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一种用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7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4只;腹腔感染组24只;模型组24只。首先建立腹腔感染模型,腹腔感染建立6 h后行剖腹手术,轻轻取出全部小肠置于两层湿纱布之间,用带有滑石粉的手套进行手术操作,用盐水棉签从小肠末端自下而上到幽门环擦拭小肠浆膜层,反复6次,共15 min。分别于第3、5、7天处死大鼠,行胃肠道传输速率测定和腹部立位腹部平片检查。术后观察肠管粘连情况,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kit原癌基因蛋白(C-kit)表达。组间比较先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之后采用Dunnet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模型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1.25±2.68)%、(21.90±0.96)%、(21.17±2.47)%;而对照组分别为(62.61±3.25)%、(59.76±4.92)%、(57.18±4.30)%。腹腔感染组分别为(50.66±5.95)%、(48.89±3.15)%、(47.58±3.74)%,模型组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924、228.536、193.761, 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SOD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63.12±18.50)、(260.14±29.53)、(261.43±47.92) U/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506、28.863、37.244, 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MDA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7.36±1.38)、(6.14±1.02)、(6.49±0.65) nmol/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92、11.190、16.156, 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表达显著增强,C-kit阳性表达显著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模型与临床上发生的炎性肠梗阻指标基本一致,该方法能成功建立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使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传染病发生、流行及防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便是当前对传染病防范的认知、应对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已有历史上最好的基础。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中,研究和利用各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相关因素的数据,以期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生前识别疫情信号,成为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命题。病原体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所以以病原学为核心的实验室监测是传染病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预警系统,其核心是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在鼠疫、霍乱、流脑等细菌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溯源和精准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重点号围绕实验室监测在细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中的作用,从流行和暴发菌株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联合应用、与常规病例监测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体现了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疫情调查中的作用,同时对实验室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跨越发展提供新思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传染病数学模型在动物源性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原体在多种宿主间跨种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对传染病早期预警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严峻挑战。本文通过介绍传染病生态学理论方法,回顾和总结了通过环境-宿主-传染病动态数学模型研究病原体、宿主以及环境的交互作用,量化环境对疫情趋势、传播媒介以及病原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范式;并以我国姬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为例,介绍了传染病数学模型在疫情实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了新的监测指标与预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新型冻存保护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使用新型冻存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方法:标本来源于2022年1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进行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将获得的脂肪组织离心后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冻存液[A组、B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冻存时长(1、2、3个月组)于液氮中冻存。A组冻存液组分为右旋糖苷40(DEX)+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B组冻存液组分为DMSO+DEX,DMSO组采用传统冻存液,组分及配比为10% DMSO+20%胎牛血清(FBS)+70% DMEM-12。采用5 ml冻存管,脂肪∶冻存液=3∶2,每组冻存6管。脂肪组织复温后,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定量分析,通过阳性细胞数量与总细胞数量的比值计算Perilipin阳性率;采用CCK-8法测定脂肪细胞活性。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裸鼠38只,根据移植脂肪使用不同的冻存保护剂(A组、B组、DMSO组)分为3组,每组各12只,另外2只作为day 0对照组,各组脂肪冻存时间均为3个月。裸鼠腹腔麻醉后,每侧背部注射复温后的冻存脂肪各0.9 ml,分别于移植后1、2、3个月通过MRI扫描及三维软件计算脂肪组织存留率并进行组间比较;小鼠处死后取移植的脂肪组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Perilipin定量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整体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ukey多重检验。 结果:在液氮中冻存1~3个月后不同冻存液组的脂肪组织形态接近正常新鲜脂肪组织,各组Perilipin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K-8法提示冻存1个月和3个月时DMSO组脂肪细胞活性优于A组和B组( P<0.01),冻存2个月时DMSO组和B组脂肪细胞活性优于A组( P<0.01)。动物实验中冻存脂肪移植后1~3个月体积存留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移植1~3个月后各组脂肪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局部坏死伴炎症反应,Perilipin阳性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新型冻存液冻存脂肪组织的效果与传统冻存液相比未见显著差异,且避免了使用DMSO或FBS作为冻存剂对人体潜在的不良作用,理论上更加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反应及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尿酸钠诱导实验性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大鼠的炎性反应及对踝关节Toll样受体相关蛋白表达和双氯芬酸钠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10只、模型组10只、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药物组(双氯芬酸钠片组,1.35 mg/kg体质量)10只。将尿酸钠晶体充分研磨后,加入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和吐温-80(9∶1)制成混悬液进行造模,空白对照组大鼠同样位置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于造模后开始灌胃给药,0.9%氯化钠注射液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纯净水,每天1次,共7 d,采用足趾容积装置测定大鼠(造模后4、8、24、48、72 h)的关节肿胀度,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肾功能、IL-1β、IL-6和TNF-α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踝关节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p65的蛋白表达。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LSD- t法,不同时间段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 结果:造模后的大鼠右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行走迟缓、反应迟钝等症状。光学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增生,局部可见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IL-1β、IL-6和TNF-α[(24.6±2.6)pg/ml,(132±20)pg/ml和(72±6)pg/ml]比较,模型组[(28.4±4.3)pg/ml,(173±26)pg/ml和(81±5)pg/ml]升高( t=2.601, P<0.05; t=3.375, P<0.01; t=1.392, P>0.05);和模型组比较,双氯芬酸钠片组大鼠炎症因子含量显著降低[(24.6±3.3)pg/ml,(151±21)pg/ml,(61±1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96, P<0.05; t=2.909, P<0.05; t=2.352, P<0.05)。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模型组踝关节NF-κBp65、MyD88、TLR4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双氯芬酸钠片组显著抑制踝关节组织的NF-κBp65、MyD88、TLR4蛋白表达;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法: F=33.553, P<0.01; F=98.293, P<0.01; F=10.410, P<0.01;蛋白质印迹法: F=11.423, P<0.01; F=8.123, P<0.01; F=3.575, P<0.05)。 结论:由尿酸钠晶体引起的急性痛风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踝关节组织的TLR4,MyD88/NF-κBp65蛋白表达增强,影响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具有一定抑制和缓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快速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探讨建立一种基于量子点免疫层析法联检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快速且简便的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由试纸条和塑料外壳构成,试纸条由吸水纸、缓冲垫、硝酸纤维素膜(NC膜)、样品垫、量子点标记物垫、聚氯乙烯板(PVC板)等组成。硝酸纤维素膜T线(检测线)包被有鼠抗甲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乙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C线(质控线)包被有内参蛋白A和内参蛋白B,标记物垫上含有鼠抗甲型流感病毒抗体量子点结合物和鼠抗乙型流感病毒抗体量子点结合物。结果显示使用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各病毒的检出为1.51×10 2~2.71×10 3 TCID50/ml,证明该试剂的灵敏度足以用于甲流、乙流的精准检测且不受多种变体的影响。本试剂卡与不同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培养液、不同分型的乙型流感病毒培养液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腺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体无交叉反应。试剂的灵敏度足以用于甲流、乙流的精准检测且不受多种变体的影响。综上,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并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可进行快速辅助诊断,以预防疾病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氧化铅悬浊液灌注造影在皮瓣微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氧化铅悬浊液在皮瓣微血管造影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8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分为6组。颈动脉插管后通过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测量大鼠收缩压,以生理盐水配制25%、30%、35%、40%、45%和50%共6组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悬浊液,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血管灌注并根据波意尔定律计算灌注压强。灌注成功后将大鼠标本冷冻24 h进行全身X线摄影,随后解剖腹部皮瓣进行大体观察及X线微血管摄影,并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 t检验。 结果:氧化铅悬浊液灌注压强均高于大鼠收缩压,灌注压强/大鼠收缩压随氧化铅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25%,1.34±0.11;30%,1.86±0.33;35%,2.16±0.21;40%,3.37±0.93;45%,7.29±0.59;50%,13.65±0.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20、3.190、1.950、14.860、16.350, P<0.05)。18只大鼠均灌注成功,浓度为35%和40%的各组皮瓣微血管显影清晰,效果最好。 结论:氧化铅悬浊液灌注造影操作简单、安全,对皮瓣血管有较好的显影效果,可作为传统方法的替代和补充。浓度应配制在35%~40%为宜,且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匀速推注灌注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掌握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12 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 5 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物,无菌解剖后采集肝、脾、肺、肾 4 种组织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 5 种病原体.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502 份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 5.58%(28/502),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09%(19/209);汉坦病毒阳性率为 1.39%(7/502);新型布尼亚病毒、恙虫病东方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未检出.农田耕地中的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 8.96%(19/212)和 3.30%(7/212).雌性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阳性率(8.02%、2.47%)均高于雄性鼠形动物(4.41%、0.88%).结论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感染水平较高,黑线姬鼠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农田耕地中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检出率最高.人群中存在感染鼠传疾病的风险,应做好防控工作,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啮齿类实验动物健康监测用脏垫料哨兵动物法和排风粉尘PCR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对科学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和重复性以及人类健康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目前,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 ventilation cage,IVC)已成为主流的啮齿类实验动物饲养系统.针对这种饲养方式的病原体监测方法最常用的是脏垫料哨兵动物法(soiled bedding sentinels,SBS),该方法是以间接接触和延迟反馈的方式监测鼠群的微生物携带状况,能有效监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体如小鼠肝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等.但这种方法难以监测到主要通过气溶胶、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的病原体,例如仙台病毒、嗜肺巴斯德杆菌等.排风粉尘(exhaust air dust,EAD)-PCR监测方法分为在IVC笼架排风管道中拭子采样,用以监测管道相对应的笼架;主机初效过滤前拭子采样,用以监测整个IVC笼架;EAD收集装置采样,用以监测同一个主机连接的所有笼架.不同IVC厂商针对各自的IVC系统开发了相应的EAD收集装置,使操作便捷,容易实现标准化.目前,与SBS方法相比,EAD-PCR方法的检出率和时效性都有显著提升,最快暴露一周就可检出,可作为SBS方法的补充或替代,有利于维护实验动物福利.本文对上述两种病原体监测方法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本实验室和送检单位EAD-PCR监测的实施情况,对该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EAD-PCR方法有助于减少活体哨兵动物的使用量,可以更好地维护实验动物福利的"3Rs"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某部官兵血清中人兽共患病抗体水平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明确某部官兵血清中人兽共患病抗体水平,评估该部营区内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流行水平.方法 于2020年12月收集某部营区262名官兵年度体检静脉血,针对汉坦病毒、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布鲁菌进行血清抗体ELISA检测.分析该部官兵中年龄、鼠类接触史、牲畜接触史对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 262名官兵中,11人汉坦病毒抗体阳性,11人鼠疫杆菌抗体阳性,44人炭疽杆菌抗体阳性,布鲁菌抗体均为阴性.汉坦病毒抗体阳性、阴性官兵的年龄差异不显著,鼠疫杆菌、炭疽杆菌抗体阳性官兵的年龄大于阴性官兵.有鼠类接触史的官兵暴露于鼠疫杆菌、汉坦病毒的风险更大,而炭疽杆菌抗体阳性官兵中,有无牲畜接触史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部营区存在较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传播风险,需针对性加强卫生防病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