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V和PVI在胃肠肿瘤手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比较脉压变异率(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与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leth variability index,PVI)在胃肠肿瘤手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fluidtherapy,GDFT)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4年2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全麻下行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PV组(n=53)和PVI组(m=53).两组患者术中背景输液情况为复方氯化钠3 mL·kg-1·h-1.PPV组若PPV≥11%持续1 min,则按照15 mL·kg-1·h-1的速度输注晶体液,若超过15 min则继续胶体液输注,直到PPV<11%持续1 min,恢复背景输液速度.PVI组若PVI≥11%持续1 min,则按照15 mL·kg-1·h-1的速度输注晶体液,若超过15 min则继续胶体液输注,直到PPV<11%持续1 min,恢复背景输液速度.记录患者术中低血压时间加权平均值(Time weighted average of Hypotension,TWAH)、输液情况、尿量;记录患者术毕24 h QoR-15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肾功能以及肠道排气时间,测定术毕24、48 h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水平.结果 与PPV组相比,PVI组术中总输液量、晶体输注量、尿量,术毕24 h和48 h血清IL-6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压时间加权平均值、胶体输注量、术毕24 h肾功能、恶心呕吐发生率、肠道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中,基于PVI的GDFT并不劣于PPV作为目标的GDFT,该方法无创、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在电子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在电子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选择2018年6—8月及2019年3—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7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比较应用电子镇痛泵智能管理系统前后70名医护人员镇痛泵取用时间及医护满意度指标。结果:应用电子镇痛泵智能管理系统前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泵时间为(3.725 ± 0.332)min,医护满意度为64.29%(45/70);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后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泵时间为(1.901 ± 0.237) min,医护满意度为97.14%(68/70),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6.197, χ2值为8.425, P<0.05)。 结论:电子镇痛泵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医护人员镇痛泵取用时间有效缩短,满意度显著提高,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效率,实现了麻醉科电子自控镇痛泵网络化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临床流程式考试量表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运用临床流程式考试(clinical flow examination,CFE)量表评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CFE方法,98名学员进行连续3次考试,并分别对考核导师和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然后对CFE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并对成绩和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最终95名学员完成考核,CFE量表信效度较高。学员的基础、专业及最终总成绩的优秀率均较高;除女生组在基础、专业及最终总成绩均高于男生组( P<0.05)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学员与导师对CFE的满意度分别为98.9%和100%。 结论:用CFE量表能够较好评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该院麻醉科培训的效果好且达到基本同质,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在麻醉科住院医师电除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在麻醉科住院医师电除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2019年8月,选择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参加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4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名学员,在教师指导下限时模拟练习电除颤技能。试验组学员采用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对照组学员采用刻意练习,练习结束时及培训结束1年后分别检测两组学员电除颤技能操作,并对两组学员进行培训满意度和独立操作电除颤信心的问卷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培训后电除颤技能即刻变化量高于对照组学员[42.0(31.5,46.8)分比23.0(16.8,38.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学员培训1年后复测电除颤技能评分与对照组学员比较[62.0(59.0,65.0)分比62.5(59.0,64.0)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学员独立完成操作的信心与对照组学员比较[80.0(61.0,97.5)分比80.0(66.5,92.5)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学员对培训方法和培训时间安排表示满意的人数均相同,分别为17人和16人。 结论:快速循环刻意练习有助于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后的即刻电除颤技能成绩,学员对快速循环刻意练习与刻意练习的培训体验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eminar教学在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将Seminar教学引入研究生临床教学,通过相关主题的教学,就麻醉科基础及临床知识进行讲解,并开展病例讨论。结果表明,Seminar教学使研究生对麻醉科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获取了新知识,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文献检索、阅读能力;英语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麻醉病志书写成绩及临床操作成绩教学后也得到明显提升,值得进一步改良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BL教学查房在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提高麻醉科教学查房教学效果,本科室以麻醉相关知识为中心,以患者病理生理和麻醉生理改变为基础,以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案的影响等核心问题层层设问并让学生作答,最终案例结束后进行闭环总结。此过程即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查房。该教学查房模式有助于提高麻醉住院医师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更正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刊2023年第43卷第9期发表的文章"合并扩张型心肌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第一作者单位更正为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石河子 83200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充气式动脉穿刺垫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动脉穿刺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动脉血压,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手段。急危重症患者往往手术风险大,病情变化快,需要监测动脉血压以便持续、准确、动态地监测血压变化与内环境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在实施动脉穿刺操作时通常会使用垫高法将穿刺部位放置于动脉穿刺垫上抬高穿刺部位,充分暴露将要实施穿刺的动脉,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反复穿刺给手术患者带来的痛苦。但由于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动脉穿刺垫,无法对患者的手臂进行限制固定,患者手臂容易发生移位,会影响麻醉医生快速穿刺动脉,降低穿刺成功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自2020年开始自制动脉穿刺垫用于术中桡动脉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