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与胎儿临床结局的相关性,重新认识胎源性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出生后证实的46例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病例,保守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胎龄(38. 42±0. 86)周;手术组11例(男8例,女3例),胎龄(37. 85±1. 65)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标准为腹腔内钙化灶,伴或不伴腹水、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等超声声像学表现。所有诊断病例均动态监测孕期过程至分娩,超声检查对病灶形态、大小或内部回声等发生变化进行分析和形态描述,结合产前临床胎儿学分析和孕期管理。生后进行临床追踪复查及随访,有明确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结果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粪性腹膜炎共46例,腹腔内钙化灶46例(100%),钙化灶合并腹水25例(54. 3%),合并假性囊肿18例(39. 1%),合并肠管扩张12例(26%),合并羊水过多11例(23. 9%)。46例胎粪性腹膜炎全部出生,生后体检和X线检查再次得到确定诊断,35例(76%)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11例(23. 9%)生后因肠梗阻新生儿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成活,随访1~5年均健康发育,有2例分别于6个月和8个月因腹股沟疝和隐睾腹腔镜手术检查发现腹腔钙化灶已经吸收。腹腔内钙化合并腹腔积液、腹腔内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的发生比例在各组手术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与胎儿临床结局关系密切,需要从胎源性疾病再认识。大多数胎粪性腹膜炎出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小部分需手术治疗,临床结局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结肠系膜入路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结肠系膜入路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1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43~81岁。61例患者中,30例行TaTME采用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入路设为传统入路组;31例行TaTME采用经结肠系膜入路设为结肠系膜入路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TaTME,无中转开腹。传统入路组患者经腹游离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标本远切缘长度,肿瘤标本近切缘长度,系膜完整度(系膜完整、系膜近完整)例数,环周切缘阳性率,远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126±56)min,41.0 mL(17.5~71.4 mL),1.3 cm(0.8~2.0 cm),(10.0±5.0)cm,10、20例,3.3%(1/30),0,13.7枚(9.0~17.0枚)。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1±30)min,44.0 mL(25.0~67.5 mL),1.6 cm(1.1~2.2 cm),(12.0±3.0)cm,23、8例,6.5%(2/31),0,13.0枚(10.9~17.3枚)。两组患者经腹游离时间、肿瘤标本近切缘长度、系膜完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33,-2.286, χ2=10.250, 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标本远切缘长度、淋巴结检出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662,-1.107,0.304, P>0.05)。两组患者环周切缘阳性率、远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术后情况:传统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51 h(48~64 h)。传统入路组患者中,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吻合口瘘(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经充分引流、肠外营养支持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乳糜漏(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重度肺部感染(Clavien-Dindo分级Ⅳa级),经转ICU治疗后痊愈出院。传统入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1.3±4.5)d。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59 h(49~70 h)。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中,1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Clavien-Dindo分级Ⅰ级),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6±1.8)d。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554, t=1.884,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随访情况: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 结论:经结肠系膜入路在TaTME中安全、可行,符合肿瘤根治原则,能降低系膜裁剪难度,缩短经腹游离时间,提高肿瘤标本近切缘长度,系膜完整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Ⅰ期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Ⅰ期阑尾切除术治疗儿童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接受腹腔镜Ⅰ期阑尾切除术治疗的269例儿童复杂性阑尾炎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81例,女88例;将45例儿童阑尾周围脓肿患儿作为A组,224例同期收治的其他复杂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或穿孔)患儿作为B组。两组均行腹腔镜Ⅰ期阑尾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Ⅰ期阑尾切除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均无阑尾残端瘘出现。A组中位手术时间为73 min、中位住院天数为8 d、中位总费用为14 257.64元、中位术中出血量为5 ml、中位排气时间为24 h;B组中位手术时间为60 min、中位住院天数为6 d、中位总费用为11 743.84元、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 ml、中位排气时间为24 h,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A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术后肠梗阻6.7%(3/45)、腹腔残余脓肿4.4%(2/45)、切口感染4.4%(2/45);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术后肠梗阻3.1%(7/224)、腹腔残余脓肿2.7%(6/224)、切口感染4.5%(10/224),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Ⅰ期阑尾切除术治疗儿童阑尾周围脓肿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蒙脱石散致完全性肠梗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不洁饮食出现腹泻,遵医嘱首剂口服蒙脱石散6 g,次日出现腹痛、腹胀、不排便,给予灌肠无效。查体示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全腹压痛明显,肠鸣音减弱。通过腹部CT检查患者被诊断为完全性肠梗阻。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灌肠通便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恢复正常排气排便。通过腹部X线、增强CT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其他病变后,考虑患者的完全性肠梗阻与蒙脱石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初步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近端胃R 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近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一种用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7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4只;腹腔感染组24只;模型组24只。首先建立腹腔感染模型,腹腔感染建立6 h后行剖腹手术,轻轻取出全部小肠置于两层湿纱布之间,用带有滑石粉的手套进行手术操作,用盐水棉签从小肠末端自下而上到幽门环擦拭小肠浆膜层,反复6次,共15 min。分别于第3、5、7天处死大鼠,行胃肠道传输速率测定和腹部立位腹部平片检查。术后观察肠管粘连情况,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kit原癌基因蛋白(C-kit)表达。组间比较先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之后采用Dunnet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模型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1.25±2.68)%、(21.90±0.96)%、(21.17±2.47)%;而对照组分别为(62.61±3.25)%、(59.76±4.92)%、(57.18±4.30)%。腹腔感染组分别为(50.66±5.95)%、(48.89±3.15)%、(47.58±3.74)%,模型组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924、228.536、193.761, 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SOD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63.12±18.50)、(260.14±29.53)、(261.43±47.92) U/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506、28.863、37.244, 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MDA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7.36±1.38)、(6.14±1.02)、(6.49±0.65) nmol/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92、11.190、16.156, 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表达显著增强,C-kit阳性表达显著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模型与临床上发生的炎性肠梗阻指标基本一致,该方法能成功建立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泛粘连性小肠梗阻术中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ABO)术中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NIT)的可行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普外科于2019年4月—2021年4月之间收治的60例广泛ABO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30例术中行NIT小肠内排列术(观察组),30例同期未行NIT小肠内排列术(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出院时间、总有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个月肠梗阻复发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 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6, P=0.237)。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110.6±4.6) min比(94.3±2.5) min, t=17.27, P=0.001];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13±1.00) d比(8.70±0.70) d, t=2.53, P=0.014;(12.83±1.57) d比(13.67±1.03)d, t=0.03, P=0.01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比30%, 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中应用NIT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38例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处理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38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治疗及再手术情况,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对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果:138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按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35例)和无并发症组(103例)。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包括:移植胰腺静脉血栓1例(0.72%),移植肾动脉血栓1例(0.72%),消化道出血14例(10.14%),腹腔出血3例(2.17%),移植肾劈裂1例(0.72%),肠漏2例(1.45%),胰漏1例(0.72%),尿漏2例(1.45%),腹腔感染4例(2.90%),完全性肠梗阻9例(6.5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例)。并发症组受者、移植胰腺、移植肾的4年存活率分别为96.3%、88.9%、82.1%,无并发症组受者、移植胰腺、移植肾的4年存活率分别为100%、100%、98.8%。两组移植肾及胰腺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005和0.0 018)。 结论:阿加曲班和/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黏膜下止血、消化道内镜及肠梗阻导管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或治疗外科并发症,有助于改善受者及移植物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新发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人新发克罗恩病(EOCD)的确诊年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同期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华东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诊断明确的新发克罗恩病(CD)患者181例纳入研究。以蒙特利尔CD分类标准,确诊年龄A1≤16岁、A2 >16~40岁、A3 > 40岁为基础,A3进一步细分为>40~59岁(新A3)和≥60岁(A4)2个年龄组。结果:调查期间,CD总发病率37.90/10万,总患病率142.79/10万。181例新发CD患者中,确诊年龄(A)≤16岁(A1)4例(2.2%),>16~40岁青壮(A2)60例(33.2%),>40~59岁壮年(新A3)63例(34.8%),≥60岁老年(A4)54例(29.8%)。其中>16~40岁发病以男性为主(51/9),>40~59岁男女比例趋于一致(32/31),≥60岁则女性高于男性(25/29)( P<0.0001)。EOCD组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为主,占57.4%( P=0.0077)。肠梗阻发生率达42.6%( P=0.1942)。本研究接受肠镜检查的CD患者163例,其中,EOCD组SES-CD重度比例高达82.2%,高于>40~59岁组的51.7%( P=0.0187)。CD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淋巴细胞灶性浸润占95.6%(173/181例),隐窝上皮炎性浸润66.3%(120/181),非干酪样肉芽肿组织45.3%(82/181)。EOCD组非干酪样肉芽肿达61.1%,高于>40~59岁和>16~40岁组( P=0.0318)。EOCD组患者无合并症率为1.9%,3、4和≥5种合并症发生率分别为14.8%、22.2%和24.1%( P<0.0001, P=0.0280,0.0141和0.0013),治疗以单用SASP为主,占42.6%( P=0.0038),手术占比24.1%( P=0.9598)。 结论:EOCD发病率及趋势与AOCD基本一致,呈波动性上升,女性发病高于男性。EOCD内镜下病变严重,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高。EOCD患者合并症多,治疗以药物SASP单用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口服营养补充对肥胖症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短期疗效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营养补充对肥胖症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18例肥胖症行LSG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围手术期行口服营养补充治疗设为试验组,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后及随访情况。(3)营养相关指标情况。(4)饮食依从性情况。(5)减重相关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微信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30 d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饮食依从性情况和减重相关指标。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18例;男42例,女176例;年龄为(32±9)岁;体质量指数(BMI)为(39±7)kg/m 2。218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9例。试验组患者性别(男、女),年龄,BMI,术前Alb,术前Hb分别为17、92例,(33±9)岁,(39±7)kg/m 2,(40.6±4.8)g/L,(141.7±13.9)g/L;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5、84例,(31±8)岁,(39±8)kg/m 2,(40.9±4.2)g/L,(142.9±9.7)g/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1.89, t=-1.52、0.51、0.40、0.71, P>0.05)。(2)术后及随访情况。试验组患者首次住院时间、首次住院费用分别为(9.1±2.9)d、(3.6±0.5)万元;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6±3.7)d、(4.9±1.0)万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8,12.38, P<0.05)。218例患者中,119例获得随访,其中试验组62例、对照组57例。11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1.0(25.0~38.0)d。218例患者中,1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导致再入院治疗,其中试验组2例,分别为恶心呕吐1例、肠梗阻1例;对照组12例,分别为恶心呕吐10例、胃瘘2例;两组患者再入院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3, P<0.05)。14例患者再入院与首次出院时间间隔为(22.0±6.7)d。(3)营养相关指标情况。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前、首次出院前、术后1个月Alb和Hb分别为(40.4±5.5)g/L、(35.9±3.8)g/L、(45.4±2.9)g/L和(140.8±13.9)g/L、(130.5±16.9)g/L、(147.8±17.2)g/L;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1.2±3.9)g/L、(34.2±3.9)g/L、(42.7±5.3)g/L和(143.0±9.7)g/L、(122.9±12.8)g/L、(139.0±11.4)g/L;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1个月Alb和Hb组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4.27,5.72, P<0.05);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1个月Alb和Hb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187.46,85.13, P<0.05);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1个月Alb和Hb变化趋势之间均有交互效应( F交互=7.25,9.13, P<0.05)。单独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lb和Hb术前干预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0,-0.99, P>0.05);首次出院前、术后1个月干预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3.34,2.75,3.34, P<0.05)。(4)饮食依从性情况。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饮食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分别为28、19、15例;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16、24例;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4, P<0.05)。(5)减重相关指标情况。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前体质量、体脂肪、骨骼肌、体脂率、腰臀脂肪比、内脏脂肪面积分别为(111.0±23.0)kg、(50.0±15.0)kg、(34.0±7.0)kg、45%±6%、0.99±0.08、(178±53)cm 2;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8.0±22.0)kg、(49.0±13.0)kg、(33.0±7.0)kg、45%±5%、0.98±0.09、(174±51)cm 2;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1,-0.48,-1.04,0.70,-0.80,-0.46, P>0.05)。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体质量下降、体脂肪下降、骨骼肌下降、体脂率下降、腰臀脂肪比下降、内脏脂肪面积下降分别为13.8(11.8~16.5)kg、7.5(6.3~10.1)kg、3.4(2.5~4.6)kg、2.05%(1.19%~3.21%)、0.04(0.03~0.06)、31.5(24.4~41.0)cm 2;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8(8.5~13.1)kg、5.9(4.8~8.0)kg、4.0(3.0~5.2)kg、2.0%(0.75%~3.20%)、0.04(0.03~0.05)、29.1(21.8~37.9)cm 2;两组患者体质量下降、体脂肪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99,-3.54, P<0.05),骨骼肌下降、体脂率下降、腰臀脂肪比下降、内脏脂肪面积下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口服营养补充可减少肥胖症患者行LSG后并发症发生和再入院治疗情况,改善患者术后短期营养状况和提高减重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