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唑替尼上调TGF-β1通路对小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克唑替尼对小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随机数表法将72只小鼠分成4组:健康对照组(NC组)12只、单纯给药组(CRZ组)12只、单纯照射组(RT组)24只、克唑替尼+照射组(RT+CRZ组)24只。采用全肺单次12 Gy X射线照射。分别于照射后1、2、4、8周处死获取肺组织标本及肺泡灌洗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有核细胞的总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蛋白检测法检测蛋白质浓度,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q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水平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和ICAM-1的定位和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Smad3、p-Smad3及ICAM-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各个时间点上,RT+CRZ组肺组织炎症、渗出表现显著加重,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及蛋白浓度均较其他3组增多,与RT组相比,第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031、-2.814, P<0.05)。照射后第1、4、8周,与RT组相比,RT+CRZ组肺组织中的TGF-β1表达增高明显( t=-2.687、-7.032、-5.221, P<0.05),照射后第2、4周,RT+CRZ组ICAM-1表达增高明显( t=-4.819、-6.057, P<0.05),至第4周达峰,第8周时表达下降,同时,MPO的表达变化与ICAM-1、TGF-β1变化趋势一致。第4周时,4组小鼠Smad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T+CRZ组小鼠肺组织内的TGF-β1、p-Smad3、ICAM-1蛋白含量及p-Smad3/Smad3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4.74、10.03、35.29、22.94, P<0.05)。 结论:克唑替尼联合照射会加重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TGF-β1信号通路增加ICAM-1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纳入2022年6至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9家医院血管外科拟行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大隐静脉主干闭合操作时间、疼痛评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VVQ)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两种治疗方法的非劣效界值设定为“-10.00%”。结果:最终入组177例患者。试验组89例,男38例,女51例,年龄[ M( Q1, Q3)]为59.7(49.6,66.7)岁;对照组88例,男30例,女58例,年龄为57.2(46.9,65.9)岁。174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167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试验组大隐静脉主干闭合操作时间为(22.1±11.1)min,长于对照组的(18.7±9.8)min( P=0.03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即刻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均为100%;术后3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分别为98.8%(85/86)、98.9%(87/88),两组差值的95% CI下限为-3.19%,大于非劣效界值-10.00%(非劣效性 P<0.001);术后6个月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分别为97. 6%(81/83)、100%(84/84),两组差值的95% CI下限为-5.71%,大于非劣效界值-10.00%(非劣效性 P<0.001)。试验组、对照组在麻醉完全清醒后的即刻疼痛评分[ M( Q1, Q3)]均为1.0(0,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瘀斑发生率分别为61.2%(52/85)、67.1%(5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1);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VCSS和AVVQ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疼痛、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静脉曲张封闭胶套件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安全有效,能够实现不劣于传统射频消融术的大隐静脉完全闭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黏液蛋白1单抗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胰腺癌模型动物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GEM)的纳米微球(GEM-PBCA-NP),应用化学交联法将抗黏液蛋白1(MUC1)单抗偶联GEM-PBCA-NP。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胰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并随机分为MUC1-GEM-PBCA-NP组、GEM-PBCA-NP组、GEM组、单纯纳米颗粒组(PBCA-NP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MUC1-GEM-PBCA-NP组裸鼠移植肿瘤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治疗结束时的移植肿瘤重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提示MUC1-GEM-PBCA-NP对裸鼠移植肿瘤具有良好的抑制生长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在静脉通路固定装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医用粘胶。近年来,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被用作静脉通路的固定装置。本文围绕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的发展与性能,对静脉通路失败率、皮肤损伤、敷贴更换时间和次数、护患满意度、经济效益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栓塞材料的门静脉栓塞术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和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的门静脉栓塞术(PVE)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1月至2020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行PVE治疗的90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13例,年龄48(25,67)岁。依据栓塞材料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明胶海绵联合可脱解毛钢圈进行PVE的患者为明胶海绵组( n=30);采用NBCA联合可脱解毛钢圈进行PVE的患者为NBCA组( n=60)。上述两组中行二期肝切除术的患者分别为NBCA切除组( n=48)和明胶海绵切除组( n=18)。比较患者的剩余肝体积(FLR)生长速率和二期可切除率等临床资料。以电话、短信、微信、门诊复查方式随访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情况。 结果:NBCA组的二期可切除率高于明胶海绵组[80%(48/60)比60%(1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43)。NBCA切除组从一期手术到二期手术的等待时间15(7,96)d短于明胶海绵切除组的40(28,11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NBCA切除组的FLR生长速率9.03(1.24,29.64)ml/d快于明胶海绵切除组的3.76(0.08,8.03)ml/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NBCA切除组患者术后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1%、62.0%和44.7%,总生存率分别为76.4%、69.5%和59.6%;明胶海绵切除组患者术后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0.6%、48.5%和35.4%,总生存率分别为66.7%、60.6%和42.4%。NBCA切除组和明胶海绵切除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NBCA和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的PVE对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较好,但选用NBCA作为栓塞材料患者的FLR生长速率及二期可切除率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盆腔淋巴漏介入栓塞治疗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盆腔淋巴漏和淋巴囊肿是中高危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方式较多但效果不确切。本文报道2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碘油淋巴管造影诊断,使用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碘油混合物栓塞治疗的淋巴漏患者,其中1例经1次介入栓塞后取得成功,另1例经3次介入栓塞后取得成功。2例均无淋巴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无淋巴漏复发。超声引导下经腹股沟区淋巴结淋巴管造影和淋巴介入栓塞是治疗难治性淋巴漏的一种可行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博来霉素灌洗联合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栓塞术治疗眼眶血管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博来霉素灌洗联合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栓塞术治疗眼眶血管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眼眶病外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眼眶血管畸形并接受博来霉素灌洗联合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栓塞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有无体位性眼球突出分为扩张型组和非扩张型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随访时间、病程、博来霉素及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的用量、术前与术后视力、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结果和缓解率。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χ 2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共纳入患者58例(58只眼),其中男性22例(37.9%),女性36例(62.1%);扩张型组19例(32.8%),非扩张型组39例(67.2%)。扩张型组年龄大于非扩张型组[39.0(28.0,54.5)和14.0(5.7,26.5)岁, Z=-3.96, P<0.001)],两组性别、眼别、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扩张型组病程长于非扩张型组[120(12,240)和12(1,90)个月, Z=-2.50, P=0.013]。术中博来霉素用量:扩张型组1.5(1.4,1.5)万U,非扩张型组1.5(0.9,1.6)万U;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用量:扩张型组2.8(1.0,3.0)ml,非扩张型组1.7(1.0,2.2)ml。两组博来霉素和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的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70, P=0.944; Z=-1.11, P=0.268)。两组均未发生视力下降或丧失,非扩张型组视力提高5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扩张型组治疗前后畸形血管最大面积分别为384.0(329.0,458.0)和330.5(271.6,356.7)mm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6, P=0.208)。非扩张型组治疗前后畸形血管最大面积分别为960.8(822.1,1058.3)和311.6(164.6,361.6)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0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扩张型组获得组织标本15例,病理学检查结果均符合血管畸形;非扩张型组获得组织标本39例,其中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血管畸形41.0%(16/39),符合脉管畸形59.0%(23/39)。手术治疗后39例完全缓解(67.2%),19例部分缓解(32.8%),有效率达到100%。 结论:采用博来霉素灌洗联合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栓塞术治疗眼眶血管畸形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氰基丙烯酸酯胶腔内常温闭合与射频腔内热闭合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氰基丙烯酸酯胶(n-butyl cyanoacrylate,NBCA)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患者(60条肢体)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30条肢体),A组利用NBCA对大隐静脉实施腔内闭合,B组行大隐静脉射频闭合(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的情况,主要终点为术后3个月时大隐静脉主干闭合率。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大隐静脉主干闭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及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berdeen varicose vein questionnaire,AVVQ)在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NBCA组出现硬结3例、疼痛及皮肤红肿各1例,未出现瘀斑及麻木。RFA组出现麻木1例、皮肤红肿2例、硬结3例、瘀斑及疼痛各4例。NBCA组在瘀斑及总并发症发生率上优于RFA组( 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其他不良事件。 结论:NBCA和RFA具有相同的短期闭合率,NBCA相对使用手术器械较少、无需注射肿胀液,术后并发症较射频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静脉曲张外科治疗方式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常发生在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包括外科开放手术及腔内微创治疗.传统浅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已有上百年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认为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经典术式.腔内微创治疗包括激光、射频、微波、泡沫硬化剂、机械化学消融、TriVex微创旋切术、静脉内注射氰基丙烯酸酯胶等.以上治疗方式各有优劣,多种方式联合使用往往效果更好.该文针对下肢静脉曲张常见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凝聚层黏接剂用于湿环境下骨黏接及促骨修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使用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制备具有湿环境下骨黏接能力及促骨修复能力的新型凝聚层黏接剂并验证其效果.方法 以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为对照组,制备两款新型凝聚层黏接剂,使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测量3种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骨黏接效果.使用CCK-8法和活死染色评估3种黏接剂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将3种黏接剂植入兔股骨缺损,使用显微CT对其骨修复能力进行体内实验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了PVA@TA、PVA@TA@HA两种凝聚层黏接剂,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确定了合成的有效性.两种凝聚层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水下黏接强度[(70.2±2.1)kPa、(63.3±2.6)kPa]高于氰基丙烯酸酯的[(22.6±3.8)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K-8 法及活死染色均证明了PVA@TA、PVA@TA@HA黏接剂浸提液培养条件下MC3T3-E1细胞的增殖情况好于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浸提液.显微CT定量分析证明了PVA@TA@HA黏接剂植入骨缺损后,新生骨生长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体现出更优异的促骨修复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了以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为基础的凝聚层黏接剂,相比于传统的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具有更优异的湿环境下骨黏接性能及促骨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