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2021年1至12月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197例(197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双瓣缝合组(99例)和单瓣缝合组(98例),分别进行泪囊瓣与鼻黏膜瓣的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记录并比较术前Munk分值,术中吻合口直径,术后Munk分值、泪道冲洗结果、功能性内镜染色试验(FEDT)结果、吻合口直径、吻合口上皮化程度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单瓣缝合组( Z=-7.85)及双瓣缝合组( Z=-8.99)Munk分值均小于术前(均 P<0.001)。术后3周双瓣缝合组Munk分值低于单瓣缝合组( Z=-3.64, P<0.001);双瓣缝合组吻合口上皮化优良率为94.95%(94/99),高于单瓣缝合组的86.73%(85/98)( Z=-2.20, P<0.05)。术后3周、3个月及6个月双瓣缝合组吻合口直径均大于单瓣缝合组( Z=-4.10、-5.08、-4.62,均 P<0.001),且术后6个月,双瓣缝合组大直径吻合口率高于单瓣缝合组( Z=-4.49, P<0.001)。双瓣缝合组手术有效率为95.96%(95/99),高于单瓣缝合组的81.63%(80/98)( Z=-4.22, 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泪小管豁裂及中鼻甲黏膜与鼻腔外侧壁黏膜粘连。 结论:与单瓣缝合相比,双瓣缝合在临床效果上改善患者溢泪症状更快,早期吻合口上皮化优良率更高,更容易获得大直径吻合口,手术有效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鼻泪道阻塞25例(32眼)接受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中操作、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拔管,拔管后3个月泪道冲洗通畅率A级(通畅)20眼(62.50%),B级(通,稍有不畅)4眼(12.50%),C级(通而不畅)3眼(9.38%),D级(不通)5眼(15.62%)。术前、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患者泪河高度依次为(528.63±65.23)μm、(296.72±248.53)μm、(256.36±187.62)μm及(271.81±192.43)μm。结论: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治疗鼻泪管阻塞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婴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婴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寮步医院2009年至2018年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1~11个月龄),行泪道探通手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24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772眼泪道探通术中12眼(1.55%)发生假道,112眼(14.51%)发生泪点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随月龄增加而增加,3月龄以下患儿无出血发生。操作者熟练程度与假道的发生有关( χ2=12.00, P=0.001),与出血的发生无关( χ2=0.562, P=0.453),探通并发症与感染无关( P>0.05)。 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在2~3个月龄时行泪道探通手术并发症少,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泪囊炎发病相关免疫因素及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摒弃阻塞的鼻泪管,在鼻腔内开放新的泪液引流通路。现阶段,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目前观点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泪囊炎发病,其中阻塞和感染因素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泪道黏膜内存在泪道相关淋巴组织,在泪囊炎发病过程中发生明显改变,同时检测到泪囊炎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泪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具有显著差别,以及泪道对置入硅胶管存在类似免疫排斥反应,均提示免疫因素参与泪囊炎的发病。因此,本文就泪道相关淋巴组织、细胞因子、泪道置管后局部组织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等对泪囊炎发病中免疫组织及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进行综述,分析免疫因素在泪囊炎病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潜在作用和泪囊炎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泪囊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辅助手段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是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吻合口处的瘢痕和肉芽组织会导致手术失败。适当联合辅助手段,可从止血、抗菌、促进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等方面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主要从机械支撑、局部用药和多功能生物材料三个方面对En-DCR的辅助手段及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根据手术径路分为2种不同的术式:一种是以内眦皮肤为切口的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另一种是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与前者相比,后者手术创伤小、不影响眼轮匝肌、适应范围广,随着技术的提高而逐渐成为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本文就鼻泪管阻塞的发病因素、泪道梗阻部位的确定、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EDCR)手术方式的选择、高位EDCR的手术技巧、EDCR手术疗效的判定标准和术后的随访与用药,对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替吉奥致严重泪道阻塞的临床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替吉奥(S-1)引起严重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S-1相关严重泪道阻塞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3±8)岁;口服S-1时间为(4.1±1.1)个月,从开始服用S-1至溢泪症状出现的时间为(53.3±31.2)d。12例患者均为双眼患病(12例,24眼),同时出现上下泪小管阻塞(12例,24眼,48个泪小管),其中45个泪小管(93.8%)重度阻塞,3个泪小管(6.2%)中度阻塞。2例患者双眼上下泪小管的泪点(8个)完全闭锁。12例患者中8例双眼(16眼)同时并发鼻泪管完全阻塞,4例患者双眼(8眼)同时并发鼻泪管不完全阻塞。8例患者接受泪道内窥镜下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5例溢泪减轻,3例无好转。2例接受泪囊切开逆行探查疏通泪小管联合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溢泪减轻。2例接受泪囊切开逆行探查疏通泪小管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及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溢泪症状改善明显,仅有轻度溢泪。结论:S-1所致严重泪道阻塞以广泛性多部位阻塞为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溢泪症状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泪液分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鼻泪管组织进行性炎症、纤维化及随后发生阻塞,由此导致患者出现溢泪和眼表不适。其病理生理改变涉及泪液的量和质的变化,通过泪液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的发病机制和继发眼表损害的发生机制。因此本文围绕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的泪液形态学、泪液电解质渗透压、泪液细胞因子及蛋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于娟推拿治疗婴幼儿鼻泪管阻塞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于娟教授认为,婴幼儿鼻泪管阻塞发病因先天禀受父母精元不足,脏腑娇嫩,易外感风热邪毒,致心脾积热,日久邪热之毒上攻目窍,搏结于内眦,阻塞泪窍,致使泪道不通,另与母体孕期、哺乳期情绪或饮食因素有关,故以清心泻热、疏通窍道为基本治法,结合小儿鼻泪道解剖生理特点,重点用振法作用于鼻泪管,通过高频率振动刺激,使泪囊分泌物向下冲开封闭膜,改善溢泪症状,重局部且顾整体,最终“以手代术”、标本兼治,可在早期保守治疗中发挥良好疗效,且易被家长及患儿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先天性鼻泪管阻塞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小儿眼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出生后不久出现持续性溢泪,可伴有溢脓。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存在治疗方法选择不当等问题,如手术指征把握不准、手术操作不规范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针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诊疗达成共识性意见,以期规范我国相关临床工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14-8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