张器置入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有无术后血肿清除为预测变量,以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为结局指标。对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发生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采用自助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饮酒史、心脏病史、病毒性肝炎史、高血压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置入部位、术后血肿清除为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05、0.170、0.999、0.054、0.510、-0.003、0.395、-0.218、0.029、0.848、-0.116、0.175、0.085、0.202)。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且<400 mL或≥4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等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7、3.21、2.00、2.47、1.70、1.73、1.67、2.16,95%置信区间=1.04~1.82、1.09~8.34、1.38~2.86、1.29~4.41、1.07~2.73、1.02~2.94、1.09~2.58、1.07~4.10, P<0.05或 P<0.01)。评价模型区分度的C指数=0.63(95%置信区间=0.59~0.66),评价模型准确度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 P=0.685。自助重采样法内部验证模型的C指数=0.60。 结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伴晶状体后圆锥改变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男,6岁。因家长发现其视物距离很近3年,于2019年1月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就诊。患儿3岁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高度近视";2018年7月曾在我科门诊经医学验光及眼B型超声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但未接受戴镜治疗。患儿系单胎、足月剖腹产,出生时无异常,未经特殊治疗;其母在孕产期无特殊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外伤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15;左眼视力0.05,矫正视力0.12。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20 mm Hg (1 mm Hg= 0.133 kPa)。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晶状体周边部后囊膜灰色混浊,中央后囊膜轻度向后凸出,呈晶状体后圆锥样改变(图1A,1B ),其余眼前节正常。间接检眼镜检查,双眼眼底轻度"豹纹状"改变,但视网膜血管像不清晰,轻度扭曲(图1C,1D ),与通过圆锥角膜观察的眼底成像很相似。右眼、左眼眼轴分别为25.48、25.60 mm,角膜曲率值分别为41.41×14°/42.99×104°、41.06× 176°/43.16×86°。眼B型超声检查,双眼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左眼颞下方有低回声弧形光带(图2A,2B )。黄斑部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均未见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双眼振幅降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右侧峰时延迟、幅值降低,左侧未引出有效波形;多焦VEP检查,双眼波形存在。全身麻醉下行小儿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检查,双眼颞侧周边部视网膜血管被牵拉变直,右眼颞侧周边视网膜有变性区;左眼有从视盘向颞侧周边延伸至晶状体后方的视网膜皱襞,且颞侧周边视网膜被牵拉隆起(图2C,2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周边视网膜血管走行平直呈"毛刷状",部分有荧光着染,双眼颞侧周边可见牵拉隆起,晚期有少量荧光素渗漏(图2E,2F )。临床诊断:双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并发性白内障、晶状体后圆锥改变、高度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伽马刀与显微外科手术对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伽马刀与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例MVD术后复发TN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接受伽马刀治疗患者40例,接受二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5例。采用美国Barrow神经研究所(BNI)提出的疼痛分级评价患者术后疗效及随访3年后疗效,Ⅰ~Ⅲ级定义为疼痛缓解。结果:伽玛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10周内面部疼痛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麻醉清醒后面部疼痛随即消失,或于随后1周内完全缓解。至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显示,25例伽马刀治疗组患者中疼痛缓解17例(68.0%);17例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中疼痛缓解16例(94.1%);2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0, P=0.043)。伽马刀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均为面部麻木,发生率为24.0%;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出现1例偏瘫,余均为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29.4%;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0, P=0.921)。 结论:对于MVD术后复发TN患者,二次显微外科手术及伽马刀治疗均安全有效,其中显微外科手术疗效优于伽马刀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盆底腹膜重建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确诊为直肠腺癌;(2)年龄为18~80岁;(3)接受腹腔镜LAR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TNM分期cT 1~4aN 0~2M 0,或者新辅助治疗后分期为ycT 1~4aN 0~2M 0患者;(5)肿瘤下缘距肛缘4~10 cm。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阑尾炎、胆囊炎、宫外孕手术史除外);(2)吻合口位于腹膜反折以上;(3)肿瘤远处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4)中转开腹手术;(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以上。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6例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473例,女193例,中位年龄59(18~8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盆底腹膜重建(重建组,188例)和未行盆底腹膜重建(未重建组,478例)。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TNM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中失血量、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变量,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1匹配,最终获得两组病例各153例。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分级;吻合口漏诊断标准及分级参照国际吻合口漏诊断标准与分级);(3)术后炎性反应情况。 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未重建组比较,重建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181.3±60.3) min比(168.9±51.5) min, t=2.185, P=0.029],但术后中位住院时间短[8(7,10) d比9(7,11) d, Z=-2.282, 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重建组与未重建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3%(31/153)和24.2%(37/153),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9.8%(15/153)和11.1%(17/1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未重建组比较,重建组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3.9%(6/153)和11.1%(17/153),χ 2=5.688, P=0.017]和二次手术率更低[1.3%(2/153)比5.9%(9/153),χ 2=4.621, P=0.032],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偏低[1.3%(2/153)和3.9%(6/153),χ 2=2.054, P=0.152],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3)术后炎性反应情况:重建及未重建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浓度均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22, P=0.010),而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盆底腹膜重建可降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有效控制炎性反应,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肾上腺中央静脉的处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不同时机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 n=22)和对照组( n=21)。观察组患者在完全游离肿瘤前先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对照组患者在游离完肿瘤后再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比较两组患者在开始麻醉前、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前和切除肿瘤后的不同时段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变化,以及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例数、频次等方面有无差别。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出现剧烈波动例数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血压出现剧烈波动的频次分别为19、4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麻醉前及肿瘤切除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结扎中央静脉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572.1±282.1) pg/mL和(935.6±417.5) pg/mL,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8 347.9±4 103.6) pg/mL和(13 695.7±3 205.3)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尽早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有利于提高经腹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纳入2022年6至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9家医院血管外科拟行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大隐静脉主干闭合操作时间、疼痛评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VVQ)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两种治疗方法的非劣效界值设定为“-10.00%”。结果:最终入组177例患者。试验组89例,男38例,女51例,年龄[ M( Q1, Q3)]为59.7(49.6,66.7)岁;对照组88例,男30例,女58例,年龄为57.2(46.9,65.9)岁。174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167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试验组大隐静脉主干闭合操作时间为(22.1±11.1)min,长于对照组的(18.7±9.8)min( P=0.03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即刻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均为100%;术后3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分别为98.8%(85/86)、98.9%(87/88),两组差值的95% CI下限为-3.19%,大于非劣效界值-10.00%(非劣效性 P<0.001);术后6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分别为97. 6%(81/83)、100%(84/84),两组差值的95% CI下限为-5.71%,大于非劣效界值-10.00%(非劣效性 P<0.001)。试验组、对照组在麻醉完全清醒后的即刻疼痛评分[ M( Q1, Q3)]均为1.0(0,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瘀斑发生率分别为61.2%(52/85)、67.1%(5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1);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VCSS和AVVQ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疼痛、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安全有效,能够实现不劣于传统射频消融术的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